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傳戒,是1953年1月15日台灣臺南市白河區大仙寺舉辦為期十五日的傳授三壇大戒活動,這是戰後以來臺灣佛教首度傳大戒,由中國佛教會主導[1]

緣由

編輯

出身南台灣佛教「大崗山派」的開參法師,注重禪修和勞動,大仙寺在他住持之下,宛若唐代叢林制度的再現,被戰後來台的大陸僧侶,視為「百丈遺風」。該派自日治初期開創以降,勢力雖已遍及台灣南部,卻從未自行傳戒,太多僧尼未受大戒,所以開參法師想在白河大地震後的大仙寺重建完成時,舉行傳戒[2]

成員

編輯

傳戒由開參法師任得戒阿闍黎、智光法師任說戒師、太滄法師任羯磨師及道源法師任教授師,證蓮、南亭、慧峰、煮雲星雲等法師任尊證師[1]白聖法師任開堂、戒德法師任陪堂。廣慈、淨念、浩霖等法師分任引禮、引贊、糾察[1]。此次求戒有比丘40人、比丘尼132人、沙彌3人、沙彌尼1人、在家菩薩戒82人、五戒197人[1]

影響

編輯

大仙寺傳戒期間、佛教界頗為關注,其意義被學者譽為「傳戒革命」,對日後幾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大仙寺傳戒有以下變革:

  1. 頭上的戒疤從十二個減少至三個。
  2. 禁止傳戒時的無理打罵。
  3. 「寄戒」為費用照收,但須去繳費者家中講戒規和發證書。
  4. 以後由「中國佛教會」決定何寺舉辦傳戒成為定規,迄解嚴後才改變。

《菩提樹》、《人生》等佛教刊物,時有報導相關訊息。印順法師亦發表〈受戒後更應該守戒〉,期勉新僧恪守戒律。這次活動有二大缺憾,除「寄戒」情形存在外,在傳戒期中亦無講戒。

傳戒之後四個月,大仙寺出版《臺南縣大仙寺冬期傳戒同戒錄》記錄此次傳戒大概經過。白聖法師也在1955年8月油印《臺南大仙寺開堂記:附頒發戒牒記》,詳述整個傳戒始末[3][1]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王見川. 《臺灣歷史辭典·大仙寺傳戒》 四版一刷. 遠流. 2006-09-25: 頁84. ISBN 957-01-7430-7. 
  2. ^ 【雲遊寺方】白河-大仙寺.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3. ^ 臺灣歷史辭典- 三畫- 大仙寺傳戒 - 國家文化資料庫[永久失效連結]

列表

編輯
  •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2000,二版。
  • 楊書濠,《從解嚴到戒嚴——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台北:中國佛教會,2010。
  • 闞正宗,《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北:中國佛教會,2009。
  •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編》,台北:大千佛教出版社,2004。
  • 釋本善,<戰後台灣佛傳授教三壇大戒之研究(1952-1987)>,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論文(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