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王之乱

明朝藩王叛乱事件

安化王之乱是1510年5月12日到30日期间明朝皇室成员安化王朱寘𫔍发起的反抗明武宗的叛乱。安化王之乱是明武宗年间两起宗室叛乱之一,早于1519年的宁王之乱[1]

安化王之乱
日期1510年5月12日 – 30日
地点
结果 安化王被击败
参战方
安化国 明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朱寘𫔍 明武宗
仇钺
杨一清(未参战)
明武宗画像。

背景 编辑

弘治五年(1492年),封地在今陕西的安化王朱秩炵去世,其孙朱寘𫔍作为安化王长孙(“长孙”为明朝郡王孙辈继承人的封号)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式袭爵。朱寘𫔍觊觎帝位,招募了一批忠诚支持者宁夏指挥周昂、千户何锦、丁广、卫学诸生孙景文、孟彬、史连等在自己周围。[2][3]

明武宗登基后,宦官刘瑾开始掌权,发起一系列税收改革增加国家收入。[4]正德五年(1510年)3月,大理少卿周东等一批官员被派到宁夏度田、实行刘瑾新设的军队税,因周东谄媚刘瑾,敛财很多,竟将五十顷当作一亩计算。驻宁夏的士兵愤恨于有关惩罚逃税者的命令。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杖责折辱士兵妻子,将士恨他入骨。分守参议侯启忠也来催促征税,人情大为纷扰。朱寘𫔍见有机可乘,开始与不满的军官谋反,令孙景文请他们饮酒并出言刺激,武将们多愿意追随朱寘𫔍。朱寘𫔍又令人结交平虏城戍将及素日所厚待的千户徐钦(或误作张钦)等人。正好边地有敌情,参将仇钺、副总兵杨英率军出防,总兵官姜汉选锐卒申居敬等六十人为牙兵,令周昂领之,[5]周昂于是与何锦秘密定约,[2][6]与丁广合谋,让朱寘𫔍借宴请之机杀掉周东等官员们,夺其符印,传檄起兵。朱寘𫔍大喜。[7]

作乱 编辑

1510年5月12日夜,朱寘𫔍邀请来宁夏的官员们赴宴,周东、安惟学推辞没到。酒酣,何锦、周昂率牙兵入内,仪宾韩廷璋等率伏兵杀出,在座上杀赴宴的太监李增、少监邓广等人,擒住姜汉,姜汉奋起怒骂不屈,也被杀。[8]朱寘𫔍自此开始作乱。[6]次日,丁广等叛兵受命在公署杀周东、安惟学。[2][9]安惟学临死前,都指挥佥事杨忠在其身侧,骂丁广,也被杀。杨忠同僚李睿闻变,骑马到安化王府,府门关闭,李睿进不去,大骂,被叛军所杀。百户张钦不随同作乱,逃到雷福堡,也被杀。[10]侯启忠被叛军擒住囚禁。[5][7]

朱寘𫔍焚烧官府及文书,释放囚徒,抢劫库藏,撤掉黄河西岸的渡船,遣人招杨英、仇钺,二人都假装同意了。侯启忠逃跑藏匿,又被抓获囚禁。徐钦引兵入城,伪造印章旗牌。杨英当时出屯杨显堡,率众守王宏堡,军众闻变溃散,杨英奔灵州[11]仇钺当时驻扎在城外玉泉营,本来想逃走,因担忧仍在宁夏的妻儿,而加入叛乱,引兵入城,解甲觐见,朱寘𫔍夺取了他的军队给各营,出金帛犒劳将士。朱寘𫔍任何锦为讨贼大将军,周昂、丁广为左、右副将军,孙景文为先锋,徐钦为先锋将军,魏镇、杨泰等七人为总兵都护,朱霞等十一人为总管。他让孙景文作檄文、命令,抄写数百份,批判刘瑾的贪腐之罪,传檄四方诸镇,称自己作乱是要清君侧驱逐刘瑾。[2][5][6]他的同谋者只有周昂等十八家及安化府中人。[12]

分守宁夏西路的参将冯祯及协守广武营指挥佥事孙隆等骑马告变。[13]陕西总兵曹雄闻变,率兵沿黄河堵截,遣孙隆将大、小二坝柴草尽皆焚毁,派遣指挥使黄正以三千兵进入夏州、镇守灵州,安定军心,发檄文要杨英督灵州兵防守黄河。[14]一些军镇因畏惧刘瑾,不敢上报朝廷。[3]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黄珂封好朱寘𫔍的檄文上告,[7]并上书言八事。朱寘𫔍遣魏镇等利诱广武营,被孙隆用弓箭神枪击退。曹雄亲自率兵到灵州。[5]相邻的军官都指挥韩斌、总兵官兴武营守备保勋、参将时源都响应曹雄号召,派兵会合曹雄。黄珂急令保勋、时源分兵扼河东,叛军不敢出。[15]

