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吐蕃关系史

(重定向自唐蕃關係

唐朝与吐蕃关系史唐朝时期中原政权与吐蕃交往的历史。盛唐时期唐朝与吐蕃王朝在军事上均为强国,双方时而友好,时而交战,直至9世纪两者均衰落下来。

唐蕃会盟碑

历史

编辑

虽然有资料说明西藏早期已经建立了一个政治实体,但关于六世纪末以前的情况还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西元六世纪后期,位于山南地区吐蕃雅隆悉补野部赞普囊日论赞开始统一战争,征服苏毗,后其子松赞干布又先后征服、兼并羊同白兰党项附国等,建成强大的吐蕃王国,建都逻些(今拉萨),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统一了西藏的人。而此时期的唐朝正值国盛,630年,西域首领共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于是唐朝与吐蕃王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开始政治、经济诸多方面的联系。

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朝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唐军出击。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松赞干布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1]松赞干布看到了唐朝的强盛,决定改为和平求婚,再次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两年之后,松赞干布又派大臣噶尔·东赞域松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藏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680年去世。这次联姻是中国中原统治者与吐蕃之间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联系。

在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吐蕃也成为唐朝与天竺之间的交通要道。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松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唐朝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泊尔,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唐朝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

 
松赞干布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刻松赞干布石像立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实际政权掌握在噶尔·东赞域松家族手中。噶尔·东赞域松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唐朝发生冲突。噶尔·东赞域松死后,其子(一说孙)论钦陵继续控制朝政。670年,唐朝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还国,论钦陵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西部地区,但是在进一步争夺青海湖东部地区以及安西四镇的行动中败于唐朝。

676年芒伦芒赞去世,其遗腹子都松芒波结被立为赞普,论钦陵继续掌政。由于其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都松芒波结长大后,于695年到698年对噶尔家族进行讨伐,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莽布支率部众投降唐朝,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唐朝担任官职。

都松芒波结剪除噶尔家族后,吐蕃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但是不久以后都松芒波结于704年在远征南诏时去世,其子赤德祖赞(同年即吐蕃王位,因他年仅一岁,由其祖母没庐氏赤玛类听政。此时,唐蕃双方都被连年战争所困,希望恢复和平友好,都松芒波结在世时,赤玛类就曾为他向唐朝求亲,其后又为赤德祖赞向唐朝求亲。710年,唐中宗金城公主于赤德祖赞。同年唐中宗派专使和吐蕃的迎亲使者一起护送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亲率百官隆重送行到始平县。吐蕃贿赂唐朝边官杨矩,通过杨矩奏请把黄河九曲之地赐给金城公主为汤沐邑,后来唐朝王忠嗣、哥舒翰等大破吐蕃,再次了黄河九曲之地。731年赤祖德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唐朝请求《毛诗》、《礼记》、《左传》等典籍,并要求定界互市。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双方边将和官员参加,并通告各地,双方和好禁止互相抢掠。

但是不久后,由于唐蕃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势,而且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战事遂起。唐朝李祎、张守珪、王忠嗣、哥舒翰等多次大破吐蕃,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连连求和。约在754年,吐蕃大论末东则布朗迈色等作乱,赤德祖赞被害。755年,乱平,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就在这一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唐朝抽调大量戍边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面的防务空虚,吐蕃相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安西四镇等原属唐朝的大片地区,并在763年10月,乘唐朝君臣不和、唐朝朔方军将等故意放吐蕃东进之机,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同时立金城公主的侄子广武王李承宏(因金城公主认叔祖唐中宗为父之故,实际上金城公主与李承宏是同父姐弟,李守礼的孩子)为皇帝,并设置百官。听说唐朝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立即退出长安。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唐朝大体上以陇山为界,还多次进到宝鸡,威胁长安,北到贺兰山回纥相接,东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西面于公元790年占领安西四镇与北庭。南面直入北印度,据藏文史籍记载,此时吐蕃还一度进到恒河北岸。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因为第八次会盟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以也称为“长庆会盟”。盟文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赞(普)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享矜湣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今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各守见管本界,(洮泯已东,大唐封疆,其塞)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两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于)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背约破盟者,受其殃)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首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手执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到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唐朝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841年赤祖德赞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846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850年左右,汉人张义潮驱逐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达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长达二十多年。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后来的西藏分裂成许多部落、土邦等。汉人的中国凑巧也同时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导致全国藩镇彻底失去控制。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亦彻底分裂,直至最后宋朝的崛起和统一。

参考文献

编辑
  • 王家伟、尼玛坚赞,《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ISBN 7-80113-303-X
  • 谭·戈伦夫,《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ISBN 7-80057-035-5
  • 陈庆英,《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历史》,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ISBN 7501016607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