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梵语सिन्धु罗马化:sindhu直译河流;英语:Hinduism)是印度文明本土多种的宗教传统的集合。印度教起源于欧洲雅利安人两河文明本土信仰,后诸教派形成统一宗教。印度教历史分为三个时期:达罗毗荼人种哈拉帕文明原始宗教时期;以雅利安人南下后形成的《吠陀》诸经典为中心的吠陀宗教时期(婆罗门教);吸收了印度沙门思潮诸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的教义,于前8世纪改革而成型的印度教时期。因为是多信仰、文化的综合称谓,印度教各教派之间的区别相当大,甚至存在对立的情况。

原始宗教时期

编辑

萨拉斯瓦蒂河印度河流域是原始印度宗教的起源地,也是印度文明的最早起源地,以哈拉帕为流域的重要聚居地,该地的遗址于1920年被发现和命名为“哈拉帕文明”,另一处重要遗址为摩亨佐-达罗。后世印度教的冥想火供、圣浴、圣兽、字符、林伽合十礼等传统已经出现在此时的考古遗迹中。[1]

此时期的原始宗教信奉自然神灵、动物神灵,和后来的婆罗门教体系有很大区别;遗址出土的古典文字至今无法解释含义。

吠陀婆罗门教时期

编辑

公元前1800年前后,雅利安人大规模南下,入侵印度次大陆,俘虏了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带来了印欧系的神祇体系和印欧语系的吠陀梵文,信奉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父特尤斯地母颇哩提毗等,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四部吠陀经典相继成书,描述了印度文明的方方面面[1],书中还设计了影响至今的瓦尔那学说和种姓制度,规定印度-雅利安人的种姓是高贵的,达罗毗荼人的种姓是低下的,为族群的尊卑次序和政治地位提供了宗教理论依据。这一时期在印度历史上称为吠陀文化时期、“吠陀时期”,不同的部落之间相互征战,对立明显,也体现在了宗教体系上,不同的部落成立各自的城邦国家,信仰的主神和理论也各不相同。

吠陀宗教主要来自雅利安文明,但也大量吸收了印度本土信仰元素,形成了“吠陀宗教”,即婆罗门教萨拉斯瓦蒂河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彻底干涸,四本主要的吠陀经典的主要部分在萨拉斯瓦蒂河干涸前已经成书,居民们遂搬迁至印度河流域,将这一文明扩展到了整个印度半岛。[1]

婆罗门教在前800年-前500年左右有所发展,以《奥义书》为主要经典,称为“奥义书时期”[2]。在前500年左右的吠陀时代晚期,印度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农耕文明发达,人口增多、城市扩大,出现了众多不事生产、乞食维生、专心修道的出家人,统称为“沙门”。这段时期叫“沙门时期”,催生了著名的“沙门思潮”,即出现了几个对婆罗门教向世俗化发展和过度主张祭祀神祇的观念存有疑惑和质疑的新兴教派,他们寻求新的真理,对六吠陀经典中的概念有新的解释,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佛教耆那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佛教也把其他几个沙门宗教或哲学学派称为六师外道。沙门宗教的兴起打击了婆罗门教的势力,但这也为其向印度教过度创造了条件。

印度教时期

编辑

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孕育了印度教早期思想,经典上以“黄金时代”称呼这一时期,期间诞生了六个印度哲学学派,即数论派瑜伽派正理派胜论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湿婆教毗湿奴也在同时期展开信爱运动英语Bhakti_movement

约650年到1100年间,《往世书》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薄伽梵歌》史诗成书,阿迪·商羯罗着手进行宗教改革,进行了大量理论上的重塑,将佛教教义加以吸收和重新诠释(例如将唯识论解读为“幻论”),创建吠檀多派,尊崇《吠檀多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印度教不仅在印度本土迎来了复兴,而且传播到了周边地区,例如印度人混填王高棉语ហ៊ុនទៀន来到柬埔寨,创建了扶南国,在直到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一世(Sūryavarman I)奉佛教为国教的长时间里,柬埔寨都奉印度教为国教,广阔的印度文明圈就是以印度教和佛教为重要的文化特征。

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屡次入侵印度;并于8世纪,征服印度西北部信德。7世纪中叶到12世纪末,北印度建立了多个拉其普特人王朝,他们彼此间征战不已,但也有力地抗击穆斯林入侵,因此被视为“印度教的保护者”。此后的1100年到1750年,印度受到突厥穆斯林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受到伊斯兰教的残酷血腥的迫害,数不尽的僧侣和信徒遭到屠杀,大量寺庙、古迹遭到毁坏,大量经典被毁,被迫改宗伊斯兰教者也极多。佛教于印度国土上灭绝 ,印度教也受到沉重打击。16世纪,莫卧儿帝国建立,莫卧儿王朝帝王也崇信伊斯兰教,阿克巴王登基后,曾倡导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合的改革,并且容许印度教徒担任官员。

直到英国殖民者之后,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谋求合作,但后来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首的国大党等穆斯林,和以甘地为首的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加深,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道扬镳。 印度教族群在圣雄甘地的代领下,成功主导印度于1947年8月独立,同时实行印巴分治,印度穆斯林多数居住在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多数居住在印度,印度再次成为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度。

现代发展

编辑

20世纪,印度的移民将印度教带至世界各大洲,在美国和英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信徒团体。20世纪80年代,印度共和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印度教的印度史》纪录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今日印度教》杂志出品
  2. ^ 印度佛教史·04,李元祥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