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

(重定向自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大陆海洋的分布以及大陆之间存在的构造、地质和物理相似性的假说,认为各大陆是由一个巨大的陆块漂移、分开而形成的[1]。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的想法已经被板块构造理论纳入,解释大陆如何移动[2]。而大陆漂移学说也是学术界上少数成功由边缘科学学说翻身成为主流理论的例子。[3]

盘古大陆分裂,形成现今的地理格局。
史奈德绘图的三大洲原貌假想图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但在魏格纳1929年第四版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经接受了地幔对流提供动力的思想。

由来

编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

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潮汐而从欧洲非洲分裂出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争论纷纷

编辑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亚历山大·杜托伊特荷兰语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英语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到了1950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当时更受接受的是陆桥学说。

在1960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英语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英语Bruce C. Heezen哈利·哈蒙德·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理论

编辑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证据

编辑
 
跨越五大洲的化石样式。
 
中龙骨架,麦格雷戈,1908年。
  •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9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内咸水湖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3至2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藉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还有活证据——在两个大陆上发现同样的动物。 例如,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一些蚯蚓家族(例如Ocnerodrilidae、Acanthodrilidae、Octochaetidae)。
  • 气候的证据: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印度南部远离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来到南部,何况印度南部是低纬度地区,年均温高,不可能出现冰川。证明印度曾经是中高纬度地区。另外,地理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丰富的煤矿,是由远古植物遗骸变化而成,若南极洲一直都在南极圈内,严寒的天气根本不容许南极洲有茂密的森林,休说丰富的煤矿。从而反证南极洲曾在低纬度地区。
  • 磁场的证据: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起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 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60年代在洋底发现的条带状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及DSDP/ODP的钻探成果,是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发展

编辑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北极考察中,遭遇暴风雪而丧生之后就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质学根基。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术语在线—权威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 www.termonline.cn.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 
  2. ^ Oreskes 2002,第324页
  3. ^ Friedlander, Michael W. At the Fringes of Science. 1995. OCLC 42309381. [查证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