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犯罪学

女性主义犯罪学(英语:Feminist school of criminology)犯罪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1960年代晚期至1970年代开始发展。

犯罪学
子领域
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 犯罪心理学
刑罚学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学
学派
<依知识论立场>
古典学派 | 实证学派
新古典学派
<依地理位置>
意大利学派 | 芝加哥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依社会、哲学、政治理论>
冲突犯罪学 | 环境犯罪学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英语Marxist criminology
女性主义犯罪学
左翼现实主义 | 右翼现实主义
整合犯罪学 | 后现代主义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时间先后)
功利主义(古典理论)
生来犯罪人 | 精神病学模式
紧张理论 | 差别接触理论
次文化理论 | 社会控制理论
标签理论 | 明耻整合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 自我发展论
日常活动理论 | 破窗理论
一般人格与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衍生的刑罚理论
(大致依时间先后)
应报理论 | 吓阻理论
预防理论 | 矫治模式
罪有应得理论 | 修复性司法
新应报理论 | 表达性刑罚理论
重要概念
犯罪 | 暴力 | 人性
连环杀手 | 少年犯罪
白领犯罪 | 社会阶级
社会解体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分化
文化失范 | 文化冲突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毒品 | 回避机制
越轨 | 刑法 | 司法程序
刑罚 | 保安处分
监狱 | 虐囚 | 监狱人权
规训与惩罚 | 疯癫与文明
死刑存废问题
社区处遇 | 转向处遇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再犯 | 累犯
相关学科
心理学 | 社会学 | 精神医学
刑事学 | 法医学

主旨 编辑

传统的犯罪社会学以阶级差异为出发点,主张犯罪原因是不同阶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类似的以社会差异为基础之理论,还有女性主义犯罪学。尤其受到紧张理论社会学上“失范理论”在犯罪学上的版本)的启发,此理论主张女性在男性价值观为主的社会中受到压抑、不平等待遇,甚至因为成为男性犯罪的被害人,最终导致犯罪[1]

实证效力 编辑

不过实证上,基于女性主义理论而提出的犯罪风险因子或预测因子,与再犯只有弱相关性。此外,在最新一代的犯人衡鉴工具矫治服务级别/个案管理清单 (LS/CMI)”中[2],虽有加入针对女性犯人应特别注意的项目,但不会影响再犯风险分数,只会影响矫治计划的规划和个案管理。[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ndrews, Bonta (2010):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 : Chapter 3.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ory: Psychopathological, Psychodynamic, Social Location, and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Perspectives.
  2. ^ Andrews, Bonta & Wormith (2004):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L.; Wormith, Stephen J. The Level of Service / Case Management Inventory: Users Manual. 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 2004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3. ^ Andrews, Bonta (2010):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th Ed.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332.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