华盛顿共识(英语:Washington Consensus),是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丁美洲东欧国家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少评论[谁?]指此共识是美国作为支配欧洲和拉丁美洲经济的手段。

来源与演化 编辑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美洲开发银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约翰·威廉森英语John Williamson (economist)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1],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威廉姆森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十条政策措施,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在威廉姆森看来,由于这些思想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后来人们[谁?]将这些观点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体现“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主张,曾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动,其后果引起极大争议。在次贷危机全球信贷危机愈演愈烈背景下的2009年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称“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2]

内容 编辑

财政政策方面,加强财政纪律;把政府支出重点转向经济回报高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基础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改革税收,降低边际税和拓宽税基

货币政策方面,推动浮动利率,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汇率制度

在贸易和资金政策方面,推动贸易自由化;外资进入自由化。

在宏观产业政策方面,推行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障碍,保护产权

失去效用 编辑

1990年代,随着左翼政治势力的抬头及反对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随即失去作用,拉美逐渐推行较自主性的经济政策。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书力斥华盛顿共识之非:“美国要求中国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不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它只会促进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美国财政部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最坚定的代言人。华尔街巨头们坚信:中国意味着巨大的金融市场,华尔街必须超越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资本市场自由化,意味着控制热钱的一切措施都要被连根拔起。热钱不过是赌汇率波动的短期借贷资金,这些投机资金决不会去建立工厂、创造就业。”“为了吸引真正致力于实业发展的直接和长期投资,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金融市场自由化,中国自己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5年4月2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举办演讲会,演讲会结束后,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问沈大伟,他是否觉得中国共产党只能走“美国模式”才有出路;沈大伟摇头,答“不、不、不,我不是要推销华盛顿共识,我没那么蠢”[3]

资料来源 编辑

  1. ^ John Williamson(2000). What Should the World Bank Think About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5(2), 251-264
  2. ^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G20 Will Pump Trillion Dollars Into World Economy. Sky News. 2 April 2009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1). 
  3. ^ 余东晖. 沈大偉答中評:我跟章家敦不是一夥人. 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5-04-04 [2015-09-10].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