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

明代内阁首辅
(重定向自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介夫石斋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1][2][3]。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辅

杨廷和
杨廷和

古圣贤像传略》之《杨文忠像》


大明少师兼太子太师
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籍贯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新都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介夫,号石斋
谥号 文忠
出生 天顺三年(1459年)九月十九日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新都县
逝世 嘉靖八年(1529年)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新都县
配偶 黄氏(聘)
亲属 (曾祖)杨寿山,(祖)杨玟
(父)杨春,(母)叶氏
(弟)杨廷平 杨廷仪 杨廷宣
(子)杨慎杨惇
(孙)杨有仁
出身
  • 成化十四年戊戌科同进士出身
著作
  • 《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明武宗实录》(修)
  • 《草余录》、《杨廷和奏议》、《石斋集》、《杨文忠公三录》

杨廷和早年登进士,入翰林,参与修撰《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正德年间,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明武宗后期担任内阁首辅,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与刘瑾江彬宦官宠臣势力对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时期政弊。武宗驾崩后无嗣,杨廷和与内阁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训》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并出台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杨廷和与其子杨慎大礼议事件中,因极力反对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归乡。

生平 编辑

入仕翰林 编辑

杨廷和之父为杨春,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就中式举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的他就先于其父,考中戊戌科三甲进士,改庶吉士[4]。随后他请假归乡结婚,还朝后授翰林院检讨。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善于观察思考,出手文章简洁流畅颇有章法。他还喜好考察研究典故、民情、边防事务以及一切法家文章,其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5][6]

弘治二年(1489年),杨廷和进翰林院修撰,编纂《明宪宗实录》,书成后擢为左春坊中允,侍太子朱厚照讲读。之后《大明会典》修成,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担任日讲官[7][8]

进入内阁 编辑

正德二年(1507年),身为帝师的杨廷和由詹事进入东阁,专门掌管草拟诰命、敇书。因他在御前讲经学历史斥责谄媚得宠的宠臣,而忤逆宦官刘瑾,刘瑾私自拟,贬其为南京吏部左侍郎。同年五月,升任南京户部尚书[9]。又过了三个月,在武宗过问刘瑾关于杨廷和去向后,杨廷和被召回朝廷,提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10]。正德三年,加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因刘瑾摘录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人参与编写的《大明会典》中的一些小错,夺去了他们的二级官俸。不久,因修成《明孝宗实录》的功劳,武宗仍把两级官俸还给他。次年,加杨廷和光禄大夫柱国,升迁担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11]

当时刘瑾不仅横行霸道,而且大臣焦芳张彩又与他在朝内外勾结陷害排除异己,并打压百官。杨廷和与李东阳虽在其中尽力周旋,却也不过是些许抵制补救而已。安化王朱寘𫔍以诛杀刘瑾之名,起兵谋反。杨廷和等起草赦免诏书,请求提拔时称或已叛逆的边将仇钺,以离间叛军。仇钺果然把朱寘𫔍逮捕并呈于朝廷。因叛军以诛刘瑾起兵,杨廷和遂借此机,与常年与刘瑾不合的宦官张永合作并揭发刘瑾罪状,刘瑾伏诛。杨廷和因功晋升为少傅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朝廷并录其子任中书舍人[12][13]

不久,流寇刘六刘七齐彦名起事杨一清举荐马中锡前往征讨。杨廷和则称其只是文人,不能胜任;后来马中锡果然不能平寇。杨廷和遂请求逮捕马中锡入狱,改以陆完代替,并斩杀原来接受贿赂纵容流寇的参将桑玉,从而军威大振[14]。之后,武宗又听从学士陈霁进言,调各镇边军征讨河南赵𬭼等民变势力,并举荐彭泽为总制,此后各路叛军被悉数平定。论功时,朝廷录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千户,杨廷和则坚持推辞;武宗遂特加其任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15]

