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 (战国)

垫江县,中国旧县名,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一带。

名称

编辑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垫江”原应为“褺江”[1]。其地有嘉陵江涪江渠江相继交汇,如衣服重叠,故称“亵”,《汉书》误记沿袭至今[2]

历史沿革

编辑

垫江地处今涪江汇入嘉陵江河口,战国时期曾作为巴国首都[3]秦国灭巴国后置垫江县,隶属于巴郡[2]

西汉东汉时垫江县均隶属于益州刺史部巴郡[4][5]东汉初平六年(195年),分巴郡为三,垫江县隶属于永宁郡,垫江以北的区域为巴郡;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复名巴郡,巴郡改为巴西郡[注 1][7]。此时垫江县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重庆市合川、铜梁、大足的东半部与武胜一带[8]

蜀汉时垫江县仍隶属于益州巴郡,曹魏景元四年(263年)[注 2]随巴郡改隶于梁州[10][11]永嘉六年(312年),巴郡陷于玉衡二年(312年)巴郡划归荆州永和三年(347年),东晋灭,期间垫江县一直隶属于巴郡。

南朝宋时巴郡划回益州,同时设侨郡东宕渠郡,寄治于垫江县,东宕渠郡下辖宕渠县,县治位于垫江县内(今合川区合阳城街道[6][8]。南朝宋时撤销[注 3]

后续

编辑

南齐时改东宕渠郡为东宕渠獠郡,郡志在宕渠县,辖宕渠、平州汉初三县[注 4]南梁时复设东宕渠郡,辖宕渠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东宕渠郡为垫江郡、改宕渠县为石镜县,因县内有青石如镜而得名[14][8][注 5]

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垫江郡,八年(588年)分石镜县设赤水县,十八年(598年)改合州为涪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涪州为涪陵郡,郡治仍在石镜县[16]武德元年(618年)改涪陵郡为合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合州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合州,先后隶属于山南道山南西道剑南东川节度使、剑南东川昌普渝合都指挥使,原垫江县地有石镜、赤水、铜梁巴川汉初新明等县[17][14]。宋朝时合州隶梓州路潼川府路乾德元年(965年)改石镜县为石照县淳祐三年(1243年)州治移驻钓鱼山[18]。元朝时合州隶四川行省重庆路,下辖石照、铜梁、定远三县[19];明朝时合州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除州直辖地外,还下辖铜梁、定远二县[20];清朝时合州隶四川省重庆府,为散州,不下辖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1992年撤县设县级合川市,2006年改为重庆市合川区