朱寘𫔍作乱期间,关中大震,内外危惧,刘瑾出于害怕,藏匿其檄文,还将以檄文示人的指挥徐鲲问罪判斩刑、全家戍边;出理延绥屯田的左通政丛兰奏陈十事,被刘瑾厌恶严责。[15]当时延绥总兵署都指挥佥事马昂屡被弹劾,武宗已命给事中蔡佑查勘,因朱寘𫔍作乱,此事中止。刘瑾矫诏改心腹户部侍郎陈震为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暂行总制事,讨伐朱寘𫔍。当时众人推举右都御史杨一清提督军务,刘瑾无奈附和,认为杨一清肯定推辞,希望陈震成功。[5]武宗起用杨一清总制宁夏、延绥、甘、凉军务,讨伐朱寘𫔍。以太监张永总督宁夏军务。[9]升时任协守宁夏副总兵都指挥佥事的杨英为右府署都督佥事,挂印充总兵官,发延绥官军一千五百人归其统领,[11]以时任镇守宁夏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仇钺充副总兵官,灵州守备都指挥佥事史镛充游击将军。仇钺也是杨一清以前的部将。[16]当时传言仇钺已经投降叛军,朝臣们又想追回敕书。大学士杨廷和认为仇钺不会叛变,加官正好使他更忠于朝廷,不可以追回敕书把良将送给敌人,[14]并起草赦免诏书,请求提拔仇钺,离间叛党。保勋与朱寘𫔍联姻,被怀疑为外应,但也被朝廷商议用为参将讨伐叛军。保勋上疏陈说母亲和妻儿都在叛军中,愿意不顾家庭讨伐叛军。都指挥佥事保𪟝当时骑马告变,被兵部认为勇略素著且志节可嘉,得实授充右参将、分守宁夏东路,赐敕书奖励。马昂仍被罢免。[17]武宗令廷议朱寘𫔍之罪,兵部与英国公张懋等商议削去其封爵,选命武将一人与杨一清同讨叛军,推举泾阳伯神英充总兵官。武宗同意派官员去宗庙,革除朱寘𫔍王爵,以神英佩平胡将军印,充总兵官,与杨一清节制京营及陕西、宁夏、延绥、甘凉各路军马讨叛军。武宗大赦天下,削朱寘𫔍属籍。御马监太监陆訚受任管领神枪,与张永都被赐诏书可选京营军精壮者三万人出征,武宗并令御史一人随军纪功,户、工二部各差官一人整理粮饷器物。武宗着戎服在东华门送杨一清、张永等,赐关防、金瓜、钢斧,因兵部指出没有过总督军务太监关防,给张永的关防是特赐的铸金的,[7]宠遇很盛。[18][19]

此乱的第一场大战于5月21日在200名在弓箭手陪同下的官军和黄河边守卫船只的叛军之间发生。叛军战败,官军俘获其船只和武器。[6]杨英令史镛夺取黄河西岸船只,都停在东岸,在河东扎营,并秘密派仆人让仇钺为内应,[11]曹雄也让史镛秘密写信给仇钺要他从中举事。仇钺见朱寘𫔍无远略,自从军队被夺,就称病回家,秘密招募忠于皇帝的壮士。何锦等相信仇钺,经常问计,仇钺装作推心置腹,更故意派人出城,回来就误报官军动向说官军一夜间就到了,误导朱寘𫔍和何锦、丁广出兵守渡口防止官军渡河。朱寘𫔍害怕,派何锦与丁广率都指挥郑卿等三千人都倾营而出守渡口大坝,只有周昂留守。朱寘𫔍派使者以祃牙(古时出兵行祭旗礼)为名召仇钺,仇钺称病。周昂来探病及问计,仇钺引诱周昂进入卧室,由仆人陶斌、来得用铁骨朵将其击杀,斩其首级,仇钺又披挂上马出门指挥壮士杨真等百余人去安化王府击杀朱霞、孙景文、史连等十一人,生缚朱寘𫔍及其子朱台溍、仪宾谢廷槐、韩廷璋及党羽李蕃、张会通等,当时是30日。[5]叛乱告终。[2][3][9][14][16]

