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
孙海(1917年2月8日—1979年12月10日)字扬波,生于台湾日治时期嘉义厅北港支厅尖山堡口湖庄,即现在的云林县口湖乡港西村。是“振昌木业”的创办人。[1]
孙海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孙海 1917年2月8日 日治台湾嘉义厅北港支厅尖山堡口湖庄 |
逝世 | 1979年12月10日 台湾省南投县水里乡车埕村 | (62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别名 | 孙扬波 |
语言 | 日语、台语 |
教育程度 | 口湖公学校 |
职业 | 振昌木业创办人 |
1958年标得林务局峦大山林场管理处所属丹大林区5,000公顷伐木权,修建丹大林道建孙海桥。[2]
育有五男二女。孙海1979年12月10日心脏病突发,病逝于水里乡寓所,享年62岁。由台湾省主席林洋港及辜振甫、王永庆、张清来、吴火狮、蔡万春等多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安葬于水里乡二坪山。[3]孙海后人创设“财团法人孙海文化基金会”,资助文化事业。[4]台湾在1985年正式宣布改变林业政策不再伐木。[2]
早年
编辑父亲有三子一女,孙海排行第三,与大哥相差20岁,幼年失怙,兄兼父职。口湖公学校毕业后16岁时独自到阿里山下的嘉义发展。[4]在嘉义与同乡入山伐林以900元作资本,在玉山前山标获一处林班贩售木材。[5]更在长兄鼓励之下与陈梅官合伙创立“振昌木材行 ”,后来陈氏另起炉灶,而振昌便成为孙海一生与木材为伍之商号。[1]嘉义是一个木材业非常兴盛的城市,孙海在这奠定了成为木业钜子的事业基础。[6]
木材防腐工厂
编辑在1947年前后的时代,台湾所需要的木材大多数需要进口。孙海最先于1949年在罗东设木材防腐工厂,主要业务是将相思树等阔叶树木材经防腐处理后可延长寿命八至十倍以作为电杆之用。[6][7]
孙海为推展台湾南部的电杆和枕木市场于1955年2月3日在嘉义市信义路(现今博爱路二段东南侧和兴业西路口)创设木材防腐工厂并且引进西德新型机器,工厂基地约10,000坪。[7][8]
1956年铁路局急需枕木时,孙海将所存木料悉数无条件代林管局加工制成铁路枕木12万根,价值1,200万元,俟翌年林管局偿还枕木时市价跌为原价57%,孙海因此净亏500余万元。1957年孙海首度以注油电杆外销韩国,始渐次澄清当时一般主张枕木及电杆均需要进口的观念。[7]
丹大林区
编辑丹大林区在日治昭和年间以前是布农族居住地,历经1917年丹大事件及日本政府实行“集团移住政策”后,仅存巴库拉斯社(今地利村)留有少数全姓(汉姓)布农族人,丹社族群被日本政府安置在花莲万荣乡马远村,此处应为布农族此族群祖地。
孙海1958年标得林务局峦大山林场管理处所属丹大事业区第八林班桧木原始林伐木权。孙海仅靠自己一家民营木材厂的资力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投资28,000,000元,向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聘用退除役官兵1,300多人及2,000多名工人。[7]开发丹大林道其间遭遇林政单位错估开发成本,损失颇大,经不断陈情,幸赖当时的国民党副秘书长徐庆钟向层峰反映,孙海终于完成修筑由水里乡到第八林班地长达80多公里可通行卡车的丹大林道。[4]
木业工厂
编辑孙海从伐木、运输、贮木到加工,一条鞭作业,把每一棵树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原木用来建筑,边皮材再制成合板和木心板,成为室内装潢的重要建材。为提高木材品质必须将原木的油脂排出,过程中提炼出精油加上树叶也能提炼出精油,再将精油卖给日本的化妆品公司。[10]此外,废材和树皮卖给造纸厂制成纸浆,木屑则制成原子炭,早期在瓦斯尚不普及之前,原子炭是木炭之外,重要的家庭燃料。因此在车埕,振昌木业的厂房栉比鳞次,锯木厂、合板加工厂、制炭厂应有尽有,单在厂区工作的员工有600多人,几乎车埕的居民都在此工作。若再包括山上的伐木工和运输工,以及道路维护工,则多达三千多人。[6]
1960年取集集线铁路交通便利可以运送林木和水里溪丰沛水源[注 1],孙海乃在车埕大肆购地广达二万六千坪设立“振昌木业公司 ”,经营木料生产和内外销。[6]
1967年在高雄成立“国丰木业公司 ”生产合板木材加工,在建厂一年内就获得检验局核定为乙等工厂,创下全台工厂最快纪录。[11]
1972年在水里乡斥资一亿元成立“ 振昌木业公司合板厂”最高可以月产10万张合板,主要将充分利用国内各种阔叶林木和二级林木的利用价值生产合板外销国外。在此之前的国内一般厂家均是进口南洋柳安木来加工制成合板。两相比较,孙海的创新作法可以更有效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外汇。[10][12]
原木合板进出口
编辑1960年代“台日贸易计划协定”同意台湾每年桧木输往日本配额为200万美元,孙海在1960年12月18日应日本邀请以“ 台湾木材公会”理事身份搭日本航空班机前往日本洽谈桧木销往日本事宜。[13]开启了台湾桧木经由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外销独占日本市场十余年的荣景。[14]