注释

编辑
  1. ^ 宋书》作垫江县建安六年(201年)划归巴西郡,蜀汉建兴十五年(237年)划回巴郡[6]
  2. ^ 晋书》作西晋泰始三年(267年)[9]
  3. ^ 南齐永明五年(487年)巴郡改江州县垫江县,为巴郡治,于僰溪口(今重庆市江津区内)另设江州县[12]。此垫江县载于《南齐书》,辖境相当于现在重庆市各主城区、渝北东部、璧山,北周时改为巴县,与本条目所述垫江县并非同一县。亦有说法称乃垫江县迁入原江州县驻地[8]
  4. ^ 南齐书》作宕渠县隶属于南宕渠郡,平州县隶属于巴西郡,汉初县隶属于西宕渠郡,东宕渠郡荒或无民户[13]
  5. ^ 旧唐书》作南朝宋时改宕渠县为石镜县[1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说文解字注》:“垫。下也。谓地之下也。皋陶谟曰。下民昏垫。因以为凡下之偁。方言曰。凡柱而下曰㘿。屋而下曰垫。马部云。骞、马腹垫也。汉后用为褺江县字。从土。执声。都念切。七部。春秋传曰。垫隘。左传文。成六年、襄九年、廿五年凡三见。”
  2. ^ 2.0 2.1 郑贤书等.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43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3. ^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4. ^ 汉书·志第二十八上·地理志》:“巴郡,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江州,临江,枳,阆中,垫江……。”
  5. ^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巴郡,十四城户三十一万六百九十一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垫江……。”
  6. ^ 6.0 6.1 宋书·志第二十八·州郡四》:“巴郡太守,秦立。领县四……垫江令,汉旧县,献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刘禅建兴十五年复旧。”
  7. ^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献帝初平【元】〔六〕年,旧本皆作“初平元年”。刘昭《郡国志》注引谯周《巴记》作“初平六年”。兹据改。初平元年刘焉初入蜀。五年,焉卒,子璋为牧,乃得分郡。初平五年改元兴平。浅人以为初平无六年,妄以为是元字讹而改之也。盖蜀乱道闭,颁朔不至,蜀人犹奉初平年号。六年,即兴平二年也。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颖卷五作赵韪。《三国志》、《后汉书》并同。然旧刻各本于此皆作颖。当时人有改名习,后史每并存之。本书多见。建议分巴为二郡。颖欲得巴旧名,故白《函海》本小注云:“惠校改曰,非是。刘本作曰。”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南庞羲为太守,治安汉。此下有脱。脱江州以东郡名与治所。然亦可省。兹但补两字。〔璋更〕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建安六年,鱼复蹇胤宋本避太祖讳缺笔,明本均作㣧。清各本又避讳作允。或亦缺笔。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当作改。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于是涪陵谢本白璋,求【以】〔分置〕丹兴、汉发二县,〔以涪陵〕为郡。旧本皆作“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查两汉无此二县。谢本亦必不愿失涪陵为郡。应是旧有脱乱。兹补四字,移以字,以通其意。〔璋〕初以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
  8. ^ 8.0 8.1 8.2 8.3 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 重庆市志(第一卷).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12. ISBN 7561407165. 
  9. ^ 晋书·志第四·地理志 上》:“梁州……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汉中,改汉寿为晋寿,又分广汉置新都郡。”
  10. ^ 晋书·志第四·地理志 上》:“巴郡秦置。统县四,户三千三百。江州,垫江,临江,枳。”
  11. ^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垫江县,郡西北【中】〔内〕水旧本尽作中水。中水,今沱江。从来各书皆以涪江为内水。垫江在涪入嘉陵处。当是旧误作中。四百里。有桑蚕牛马。汉时,龚荣以俊才为荆州刺史。后有龚扬、赵敏,以元丰本有以字。廖本亦有。他本无。令德为巴郡太守。淳于长宁钱写本无宁字。他各本有。雅有美貌。《函海》作皃。古今字。黎、夏、杜,皆大姓也。”
  12. ^ 任明强; 任新建. 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 成都: 巴蜀书社. 2002-09-01. ISBN 7806593454. 
  13. ^ 南齐书·志第七·州郡下》:“东宕渠郡……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
  14. ^ 14.0 14.1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合州巴川郡……石镜县依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恭帝二年为石镜县邑有青石如镜可照故以为名……汉初县西北一百九十里旧十乡本汉垫江县宋改垫江为东宕渠县梁武帝大同中于此立新兴郡后魏至恭帝时三年于今县西北六十里置清居县以地势爽垲故曰清居以称邑隋初郡废改县为汉初县……赤水县西一百里旧六乡本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后魏改为石镜县隋开皇八年析石镜县地于今县西置赤水县……铜梁县西一百五十里四乡依旧亦汉垫江县地宋改为宕渠县魏为石镜之地唐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铜梁县……巴川县南二百里旧三乡今垫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地置巴川县……”
  15. ^ 旧唐书·志第十九·地理二》:“石镜,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东宕渠郡及石镜县,又改郡为合州,涪、汉二水合流处为名。”
  16. ^ 隋书·志第二十四·地理上》:“涪陵郡西魏置合州。开皇末改曰涪州。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石镜旧曰垫江,置宕渠郡。西魏改郡为垫江,县为石镜。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涪陵郡。汉初梁置新兴郡。西魏改郡曰清居,名县曰汉初。开皇初郡废。赤水开皇八年置。”
  17. ^ 新唐书·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合州巴川郡,中。本涪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葛、桃竹箸、双陆子、书筒、橙、牡丹、药实。户六万六千八百一十四,口七万七千二百二十。县六。石镜,上。有铁。有铜梁山。新明,中。武德三年析石镜置。汉初,中。赤水,中。巴川,中。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置。有铁。铜梁。中。长安三年置。
  18. ^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合州,中,巴川郡,军事。淳祐三年,移州治于钓鱼山。崇甯戸四万八千二百七十七,口八万四千四百八十四。贡牡丹皮、白药子。县五:石照,中。魏石鉴县。乾德三年改。汉初,中。巴川,中。赤水,中下。铜梁。中下。熙宁四年,省赤水入焉;七年,复置。
  19. ^ 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合州,下。唐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铜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
  20.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于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铜梁州南。北有涪江。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