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传戒
大仙寺传戒,是1953年1月15日台湾台南市白河区大仙寺举办为期十五日的传授三坛大戒活动,这是战后以来台湾佛教首度传大戒,由中国佛教会主导[1]。
缘由
编辑出身南台湾佛教“大岗山派”的开参法师,注重禅修和劳动,大仙寺在他住持之下,宛若唐代丛林制度的再现,被战后来台的大陆僧侣,视为“百丈遗风”。该派自日治初期开创以降,势力虽已遍及台湾南部,却从未自行传戒,太多僧尼未受大戒,所以开参法师想在白河大地震后的大仙寺重建完成时,举行传戒[2]。
成员
编辑传戒由开参法师任得戒阿阇黎、智光法师任说戒师、太沧法师任羯磨师及道源法师任教授师,证莲、南亭、慧峰、煮云、星云等法师任尊证师[1]。白圣法师任开堂、戒德法师任陪堂。广慈、净念、浩霖等法师分任引礼、引赞、纠察[1]。此次求戒有比丘40人、比丘尼132人、沙弥3人、沙弥尼1人、在家菩萨戒82人、五戒197人[1]。
影响
编辑大仙寺传戒期间、佛教界颇为关注,其意义被学者誉为“传戒革命”,对日后几十年来台湾佛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大仙寺传戒有以下变革:
- 头上的戒疤从十二个减少至三个。
- 禁止传戒时的无理打骂。
- “寄戒”为费用照收,但须去缴费者家中讲戒规和发证书。
- 以后由“中国佛教会”决定何寺举办传戒成为定规,迄解严后才改变。
《菩提树》、《人生》等佛教刊物,时有报导相关讯息。印顺法师亦发表〈受戒后更应该守戒〉,期勉新僧恪守戒律。这次活动有二大缺憾,除“寄戒”情形存在外,在传戒期中亦无讲戒。
传戒之后四个月,大仙寺出版《台南县大仙寺冬期传戒同戒录》记录此次传戒大概经过。白圣法师也在1955年8月油印《台南大仙寺开堂记:附颁发戒牒记》,详述整个传戒始末[3][1]。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王见川. 《臺灣歷史辭典·大仙寺傳戒》 四版一刷. 远流. 2006-09-25: 页84. ISBN 957-01-7430-7.
- ^ 【雲遊寺方】白河-大仙寺.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 ^ 台湾历史辞典- 三画- 大仙寺传戒 - 国家文化数据库[永久失效链接]
列表
编辑- 江灿腾,《台湾当代佛教》台北:南天,2000,二版。
- 杨书濠,《从解严到戒严——中国佛教会在台湾政教关系中的挑战与发展》,台北:中国佛教会,2010。
- 阚正宗,《中国佛教会在台湾——汉传佛教的延续与开展》,台北:中国佛教会,2009。
- 阚正宗,《重读台湾佛教:战后台湾佛教(正、续编》,台北:大千佛教出版社,2004。
- 释本善,<战后台湾佛传授教三坛大戒之研究(1952-1987)>,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论文(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