仇钺迎接杨英的军队,传朱寘𫔍令召何锦等还,又秘密告谕其部曲自己生擒朱寘𫔍的情状,遣古兴儿密告郑卿让他反正。何锦正回师时,郑卿等即以所部兵击杀胡玺、魏镇等十余人,又去河口擒杀刘钺、姜永,叛军大溃,何锦、丁广、徐钦、杨泰、王辅单骑逃入贺兰山,被逻卒所获。[2][14]申居敬等也被擒。[5]

后果 编辑

庆王朱台浤虽曾被朱寘𫔍强索宝纛等物、欲上奏又被其阻止,得到武宗怜悯慰劳,[20]但因曾对朱寘𫔍稽首行君臣礼,诏削护卫,革俸禄三分之一,其承奉、长史贬谪戍边,[21]请求恢复禄米,不获准,[22]后虽一度遇赦恢复,[23]嘉靖三年(1524年)再被重提此罪,废为庶人[2]

而协助平乱的功臣们则获得财物奖赏,姜汉因儿子姜奭上奏,得诏赐祭葬,加祭一坛,由有司造坟安葬,姜奭请求承袭榆林卫原职,获准,且被任为比原职上升一级的管事。曹雄的军队在朱寘𫔍兵败后两天才到,曹雄奏捷冒功。曹雄子曹谧是刘瑾从女婿,刘瑾出于私心归功曹雄,曹雄被进为左都督,曹谧也得官为千户,而仇钺起初没有得到特别的封赏,巡按御史阎睿为他表功,反被指责越职上奏,遭夺俸三月。[24]曹雄不安,引咎自劾,推功于诸将,得武宗降旨慰劳。冯祯进署都指挥同知。[13][14]吏部尚书李东阳特进、左柱国。[25]李东阳、仇钺等都获赐白金、彩锦若干。陈震先前奉命去宁夏督粮调兵,此时得敕书奖励令回京。武宗还以平此乱之机大赦,使得之前被贬为戍卒的安国刘大夏被放还;[8][26]并为其母张太后上尊号慈寿皇太后。[6][27]杨一清、神英、张永虽被派去平乱,但在乱平后才到。[28]神英奉命班师。陈震正解送朱寘𫔍等人到京师,杨一清认为罪分主谋、胁从等,如果一律解送,可能都会被处死,骑快马前去安抚、阻止,将这些人都囚禁在灵州,共被捕一千余人,杨一清释放了一百余人。张永率五百骑抚定叛军余党。杨、张并奉命护卫朱寘𫔍宫眷及械送何锦等家属到京;胁从作乱者都宽恕,由刘瑾传旨告谕宁夏官员军民并抚恤遇难家庭;纪功御史也被令回京报功。[29]杨一清就地就职。刘瑾本欲延缓献俘日期再借献俘之机擒拿张永,张永却提前回京,武宗戎服御东安门,文武大臣候于桥东。张永将朱寘𫔍及家属一十八人献俘,何锦及从乱者数百人都被反绑由东华门押送入内。武宗以酒慰劳张永。先前杨一清和张永已商定将叛乱归咎于刘瑾,张永将朱寘𫔍的檄文给武宗看,并奏杨一清所奏刘瑾不法行为十七件事。1510年9月16日,刘瑾被捕,六科给事中谢讷、十三道御史贺泰等奏称刘瑾的行为给朱寘𫔍作乱借口;刘瑾之前所更改的政令都被取消,本人于27日被凌迟处死。[3][16][19]刘瑾倒台后,徐鲲被复职,[21]朝廷重新论功,仇钺封咸宁伯,岁禄千石,被授予世券(铁券);[14]杨廷和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一子得官中书舍人。[17]提督西厂谷大用兄谷大宽封高平伯,代掌司礼监魏彬魏英封镇安伯,掌东厂马永成马山封平凉伯。何锦、丁广、杨泰、徐钦等十一人都在闹市凌迟处死。[2]朱寘𫔍宫眷于凤阳高墙囚禁,其余人送浣衣局;申居敬等五十五人及亲属孟继祖等三十八人都处斩,幼儿及家属一百九十人都谪戍边远,妇女随同住。申居敬等六十一人是姜汉所选的士兵,其实没有从乱,是被抚巡官诬告为叛党并归功于其部下都督佥事蓝敬等而被杀。以平乱之功赏宁夏城官军各银一两。指挥佥事谷本、正千户朱安解送叛党指挥冯经等七人,指挥佥事王𤩽解送何锦等家属三百三十余人,都被升一级、赏纻丝衣服一袭、钞千贯,谷本、王𤩽升指挥同知,朱安升指挥佥事。加张永禄米每年四十八石、赏银五百两、纻丝五十表里;陆訚禄米十二石;杨一清加太子少保、银五十两、纻丝五表里。杨英所部在平乱时斩获最多,杨英等人也受赏。陕西巡按御史周廷征奏请对宗室子弟严加教养,以免重蹈朱寘𫔍覆辙;[21]并奏及仇钺、张永、曹雄功一等、郑卿等功二等、韩斌等功三等。张永兄张富、弟张容都被封为伯爵;[9]兵部升杨英、郑卿三级,韩斌等及有功官军一等者升二级,随从及二三等者升一级。曹雄因已获罪下狱,没能受赏。镇守太监张弼、巡抚都御史马炳然及周廷征也因有功受赏,赏张弼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周廷征银十两、纻丝一表里。朝廷并对杨忠、李睿、张钦等赠官、荫官,表杨忠、李睿为忠烈之门,张钦为忠节之门。[10]杨忠、李睿之子袭官职升二级,张钦子袭官职升一级,各赐祭祀。令镇巡官谕官军人等知悉。以遭乱为由免宁夏采办沙豹等物。[12]随征宁夏官军都指挥卢福胜等五百一十五人获赐银绢布有差。[30]后来杨英自述平乱之功,又得以升为都督同知。[11][31]因谢讷弹劾安惟学激化民变有罪,安惟学子安弘嗣为其请得祭葬待遇一度被停止,[32]后又恢复。[33]