担任首辅 编辑

李东阳致仕归乡后,杨廷和继任为内阁首辅。当时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并下罪己诏,请求直言。随后与同僚上疏,劝武宗早上朝晚罢朝,躬身自亲地参加九庙祭祀,并尊崇两宫皇后,勤学经史讲习。随后,他又面奏请广开言路、了解民情、遣返边兵、革除宫中集市、罢除皇店、赶走西僧、减省土木工程与织造等,一共十多条,均切中时弊。然而,武宗却未予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杨廷和请求奔丧,武宗未予批准。杨廷和遂三次请求,终得武宗同意,并派宦官护送。没过多久,又在守丧期起用,杨廷和连上三疏推辞,最终得以许可。而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为始[16]。服丧刚结束,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在宣府狩猎,派使者赐给杨廷和羊酒银两。杨廷和却借上疏谢恩之际,请求武宗回帝都,却没有得到答复。杨廷和于是与大学士蒋冕驰马赶到居庸关,计划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朝廷。而武宗却命令谷大用守关,杨廷和无法出塞,只能返回燕京。之后,武宗命令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账前迎接,杨廷和则称其为亵渎天子尊贵,并执意反对,武宗遂只好作罢[17][18]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萧淮揭发宁王朱宸濠意图谋反,而钱宁等人却还包庇宁王,并诋毁萧淮是离间皇亲骨肉。杨廷和则请求按照宣宗谕令赵王朱高燧的事例,派遣贵戚大臣带着敕书宣谕,收回宁王的护卫屯田[19]。武宗于是命宦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前往,朱宸濠却在他们尚未到达前已经起兵谋反了。武宗想带兵亲征,遭到杨廷和等人的极力劝阻。武宗且化名朱寿,又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统领各京边将士南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镇守、巡抚、巡按均听节制。并命杨廷和与大学士毛纪留守顺天府[20]。当时乾清宫、坤宁宫已重建,朝廷推恩录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副千户,他再次辞。之后,身为内阁首辅的他应当起草大将军征南谕令,他却辞谢不肯,于是遭致武宗怨恨。又恰逢他推举南京吏部尚书刘春处理东阁诰命敕书,武宗以杨廷和偏袒同乡,而加以严厉斥责。杨廷和遂上疏谢罪,请求罢免归乡,不被允许[21]。少师梁储等请求与他一同罢官,又不允许。杨廷和遂称病不入朝,武宗于是传旨军队出发南征,尽管当时御史王阳明已经起兵勤王,平定了宸濠之乱[22]

武宗南巡总共两年。杨廷和留守朝中负责,因为他做事镇静稳重,遂被朝廷内外推重诚服。他前后请求武宗回驾的奏疏共有数十封,均没有得到省察。武宗从南方返回后,驻扎于通州。杨廷和等人列举古代案例,请武宗回大内御殿举行受俘仪式,然后将叛逆被擒的朱宸濠等人正法。但武宗此时已因落水染疾而深感不适,他于是召杨廷和等到通州接受要务,并于行在寓所将朱宸濠等诛杀掉,再返回京师[23]

选立皇嗣与总揽朝政 编辑

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月,武宗在行郊祀以祭天,因吐血、发病而急忙乘车归朝,次月病情更加严重。武宗无子,当时司礼太监魏彬等到内阁称,国医已尽全力了,请捐万金招募民间医生。杨廷和心知其意(朝外立储),却不正面回答,而暗中以伦理次序之说讽喻,魏彬等听后唯唯答应。三月十四日,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根据皇太后之命,移殡到大殿,并讨论由谁继承皇位[24]。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26]

随后,杨廷和按遗诏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在皇城四门、京城九门以及南北要害等地,并命东厂锦衣卫御史率部署保卫内宫与巡视[27]。并传达遗命罢黜威武营团练各军,各边防部队入京侍卫的都发给重赏解散还乡,并革除皇店,军门办事官校全部返回各卫所,哈密土鲁番佛郎机各朝使者均给予赏赐遣返回国,豹房番僧和少林寺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及各种非规定之例的,全部罢除遣返。又以遗诏释放南京关押的囚犯,放还各地进献的女子,停止京师不急需的土木工程,并收回宣府行宫的金银送归内库。这些命令讨好了朝廷内外官员。[28]

