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斯·舍甫琴科

乌克兰诗人(1814-1861)

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舍甫琴科[1]乌克兰语Тарас Григорович Шевченко罗马化Taras Hryhorovych Shevchenko发音:[tɐˈrɑz ɦrɪˈɦɔrowɪtʃ ʃeu̯ˈtʃɛnko];1814年3月9日 [儒略历2月25日] —1861年3月10日 [儒略历2月26日]),乌克兰诗人艺术家人道主义者。他的文学作品被视为近代的乌克兰文学,甚至是现代乌克兰语的奠基者;伴随着身后1862年农奴制被废止,其成就为现代乌克兰政治铺平了道路,在此之中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与农民群体联系起来[2]。舍甫琴科亦有以俄语写作,另外留下了很多美术杰作。

塔拉斯·舍甫琴科
Тарас Шевченко
舍甫琴科自画像,绘于1840年
出生(1814-03-09)1814年3月9日
 俄罗斯帝国莫林齐
(今属  乌克兰切尔卡瑟州
逝世1861年3月10日(1861岁—03—10)(47岁)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今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
职业诗人艺术家
国籍 俄罗斯帝国
创作时期1840年~1861年
代表作卡巴扎

签名
吉普赛算命人,作于1841年

生历 编辑

出生 编辑

舍甫琴科1814年3月9日生于小村庄莫林齐(由俄罗斯帝国属下的基辅省管辖,现在属于乌克兰切尔卡瑟州),恩格尔哈特家族英语Engelhardt family领主帕维尔·恩格尔哈特乌克兰语Енгельгардт Павло Васильович属下的农奴家庭。其母1823年离世,父亲于他12岁(1826年)时逝世,成为孤儿的塔拉斯由村中的圣诗班领导者接养教育,但因为喜欢争取绘画的时间而时常遭受体罚[3]。1828年至31年间跟随恩格尔哈特前往维尔拿(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及后到圣彼得堡(今属俄罗斯)。

恩格尔哈特有感舍甫琴科的艺术天资而让他向多位美术家拜师当学徒。这段期间舍甫琴科结识了许多当地的艺术家,诗人及思想家,其中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俄罗斯名画家卡尔·布留洛夫教授于1838年5月5日向恩格尔哈特捐出自己绘画的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肖像画,以换取舍甫琴科的人身自由[3]

出道 编辑

获得赎身的舍甫琴科很快就进入布留洛夫教授于艺术学院中的工作坊学习美术,次年成为了“艺术家促进协会”寄宿生。在年度帝国艺术学院的考试中,舍甫琴科以一幅风景画获得银勋的奖状。次年1840年再次在考试中获得银勋,这次的作品是名为《奉献面包给狗的乞丐男孩》的油画。在这年间他开始写作诗歌描写他作为农奴时的生活。同年,他的第一批诗歌集命名为《卡巴扎》(意思是吟游诗人)出版。这篇诗集受到广泛讨论。伊万·弗兰科作为比舍甫琴科晚一辈的乌克兰诗人曾赞扬他,说:“《卡巴扎》是诗歌的新境界。她的清澈、宽宏及优雅,就像泉水、冷水和火花般爆发出来,(这些特质都)不见于从前乌克兰文学写作中。”另一边厢,舍甫琴科因为使用乌克兰语书写而被攻击。当时,俄罗斯的杂志《北方小蜜蜂》中,有一名评论家如此写道:“我们要奉劝他,应该用俄罗斯语来表达他的精致情感。那样,他的小花朵,一如他这样称自己的诗句,会更缤纷、更馥郁和更能传之久远。”[4]

于1841年,他的第二部史诗《海尔达马其英语Haidamaka》(Гайдамаки)出版,同年又再以画作《吉普赛算命人》获得第三面银勋。舍甫琴科亦写作剧本,继后又完成并发行了《娜扎尔·斯托多莉亚》(Назар Стодоля)[5],这部戏剧于后来被改编成歌剧[6]电影[7]公演。

圣彼得堡定居的期间,舍甫琴科曾经三度分别于1843年、1845年及1846年到乌克兰出游。同胞的生活困境为他带来深刻的冲击,他与仍然是农奴的亲戚相会,又拜访著名的乌克兰作家及知识分子潘特雷蒙·库莉什穆克哈衣罗·麦克西茅奇英语Mykhaylo Maksymovych,另外又与俄国王侯家族列普宁英语Repnin结交。1844年,有感于俄罗斯帝国下的乌克兰所承受着的贫困环境,舍甫琴科决
定到他家乡的遗迹与文化遗址采集创作素材制作一本命名为《生动的乌克兰》(Живописна Україна)的蚀刻画集。

 
1847年参军时之自画像

流放及其后生活 编辑

1845年3月,美术学院议会授予了舍甫琴科艺术家的称号后他再次走访乌克兰,拜会历史学家尼古拉·考斯特莫洛夫英语Nikolay Kostomarov及其创立的秘密结社济利禄及默多狄兄弟会英语Brotherhood of 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一众成员,其社团的目标是取消农奴制及将俄国的集权统治解放成以乌克兰为核心的联邦制斯拉夫诸州。[8]帝国的迅速打击下,1847年4月舍甫琴科及其他会员随着兄弟会的取缔而被拘捕。尽管塔拉斯只是偶尔参与一下讨论,并非兄弟会的核心成员,而且在几个月后退出了。不过,在取缔行动期间他的诗歌《梦》(Сон)遭搜出,其内容为批判帝国的支配而被认为是煽动极端主意,因此在审判时对舍甫琴科的判刑是兄弟会成员间最重的。

