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文ગુજરાતી લિપિ拉丁化Gujǎrātī Lipi),像所有城文书写系统一样严格的说是元音附标文字而非字母文字,它用来书写古吉拉特语库奇语英语Kutchi language。它是天城文的变体,区别在于缺少了在字母顶上的特征性横杠并在余下的字符上有少量修改。

本文包含印度文字如果没有显示支持,您可能会看到乱码或者不正规的元音定位和缺乏连写。
古吉拉特文
类型
使用时期
大约1600年–现在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古吉拉特语
梵语
库奇语英语Kutchi language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婆罗米文
姊妹体系莫迪文天城文凯提文
ISO 15924
ISO 15924Gujr (320), ​Gujarati
Unicode
别名Gujarati
范围U+0A80–U+0AFF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通过增加一些字符,古吉拉特文也可以用来书写梵语。古吉拉特文数字也不同于天城文数字。

起源 编辑

古吉拉特文自城体发展而来。最早已知使用古吉拉特文的文献是定年在1591年至1592年间的一份手稿,内容为《摩诃婆罗多》的《初篇英语Adi Parva》,而最早的印刷文字是出现在1797年的一则通告。一开始这种字体只用于快速书写的非正式文书,省去了天城体最上方的横杠(shirorekhā)。直到19世纪为止,它主要用于书写信件和记账,而天城文则用于文学和学术著作。它也叫做śarāphī(信贷用),vāṇiāśāī(商贸用)或mahājanī(交易用)文字。[1]此种字体成了现代古吉拉特文的基础形态,其后,该种文字被文书抄写员所使用,耆那教社群也用这种文字书写宗教文书,因此推动了它的普及。

字符、附标和数字 编辑

元音 编辑

元音(svara)采用习惯次序列出,它在历史上分为短(hrasva)和长(dīrgha)两类,基于在传统韵文中所建立的轻(laghu)和重(guru)音节。历史上的长元音īū在发音上不再明显的加长。只在韵文里包含它们的音节中采用节拍所要求的音值。[2]

最后,使用反转的附标(mātra)表示英语[æ][ɔ]已经立足了。[3]

独立 附标 作ક的附标 罗马化 IPA 附标名[4]
a ə
કા ā ɑ kāno
િ કિ i i hrasva-ajju
કી ī dīrgha-ajju
કુ u u hrasva-varaṛũ
કૂ ū dīrgha-varaṛũ
કૃ ɾu
કે ē e, ɛ ek mātra
કૈ ai əi be mātra
કો ō o, ɔ kāno ek mātra
કૌ au əu kāno be mātra
કૅ â æ
કૉ ô ɔ

r, જ j和હ h形成了不规则形式રૂ , જી 和હૃ hṛ

辅音 编辑

辅音(vyañjana)如梵语那样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组织。

塞音 鼻音 响音 咝擦音
清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软腭音 ka kha kʰə ga ɡə gha ɡʱə ṅa ŋə
硬腭音 cha tʃə chha tʃʰə ja dʒə jha dʒʱə ña ɲə ya śha ʃə
卷舌音 ṭa ʈə ṭha ʈʰə ḍa ɖə ḍha ɖʱə ṇa ɳə ra ɾə ṣa
齿音 ta t̪ə tha t̪ʰə da d̪ə dha d̪ʱə na la sa
唇音 pa pha pʰə ba bha bʱə ma va ʋə
声门音 ha ɦə
卷舌音 ḷa ɭə
ક્ષ kṣa kʃə
જ્ઞ jña gnə
  • 字母也可有名字,即加上后缀કાર kār。ર ra例外,它叫做રેફ reph[5]
  • 最后两个复合字符在传统上包含在内。它们不能分辨出最初的构成了,并且和单独的辅音字符一样大小。

非元音附标 编辑

附标 名字 功能
anusvāra 表示元音鼻音化或与随后塞音同部位的鼻音[6]
visarga 不发音,来自梵语词最初表示[h]。罗马化为ḥ。
怛达点画 抛弃辅音的固有a。[7]

数字 编辑

0 mīṇḍuṃ
1 ek
2 be
3 tran
4 chaaṛ
5 pānch
6 chha
7 sāta
8 ātha
9 nau
10 ૧૦ das

Unicode编码 编辑

Unicode给古吉拉特文的范围是U+0A80到U+0AFF。

古吉拉特文
Gujarati[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0A8x
U+0A9x
U+0AAx
U+0ABx િ
U+0ACx
U+0ADx
U+0AEx
U+0AFx ૿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被分配的码位

引用 编辑

  1. ^ Mistry 1996,p.391)
  2. ^ Mistry 1996,pp.391-392)
  3. ^ Mistry 1996,p.393)
  4. ^ Tisdall 1892,p.20)
  5. ^ Dwyer 1995,p.18)
  6. ^ Cardona & Suthar 2003,p.668)
  7. ^ Mistry 1996,p.392)

参考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