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为中国古代的一类诗歌,属于民歌,传统观点认为是晋代的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1][2][3],而近年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共同传唱的一组恋歌,而非由“子夜”一人所作[3][4]。在南朝民歌中,有多组以“子夜”为题的流行歌曲,多见于宋朝郭茂倩所编撰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5][6]。在《乐府诗集》收录的南朝民歌中,除一组《子夜歌四十二首》外,还有多组《子夜四时歌》(包括《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子夜冬歌》)[6],以及《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等变曲[7]

子夜歌以女性的视角叙述,表现了魏晋时女性典型的爱情历程[8]。当时民歌《大子夜歌》评价其为明转、天然、清新[9]。其独特的表达在诗歌发展历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8]

特点 编辑

语言 编辑

子夜歌的语言特点为清丽婉转。《大子夜歌》中说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在称谓词方面,“欢”“侬”“郎”“我”等带有江南水乡气息的代词频繁出现在子夜歌中。口语化的表达也经常出现,使得子夜歌的语言显得活泼、富有生活气息。[4]

结构 编辑

子夜歌的体制短小精悍。子夜歌四十二首均为五言四句,这不同于以往的杂言诗歌。组歌的形式也是子夜歌的一大特色,这在《子夜四时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子夜歌作为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套句,这些套句使得子夜歌便于传唱,也使得读者可以更直接地进入文本,感受诗歌的情感。[4]

手法 编辑

子夜歌常用双关谐语,双关如“何悟不成匹”表面指布匹,亦双关作男女匹配成双,谐语如以“蚕丝”之“丝”表达“思念”之“思”、以“莲子”之“莲”表达“怜爱”之“怜”等。暗喻也是子夜歌常用的手法,在子夜歌中,常常有“上句暗喻,下句点明寓意”的模式。[4]

内容 编辑

子夜歌(四十二首) 编辑

此组子夜歌除了最后两首格调不同外,为主题集中的爱情诗,表现女子的内心独白。以穿插的手法将“相爱—情变—离弃”的爱情历程写入其中。其中第一到十二首表现女子开始相爱时的甜蜜情境:“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一);“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二)。第十三首到第二十八首的主题为情变,表现女子的疑虑与纠结:“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十三)。第二十九至四十首表现的主题为离弃,然而虽然遭到情郎的离弃,少女仍旧痴情:“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三十六)。[8]

子夜四时歌 编辑

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与冬歌,分别描述不同季节的景色以抒发不同的情感。春、夏、秋、冬可分别对应赞、欢、哀、悲的情感,春夏多欢快、缠绵,秋冬多哀婉、凄清。[1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房玄龄等. 晋书·乐志. 《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
  2. ^ 沈约. 宋书·乐志. 《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
  3. ^ 3.0 3.1 王乃英. 《子夜歌》作者考.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 37-39. 
  4. ^ 4.0 4.1 4.2 4.3 徐少华. 《子夜歌》浅说. 北方文学(下旬刊). 2013年第5期: 18-19. doi:10.3969/j.issn.0476-031X.2013.05.016. 
  5. ^ 严凌君. 青春读书课:《古典的中国(第2册)》. 海天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50701861. 
  6. ^ 6.0 6.1 郭茂倩. 乐府诗集. 
  7. ^ 孙孟明.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赏析. 修辞学习. doi:10.16027/j.cnki.cn31-2043/h.1997.02.021. 
  8. ^ 8.0 8.1 8.2 刘运好; 段梦云. 魏晋女性意识的迁变:论《子夜歌》. 池州学院学报. doi:10.13420/j.cnki.jczu.2014.04.001. 
  9. ^ 大子夜歌.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10. ^ 孟光全. 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艺术特色初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