1964年8月孙海当选“台湾省木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第七届理事长。[注 2][15] 1967年举行第五届“亚洲华商会议”贸易会谈,会中马来西亚木材商公会副会长刘南辉和孙海接洽,争取由马来西亚供应原木作为台湾生产合板的原料。10月孙海以“台湾省木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身份率木材业人士到马来西亚考察林业,接洽有关采购原木问题。当时之前台湾进口原木主要来自菲律宾和北婆罗洲等地为主。[16]
后期因车埕合板厂生产硬木合板,木材原料需求量大增,而台湾森林经多年的砍伐,木材产量终于出现不敷利用的情况,孙海兴起了进口木材的意念,他亲自到美国、加拿大寻找针叶林,再将原木进口到台湾来。[6]
1973年10月14日在韩国举行第三届“亚洲地区合板业会议”,孙海以“台湾区合板制造输出公会”理事长身份,率领20人的台湾合板业代表团参加,会中和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业者讨论合板产销问题。[17]
1974年4月23日由政府与合板业者共同投资四亿二千万元成立“ 海外林业开发公司”,由孙海担任董事长。[1]主要业务在于向国外投资开发森林,以确保台湾木材工业所需的原料木材,投资地区主要在东南亚及中南美洲。[18]
1975年2月17日孙海以“台湾区合板制造输出公会”理身长之身份,在台北主持来台访问的“东南亚木材生产者协会 ”代表团会议。“ 东南亚木材生产者协会”是由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的木材公会遴选代表所成立。会中对合板加工及原木供需问题交换意见,促成远东地区木材工业之发展。[19]
热心公益
编辑1948年孙海和陈梅官、林欢邦等人捐地、捐钱,筹设嘉义市博爱国小。1969年日月潭文武庙重建经费400万,政府出资一半,孙海慷慨解囊捐助一半。捐建母校云林县金湖国小教室及大礼堂、体育馆、课桌椅、奖学金。[1][4]
1966年孙海和赵丽莲、白宝珠等人当选第九届好人好事代表,12月20日在中山堂 (台北市)接受全国各界表扬。[20]
1968年独资捐助南投县车埕国小礼堂兴建,林洋港县长命名为“学海堂”。[21]
1973年当选全国十大企业家。[4]
1979年捐修云林县警察办公室及宿舍,荣膺全国敬警模范。[4]
孙海改变了车埕的生机甚至整个大水里乡地区,当地人以台湾话“海头仔”来尊称孙海。[6]
注释
编辑引用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曾人口. 口湖鄉志. 云林县: 云林县口湖乡公所. 2011: 9:28–9:29. ISBN 978-986-02-9343-2 (中文).
- ^ 2.0 2.1 王孟伦. 丹大林道孫海橋 不重建了. 自由时报. 2004-07-25 [201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中文).
- ^ 孫海之喪今天安葬. 经济日报. 1979-12-23: 07版 (中文).
- ^ 4.0 4.1 4.2 4.3 4.4 4.5 4.6 张炳楠、赖子淸. 嘉義縣志. 嘉义县: 嘉义县政府. 1976: 148–150 (中文).
- ^ 林武彦. 木材業鉅子孫海刻苦創業成功. 中央日报. 1972-05-23: 3版 (中文).
- ^ 6.0 6.1 6.2 6.3 6.4 6.5 杨顺发. 車埕撫今追昔憶大伐木年代. 科技人文杂志.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
- ^ 7.0 7.1 7.2 7.3 7.4 民營林業的生力軍. 联合报. 1959-07-15: 第5版 (中文).
- ^ 燕. 孫海在嘉義創防腐工廠. 征信新闻. 1955-02-03: 第4版 (中文).
- ^ 郝樂遜等一行視察振昌木廠林班. 联合报. 1961-06-17: 05版 (中文).
- ^ 10.0 10.1 黄道清. 振昌木業投資一億建合板廠崇山翠谷別有見地一枝一葉多邊利用. 经济日报. 1972-06-17: 06版 (中文).
- ^ 魏登全. 年輕人全天候駐廠管理孫靜源和國豐木業公司. 经济日报. 1968-12-08: 05版 (中文).
- ^ 新建材海木板耐火不變形月產五萬張. 经济日报. 1973-03-10: 08版 (中文).
- ^ 孫海定今赴日考察木材市場. 征信新闻. 1960-12-18: 第5版 (中文).
- ^ 刘冠初. 小貿易商檜木出口. 经济日报. 1974-06-01: 12版 (中文).
- ^ 省木商聯會理監事選出. 联合报. 1964-08-18: 第5版 (中文).
- ^ 孫海等將出國洽購馬來原木. 经济日报. 1967-10-02: 02版财经 (中文).
- ^ 亞洲合板業會議業者組團往參加. 经济日报. 1973-10-04: 02版 (中文).
- ^ 海外林業開發公司今開成立大會並選舉董監事. 经济日报. 1974-04-23: 02版 (中文).
- ^ 合板業者昨與東南亞木協會商原木供應問題. 经济日报. 1975-02-18: 03版 (中文).
- ^ 75位好人今日齊集台北. 联合报. 1966-12-19: 03版 (中文).
- ^ 孫海捐獻禮堂贈送車埕國校. 经济日报. 1968-11-17: 07版/综合通讯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