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盆地

(重定向自台中盆地

台盅盆地台湾中部一座不完全的盆地地形,于台中市丰原区南投县名间乡之间,并跨境于彰化县芬园乡下茄荖一带,是台湾第一大盆地[1]

台中盆地的卫星空照图

历史

编辑

台中盆地的形成年代,大约于中坜期,相当于上更新世,是伴随着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的生成,造成地层下陷(东侧形成车笼埔断层,西侧形成彰化断层),此为盆地的雏型,而后经长时间河川冲积,形成现今台中盆地[1]

地理

编辑
 
台三线行经名间乡公所前,位置正好是风隙
 
草屯境内台中盆地,远方即九九峰

位置

编辑

台中盆地北起大甲溪南岸,与后里台地相望,南至浊水溪北岸,与竹山丘陵(亦称斗六丘陵)遥望;盆地中央有乌溪流经为界,以北则东西夹于雾峰山地(三汀山丘陵)、大肚台地,以南则东西介于南投丘陵、八卦台地[2]

构造

编辑

台中盆地,因南北两侧未被山峦完全包覆,大致呈现一个狭长的纵谷地形,亦称台中纵谷。南北长约40公里,北起丰原,宽度约9.5公里左右,向南渐宽,至台中市区(原台中市)已达最大宽度约16公里,北纬24.08度以南,进入八卦山山脉与南投丘陵的纵谷地带宽度逐渐缩减,至草屯剩下约6公里左右的宽度,继续向南至名间风隙(即名间市区一带)[注 1],是盆地最南端且最窄达800米,此段狭长地势,地理学家富田芳郎称之“名间地峡[注 2]”,但实际而言,这处地峡是属风隙[注 3],与地峡的定义不同[4]。整体而言,地形呈现南北高、中间低,总面积约为370平方公里[5]

冲积扇

编辑

台中盆地内平坦地势,是由大肚溪支流的乌溪大里溪筏子溪从山上挟带泥沙冲刷下来所形成的联合冲积扇,主要构成的冲积扇有:古代大甲溪冲积扇、太平至雾峰山麓野溪冲积扇、雾峰至草屯乌溪冲积扇、草屯至名间猫罗溪冲积扇,因此盆地全境地质是以砾石黏土构成的冲积层,盆地东侧偶有野溪于山口留下的阶地堆积层[1][2][6][7]。台中盆地的地势则是以扇顶位于乌溪桥附近为盆地最高点,海拔约95米左右,沿乌溪向西流去乌日附近,海拔已降至盆地最低点约25米左右,自此便脱离台中盆地[2]。整体而言,盆地是呈由东向西的倾面。

位居台中盆地正中央的乌溪冲积扇,流经九九峰、土城平原,自象鼻坑附近出山,对岸即茄荖山,位于草屯镇御史里,为乌溪环流丘,自北麓流经,形成两山对望的隘口景观,自此出山便形成网流状的广大冲积扇[8][9]

涵盖行政区

编辑

图片集

编辑
 
西←位在台中盆地的台中天际线→东
 
雾峰区阿罩雾山瞭望的台中盆地中心夜景

注解

编辑
  1. ^ 风隙(Wind Gap)是地形学名词,指通谷曾经是条河道,河川改道后,在通谷源处称之。不同于“水隙”(Water Gap)[3]
  2. ^ 原文写道:“名间形成峡部”,林朝棨汇整富田芳郎研究资料成册,记载于《台湾地形》称之“名间地峡”[2][4]
  3. ^ 见注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石再添等人. 土地志地形篇.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 台湾文献委员会. 1996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林朝棨. 臺中盆地. 《臺灣地形》. 台湾文献委员会. 1957 (中文(台湾)). 
  3. ^ 孙宕越. 《地理學辭典》. 正中书局. 1982 (中文(台湾)). 
  4. ^ 4.0 4.1 富田芳郎. 臺中盆地. 《台湾地形発達史の研究》. 古今书院. 昭和47年 (日语). 
  5. ^ 王鑫. 臺中盆地. 《臺灣的地形景觀》. 渡假出版. 1983年2月 (中文(台湾)). 
  6. ^ 陈华玟、石同生、陈勉铭. 南投.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31號). 中央地质调查所. 2004 (中文(台湾)). 
  7. ^ 何信昌、陈勉铭. 臺中.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24號). 中央地质调查所. 2000 (中文(台湾)). 
  8. ^ 洪敏麟. 地形. 《草屯鎮志》. 草屯镇公所. 1986 (中文(台湾)). 
  9. ^ 《草屯鎮行政區域圖》(1:21,000). 内政部. 2005. ISBN 986002819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