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吴兴郡郡望沈氏士族,发祥于吴兴郡武康县,鼎盛于南朝,为吴地士族之一。

起源 编辑

沈约宋书》自序,吴兴沈氏的始祖为活跃于东汉初年的沈戎。沈戎本为九江郡寿春县人,仕州为从事,以劝降剧贼尹良之功被汉光武帝封为海昏侯,但辞爵不受,因而避居会稽郡乌程县之余不乡,子孙遂在此繁衍,形成后世的吴兴沈氏。[1]

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2],乌程县改属吴郡,沈氏遂为吴郡乌程人。中平五年(188年),分乌程县、余杭县永安县,余不乡改属永安县,沈氏遂为吴郡永安人。孙吴宝鼎元年(266年),分吴郡、丹杨郡吴兴郡[3],永安县改属吴兴郡,沈氏遂为吴兴永安人。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安县为武康县[4],沈氏遂为吴兴武康人。[5]

发展 编辑

早期的吴兴沈氏并不显赫,《后汉书》与《三国志》中皆未有沈氏族人入传。西晋末,吴兴沈氏已发展成为吴兴豪族。南朝宋中期,吴兴沈氏通过依附皇权由豪族上升为军功士族。齐梁之际,吴兴沈氏由军功士族演变为文化士族,从而进入鼎盛阶段。[6]

隋灭陈以后,吴兴沈氏逐渐沦落为寒门庶族,在唐朝仅出宰相一人(沈君谅,相唐睿宗)。唐朝后期,因唐德宗对其生母睿真皇后沈氏族人的眷顾,加之沈氏子弟在科举中取得的成就,吴兴沈氏成为衣冠户。[6]

在唐末五代士族解体之后,吴兴沈氏最终演变为具有地方影响力的绅族[7]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之寿春,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遵子达,骠骑将军。达子干,尚书令。干子弘,南阳太守。弘子勗,河内守。勗子奋,御史中丞。奋子恪,将作大匠。恪子谦,尚书、关内侯。谦子靖,济阴太守。靖子戎字威卿,仕州为从事,说降剧贼尹良,汉光武嘉其功,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因避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
  2. ^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是岁,分会稽为吴郡。”
  3. ^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
  4. ^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5. ^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顺帝永建元年,分会稽为吴郡,复为吴郡人。灵帝初平五年,分乌程、余杭为永安县,吴孙皓宝鼎二年,分吴郡为吴兴郡,复为郡人,虽邦邑屡改,而筑室不迁。晋武帝平吴后,太康二年,改永安为武康县。”
  6. ^ 6.0 6.1 唐燮军:《中古社会变迁中吴兴沈氏的族性转换》,《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4期。
  7. ^ 周扬波:《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