明武宗令诸王等商议处置朱寘𫔍。沈王朱幼㙾、秦王朱惟焯等都认为朱寘𫔍应该和子孙一起弃市以谢祖宗。奏书到后,又下法司会同百官详议,最后请求将朱寘𫔍押赴文华门外,由武宗亲自问讯。武宗御文华殿,皇亲、公侯、驸马、伯、府部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依次跪奏称朱寘𫔍大逆不道,请求按诸王商议将其正法。武宗同意,仅念朱寘𫔍是宗室,令其自尽,焚弃其尸。于是朱寘𫔍在被长期囚禁后,于正德六年(1511年)3月14日获赐死以免于被处决,尸体被焚弃。其子孙朱台溍等五人严密囚禁于西内。[34]后朱寘𫔍诸子、弟亦被剥夺皇室身份并处死。朱寘𫔍孙朱鼒材因被冒名而得以脱身,后因事自首,被武宗从轻发落囚禁凤阳高墙。[2][35]

因张永所奏,安化王府随侍百户旗军九十一名改拨食粮当差,家丁三百余名随营居住,其中逃跑和去世二十一名勾销。[24]后朱寘𫔍家人三十五户也被发配充军。[36]

后来宁王之乱时,杨廷和举朱寘𫔍的例子建议武宗颁降诏书大诰天下,未果。[37]

参考 编辑

  1. ^ Timothy Brook.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98. ISBN 978-0-674-04602-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
  3. ^ 3.0 3.1 3.2 3.3 Geiss, James. Denis Crispin Twitchett; John King Fairbank ,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09–412. ISBN 978-0-521-24332-2. 
  4. ^ John W. Dardess. Ming China, 1368–1644: A Concise History of a Resilient Empire. Rowman & Littlefield. 2012: 46. ISBN 978-1-4422-0490-4.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四
  6. ^ 6.0 6.1 6.2 6.3 6.4 Robinson, David M. PRINCES IN THE POLITY: THE ANHUA PRINCE’S UPRISING OF 1510. Ming Studies. 2012-05, 2012 (65) [2022-09-24]. ISSN 0147-037X. doi:10.1179/0147037X12Z.0000000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语). 
  7. ^ 7.0 7.1 7.2 7.3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
  8. ^ 8.0 8.1 《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9. ^ 9.0 9.1 9.2 9.3 《明史》卷一十六
  10. ^ 10.0 10.1 《明史》卷二百八十九
  11. ^ 11.0 11.1 11.2 11.3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
  12. ^ 12.0 12.1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
  13. ^ 13.0 13.1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明史》卷一百七十五
  15. ^ 15.0 15.1 《明史》卷一百八十五
  16. ^ 16.0 16.1 16.2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
  17. ^ 17.0 17.1 《明史》卷一百九十
  18. ^ 《明史》卷六十八
  19. ^ 19.0 19.1 《明史》卷三百零四
  20.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
  21. ^ 21.0 21.1 21.2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
  22.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九》
  23.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四》
  24. ^ 24.0 24.1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25. ^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
  26.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
  27. ^ 《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28.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七》
  29.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
  30.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
  31.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
  32.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
  33.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七》
  34.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
  35.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
  36.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七》
  37.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