此时,平虏伯江彬受明武宗重托,执掌京城重兵。于是杨廷和谋划剪除明武宗羽翼,以皇太后的名义诱捕江彬,并与同僚蒋冕、毛纪和司礼太监温祥四人合谋。张永探得知此事后,也私下秘密准备着。司礼魏彬,以前就与江彬有联系。杨廷和认为魏彬为人软弱,可以胁迫,因此借题写大行铭旌的机会,对魏彬、温祥以及其他宦官张锐陈严等详细述说江彬谋反迹象,并用使人吃惊的语气吓唬。魏彬心动,只有张锐极力说江彬无罪,遭到杨廷和当面斥责。在蒋冕、陈严的帮助决定下,温祥、魏彬遂入宫告知皇太后,并最终逮捕江彬。江彬被诛后,杨廷和夺取内外大权,朝廷上下内外惊惧相疑。[29]

迎立世宗与大礼议 编辑

武宗崩后,杨廷和起草武宗遗诏,称:“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而令礼官上礼仪状,请奉朱厚熜进入京师,并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世子朱厚熜读完后,特别留意了“嗣皇帝位”四个字,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也。”于是一行人在抵达京师后,停在城外。杨廷和坚持请求按照礼部所奏仪礼,而朱厚熜不听。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草稿称:“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朱厚熜思考良久后最终认可。杨廷和选出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宋朝濮王宋英宗)为例,授意于毛澄,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称:“这足以为据,应尊孝宗为皇考,称与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另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祀兴献王。如果对此有不同议论者就是奸邪之人,应当处斩。”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侍郎王瓒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杨廷和担心其扰乱议事,改命其赴南京任职。[30] 在明朝内阁与六部大臣的联合施压下,新登基的世宗朱厚熜不得不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考[31]

杨廷和总理朝政近四十日,随后迎奉世宗有功,仍居首辅要职,故他能够仰赖权势,革除大量正德年间的弊政。如正德十六年在京官军旗校勇士军匠人总数共三十七万二千七百余员名,岁支米三百九十八万八千八百余石,除海运三十五万石,漕运不能负担剩余之数。杨廷和促嘉靖帝诏革锦衣等卫(如外四家、两官厅[32])、内监局等的旗校工役总数达十四万八千七百人,减免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二千多石,国计困顿为之纾缓。 一些宦官、义子、传升、乞升等一切靠武宗恩宠而得官的人大半被罢黜[33]。朝廷内外称赞新天子是圣人,并且赞扬杨廷和功绩。然而,失去官职的众人却对杨廷和仇恨刻骨[34]。他入朝时,有人带刀在他的轿子旁窥视。事情上报后,世宗下诏派京营一百士兵负责护卫杨廷和出入。而世宗驾临御前讲席,杨廷和负责经筵事务。之后修撰《武宗实录》,杨廷和亦充任总裁官。他在此前已加特进,一品官已满九年,兼领大学士俸禄,赐予敕书旌谕,并加封左柱国。世宗多次召见对答,慰劳备至。杨廷和更欲有所作为,引荐任用正直之人,并安置合适职位[35]

