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郡中国名。西汉高帝时始置,郡治在莒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城阳镇)[1],屡改为城阳国东汉初省并,汉末曹操复置。西晋末年废。

秦代其地属齐郡[2]汉高帝时为刘肥齐国支郡,曾为吕后鲁元公主之汤沐邑。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复归齐国。文帝二年,分城阳郡置城阳国,封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城阳除为郡。十六年,又徙淮南王喜为城阳王。此时城阳国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莒县、五莲县沂水县沂南县莒南县临沭县费县枣庄市山亭区一带,国都为莒县。汉武帝以后,从城阳郡分封出东莞、雷、辟土(壁土)、利乡、有利、南城、东平、运平、山州、海常、驺丘、广陵、杜、昌、蒉(即费县)、虖葭(雩殷)、原洛(石洛)、挟(校、祓)、校、鳣(襄贲)、彭、瓠、虚水、麦、巨合、挟术、文、庸、翟、东淮、拘、淯、江阳、高乡、兹乡、都平、枣、箕、即来、籍阳、庸(谭、谈)、昆山、折泉、博石、房山、式、要安、石山、都阳、参封、伊乡、桃共五十三个侯国[3],分属琅邪郡东海郡泰山郡北海郡,是汉代分封侯国最多的一郡。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城阳国仅余四县:莒、阳都、东安、虑,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莒县、沂南及沂水部分地区。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有56642户,205784人。属兖州刺史部。王莽改城阳为莒陵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城阳国,其地并入琅邪郡。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析琅邪郡、北海郡、东莱郡、东海郡等地置城阳郡、利城郡昌虑郡。城阳郡领东武、莒、诸、姑幕、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安丘、黔陬,改属青州刺史部。郡治在东武县西晋太康初,城阳郡移治莒县,领莒、姑幕、诸、淳于、东武、高密、壮武、黔陬、昌安、平昌十县。太康三年(282年),分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入东莞郡晋惠帝元康末年(约299年),又分城阳郡其余数县置平昌郡高密国,城阳郡遂废。

注释 编辑

  1. ^ 与今青岛市城阳区并无关系。
  2. ^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一文认为秦代即有城阳郡之名。
  3. ^ 朸(扐)虽也是城阳王子侯国,但朸国以平原郡之地置,与推恩令不合。

参考书目 编辑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5.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6.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7.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8.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载于《文史》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