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阁 (金门县)

奎阁位于中华民国金门县金城镇,于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8月19日公告为三级古迹,后来因为《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改而列县定古迹[1][2]。奎阁由后浦人林斐章兴建,鉴于入清后,金门地区从“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注 1]与“无地不开花,无金不成同”[注 2]的文风鼎盛转变为反映尚武风气,改以武功扬名的“九里三提督,百步一总兵”[注 3],未延续明朝的文风宦绩,而兴建奎阁来振兴金门文运[4][2]

奎阁
魁星楼
位置中华民国 金门县金城镇东门李珠浦东路43号前
建成时间1838年(道光十八年)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祠庙

2007年开始,金门县文化局于每年5、6月考季来临前会举办祭拜魁星的活动,一方面是活化古迹,同时也符合奎阁的创建本意[2]

沿革 编辑

奎阁的倡建者林斐章之先人约是在康熙年间从福建永春迁来金门的商人,至林斐章时家境富有,因而能捐得例贡身份,此外他富而好义,于地方上有善行[4][2]。他于1836年(道光十六年)捐银千两兴建奎阁,希望能重振金门的文风,工程于两年后(1838年)完工,同安县金门分县丞汪均遂因其义行而题立“振起斯文”匾[4][2]

奎阁落成后,曾于1955年(民国四十四年)与1963年(民国五十二年)重修,其中后者是在金门社教馆倡议下,由菲律宾华侨林克凯(林斐章玄孙)出资,由当地绅耆组成重修委员会,并聘陈南山进行重修[4]。该次重修并未动到大木结构,但拆除四周围墙,并在部分屋面换上绿釉琉璃瓦,并重新泥塑和更换木门窗隔扇[4]。之后在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及2000年(民国八十九年)又有重修。

建筑 编辑

奎阁方位朝南偏东,是一栋二层三檐正六角形的木石结构楼阁,其造型其建筑风格可能受到泉州晋江魁星楼影响[4][2][1]。楼基为花岗石,一楼为檐廊形式,有六根花岗石圆柱,上接木柱,此外一楼的六面墙除大门外,均开有八角形竹节窗[2]。二楼向内缩小,木柱之间有矮墙,而为了采光,二楼墙面以花格木条作成窗棂[2]。屋顶上铺琉璃筒瓦,最顶端处置有一白色葫芦[2]

注释 编辑

  1. ^ 原指金门西洪一地洪氏子弟的功成名就,后延伸至金门全境形容金门文风鼎盛。
  2. ^ 指金门只是同安县的一个小岛,但科甲成绩却极为优异,形容金门文风鼎盛,出自林豪《浯洲见闻录》,该书指出“以封域论,同安分有十里,浯地尚未备乎一里,科名风节,接武比肩,为阖邑冠。统计明兴同捷乡会闱三分之,浯有其一。……故谚云:‘无地不开花’。而邑人亦曰:‘无金不成同’”[3]。计明朝金门共出了28名文进士,96名文举人,82名贡生,此外武举方面还有3位武进士,16名武举人,仅算文举有206人,两边加起来有225人[3]。又“无金不成同”一句亦有人说“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银指同安别称“银同”,铜指同安县城别称“铜鱼城”。
  3. ^ 计清朝武职名宦名列县志者有一百多人,故有此谚;又“九里三提督”指的是蔡攀龙(曾任福建水师提督)、李光显(曾任广东水师提督)、邱良功(曾任浙江提督)三人[3]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魁星樓(奎閣).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黄振良、陈炳容. 《前人的足跡 金門的古蹟與先賢·振起斯文 倡建奎閣》. 金门县金城镇: 金门县文化局. 2009年11月: 222-227页. ISBN 978-986-02-1047-7. 
  3. ^ 3.0 3.1 3.2 李增德. 《金門史話》. 金门县文化局. 2005年3月: 134、135、186页. ISBN 986-00-0723-3. 
  4. ^ 4.0 4.1 4.2 4.3 4.4 4.5 郭哲铭. 《浯鄉小事典·奎閣》. 金门县文化局. 2006年12月: 101、102页. ISBN 978-986-00-6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