当时,给事中御史等纷纷弹劾兵部尚书王琼贪污罪状,后者被逮入诏狱。王琼于是上疏告发杨廷和以自解,法司按奸党判王琼死刑。王琼极力自辩,得以减刑戍边,时人怀疑法司秉承杨廷和之意排除异己[36]。又恰逢石珤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后,改任吏部尚书,杨廷和又上奏改任他掌管詹事府时。时人称杨廷和此举太专权,而杨则称世宗虽年轻但性情聪慧,自信他可以辅佐世宗而使天下太平,所以每遇事均有所议论进谏。钱宁、江彬虽被伏诛,而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案久狱不决。杨廷和等上奏称:“不诛杀这些人,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祖先英灵不安,万民百姓不能心服,祸乱危险没有止息,太平之治就不会实现。”世宗于是没收这些人财产。杨廷和随后又上疏请世宗敬畏上天告诫,遵循祖先遗训,推崇孝顺之道,爱惜身体,致力公道,勤勉学习,慎重法令,赏罚分明,接纳谏诤,亲近贤善,节俭开支。其话语均多切中时弊,均得以批报[37]。虽然当时有言官史道曹嘉弹劾他恣意、无人臣礼,但世宗仍以贬史曹两人以安定杨廷和。随后论定策之功,进封杨廷和、蒋冕、毛纪为伯爵,年禄一千石,杨廷和坚持推辞。后改为命一子嗣锦衣卫指挥使,他再次推辞。世宗认为赏赐太轻,加荫四品京职世袭,杨廷和再次推辞。正逢四年任期考满,超拜为太傅,他第四次推辞。世宗遂赐敕书表彰,在礼部赐宴,九卿均参宴[38]

致仕被贬 编辑

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稳固,并再次试图为生父母封号加“皇”字,试图夺回被杨廷和所侵占的皇权。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议礼之争再起。杨廷和于是连续上疏以退为进乞求退休,并以考献帝议不合而语藏不平。嘉靖三年,世宗批准了他的辞职。并指责其因言语不和归咎皇帝,不合大臣之道。然而世宗仍赐玺书,按事例乘驿传由专人护送回乡,并重申了此前所说的封荫他的一子任锦衣卫指挥的命令。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留用杨廷和,世宗均未予答复。杨廷和离开朝廷后,朝中有大臣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于是,杨廷和之子、翰林编修杨慎率群臣拜伏宫阙前哭着劝谏,杨慎被杖贬云南。不久,王邦奇告杨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翰林编修金承勋、同乡翰林侍读叶桂章彭泽之弟彭冲勾结请托,皆被捕入诏狱,后以查无实据为由释放[39]

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后,世宗下诏判定大礼议中各位大臣之罪。并称杨廷和错误地主张“濮议”,自己诡称门生天子、是决定策立皇帝的国老,按照法律应当斩首,恩削为庶人。第二年六月二十一日(1529年7月25日),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40][41]。很久后,某日世宗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的积粮还能支撑几年,李时对答称:“还可以支撑数年,这都是陛下您即位初期诏书裁革冗员所节省的结果。”世宗感慨道:“这都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的。”隆庆初年,穆宗恢复杨廷和的官职,并赠太保文忠[42]

事迹 编辑

杨廷和刚入内阁时,李东阳就曾说:“我对于诗文,多有一日之长,如果是安邦济民的大事,还须倚重介夫啊。”[43]到武宗去世后,最终安定国家的,是杨廷和之力,人们都以为李东阳有先见之明[44]

其在内阁期间,多次抵制宦官干政。正德初年,他与张永合作铲除刘瑾,事后张永亦生骄横,他在逮捕一位身有龙纹刺青的男子后邀功,并援引故去太监刘永诚之例,希图封侯。杨廷和则称:“刘永诚之侄刘聚是因为自己战功而封侯,并非是刘永诚亲身受封。”于是此事被制止[45]。正德年间杨廷和主政时期,武宗常年不上朝理政,并在大同宣府延绥一代游玩,政事多有所失。杨廷和虽经常上疏进谏,武宗却不听从,他却也不能坚持奏请,只能忧心忡忡。随后他多次借病请辞,都不得武宗批准。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武宗义子钱宁江彬等十分骄横,杨廷和虽不屈从却也未能有所制裁,因而得以稍稍自安[46]