他被收监于圣彼得堡,接着又以二等兵身份跟随俄军被流放到接近乌拉尔山脉奥伦堡奥尔斯克驻防地,沙皇尼古拉一世又在判词中加入“接受最高级别的监视,褫夺写作及绘画的权利”。不过在一些例外下,对舍甫琴科的创作禁令执行上相对宽松,在前往乌拉尔及现为哈萨克斯坦地带执勤时继续有创作活动。一些俄罗斯人支持沙俄政府的做法。其中,他们的领袖及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表示:“舍甫琴科被送往高加索地区当兵。我不可怜他,换作我是法官,一样会这样判。我对于他那样的自由派一向反感。他们是任何成就的敌人。他们鲁莽的白痴行为会激怒政府,让它变得多疑,在没有叛乱处看见叛乱,并对文学和教育采取致命性的严厉措施。”[9]

直到1857年舍甫琴科获得特赦后当局又不准许他回到圣彼得堡,而被命令前往下诺夫哥罗德。1859年他获准移动到他的家乡乌克兰,他本来打算在那里买一块小地好好安顿,但在7月他以亵渎罪被捕,没多久被释放但又被下令返回圣彼得堡。一八六一年,在当时的基辅都主教帮忙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试图推广舍甫琴科编写的小学课本。经过一年与审查委员会的周旋后,该教科书于一八六二年在沙俄境内发售。然而,一八七六年五月十八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埃姆斯敕令”。除了戏剧和幽默歌曲外,乌克兰语的大众书籍、宗教书籍的语法书也被禁止出版,令舍甫琴科参与的乌克兰文学的发展受到很大挑战。[8]

逝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

 
舍甫琴科最后的自画像(1860年)

舍甫琴科在往后的几年专注于新诗集、绘画、版画及修订他的旧作。但被流放的多年后他身上的疾病开始恶化,在他1861年47岁寿辰后的一天于圣彼得堡去世。他先被埋葬于圣彼得堡的斯摩棱斯克公墓英语Smolensk Cemetery东正教属墓地),但为了履行塔拉斯在诗中《遗嘱》(Заповіт)的遗愿,他的朋友安排用火车将遗体运出莫斯科,接着以马车转送到他的故乡,最后于5月8日安葬于卡尼夫的僧侣山,面对着基辅罗斯文化的母亲河──第聂伯河。后世人为纪念舍甫琴科又称呼这座丘陵为“塔拉斯山”,在其墓冢上树立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构成了卡尼夫展览馆-保育区的地标之一。舍甫琴科死后的7日也就是1861年农奴解放改革的宣布之日。

一九一四年二月,乌克兰人与沙俄帝国在领土自治、联邦主义和文化自治再有争议。立宪民主党的党魁,著名历史学家米留科夫杜马中抗议沙俄政府禁止基辅举行舍甫琴科百岁冥诞的庆祝活动。今天,基辅火车站前的大道在乌克兰革命后,命名为舍甫琴科大道以纪念他。刚好这条大道之前是以舍甫琴科在生时的基辅总督比比科夫命名。[8]

Заповіт 遗嘱

Як умру, то поховайте
Мене на могилі,
Серед степу широкого,
На Вкраїні милій,
Щоб лани широкополі,
І Дніпро, і кручі
Було видно, було чути,
Як реве ревучий.
Як понесе з України
У синєє море
Кров ворожу... отойді я
І лани, і гори —
Все покину і полину
До самого бога
Молитися... а до того
Я не знаю бога.
Поховайте та вставайте,
Кайдани порвіте
І вражою злою кров'ю
Волю окропіте.
І мене в сім'ї великій,
В сім'ї вольній, новій,
Не забудьте пом'янути
Незлим тихим словом.

25 декабря 1845,
в Переяславі

当我死后
请将我埋葬吧
在辽阔的乌克兰平原中
我的墓碑高高竖立于
这田原、这无尽的草原
这第聂伯、这峭壁
如此我可目睹,感受到
她气势汹汹的怒号。
当她从乌克兰溢出
流到那蓝色的汪洋
敌人的鲜血...我继而离开
这田地、这山-
我将留下他们而独自飞翔
到那神的住处
祈祷...但直到那一刻
我仍然是不了解神。
将我安葬和站起来吧
冲破那枷锁
以暴君们的鲜血
喷洒在你们自由的种子上。
在伟大的家庭中
在新生自由的家庭中
以善良温柔的言语
请不要忘记我。

1845年12月25日
佩雷亚斯拉夫

《遗嘱》中鼓励同胞为自由而战的意境获评论指与2022年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军事侵略产生了共鸣。[10]

参考引用 编辑

  1. ^ 《世界人名大辞典》“Shevchenko”条译名作“舍甫琴科”。
  2. ^ 斯奈德, 蒂莫西(美). 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ISBN 9787305221644. 
  3. ^ 3.0 3.1 Shevchenko, Taras. 乌克兰百科全书. [2007年12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日) (英语). 
  4. ^ 周雪舫, 《在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哥萨克人:从自治到归并于俄罗斯》. 1. 〈夾縫裡的生命力─哥薩克人的形成〉 8. 台北县新庄市: 辅仁大学出版社. 2006: 页一三至四三. 
  5. ^ 《娜扎尔·斯托多莉亚》的脚本[永久失效链接] - Dnipro.net
  6. ^ 《娜扎尔·斯托多莉亚》歌剧CD - UMKA.com.ua
  7. ^ 电影导演Grigori Chukhra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电影百科
  8. ^ 8.0 8.1 8.2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Vissarion Belinskii. Polnoe sobranie sochinenii 12. Moscow. 1956: 441. 
  10. ^ Will and Testament by Taras Shevchenko — a Ukrainian poem that resonates today, 金融时报, 2022-03-10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