杨廷和起草呈上皇帝登极诏书时,文书房官员忽然进入内阁,说想去掉在诏书中不便提及的几件事。杨廷和称:“以前的事上下意见不合,动辄就称是皇帝旨意。现在也是新天子旨意么?我们在庆贺登极之后,将当面上奏,询问到底是谁想削改诏书草稿。”蒋冕毛纪也相继说明此事的危害,最终仍然坚持杨廷和原稿。诏书下达后,武宗时期的大量弊政均得以正式革除[35]。世宗笃信道教,很喜欢设坛求神,杨廷和极力反对,并引用梁武帝宋徽宗迷信而国家灭亡的事例作为比喻,世宗表示接受。江左一代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给事中御史进谏反对,世宗都不听从,而督促内阁起草诏令。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劝说人民困乏物资枯竭,请不要派遣。世宗更急催促,并告诫不要阻拦。杨廷和力争道:

因而他请求追究拟旨的人名,怀疑有人假借御批以行私欲。世宗推辞说不知详情,只是告诫所遣宦官不要放纵而已,但不能制止[47]

此外,杨廷和知人善任,并有谋略。当初彭泽在西征鄢本恕前,向杨廷和请求计策。杨廷和称:“凭阁下才略,贼寇不难平定,要警惕的只是不要过早班师回朝。”彭泽在攻破叛军且诛杀鄢本恕后,即刻班师,而其余党又起谋反。彭泽不得不留下,于是感慨地说:“杨公有先见之明,我是不如他啊!”[48]

家庭与纪念 编辑

杨廷和之弟杨廷仪,曾官兵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子杨慎杨惇,孙杨有仁,皆为进士。其中,杨慎以状元入仕,并成为大礼议事件的首要人物,与解缙徐渭共称“明朝三大才子”[49]

  • 元配黄氏,黄明善的三女[50],赠一品夫人,生子杨慎,正德辛未科状元
  • 继室喻氏,内江人,封一品夫人,无出
  • 侧室蒋氏,封孺人,生子杨惇,兵部主事;杨恒,赠中书舍人,先公卒;杨忱,举人

女二人:

  • 长嫁修撰余承勋
  • 次嫁举人刘大昌(字善充)

孙男十人:

  • 杨同仁、杨宁仁,生员;
  • 杨志仁,湖广都司经厯;
  • 杨其仁,荫生;
  • 杨斯仁,生员;
  • 杨有仁,举人;
  • 杨兴仁,指挥同知;
  • 杨右仁,尚宝司司丞;
  • 杨资仁;杨力仁

在四川新都城西北,现存有新都状元坟,为杨春、杨廷和、杨慎等三人的家族坟墓。因杨廷和之子杨慎为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墓地也被称为状元坟。正德十五年(1515年),杨春去世后,明武宗遣礼部主事祝銮为其建墓和谕祭。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因大礼议事件辞职还乡,嘉靖八年去世,并葬于其父杨春墓的左侧。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其妻黄氏迎回灵柩,葬于其父杨廷和墓右侧,黄氏死后亦葬于此地。时入清朝,名仕马能修李海瀛沈联芳李调元张邦伸何人鹤张怀泗等均拜谒并留题咏。清中前期,评价杨廷和为权奸,后乾隆因政治斗争需要,称其忠。道光十二年(1832年),杨氏子孙杨光海修葺,并设立杨春神道碑。1935年,杨氏子孙杨崇焕重立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因修水利而遭到破坏。1985年,新都县公布其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重建并开放,供游人祭瞻[51]

延伸阅读 编辑

[]

 国朝献征录·卷之十五
 明史卷一百九十》,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杨氏之先世?庐陵人元末避欧祥之乱徙楚麻城再避红军乱乃入蜀”
  2. ^ ·赵贞吉,《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神道碑》:“系出潮广之麻城,五世祖世贤避乱入蜀,居新都。父春,湖广提学佥事;母叶氏。以天顺已卯九月十九日生公”
  3. ^ 《成化十四年戊戌科进士登科录》:民籍,治《易经》,年十九岁中式成化十四年戊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进士。九月十九日生,行一,曾祖杨寿山;祖杨玟,州吏司;父杨春,贡士;母叶氏。重庆下,妻黄氏(聘),弟廷平;廷仪;廷简;廷宣。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十七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三十四名。
  4.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新都人讳世贤者实新都杨氏始祖世贤生寿山寿山生玟贡士仕?永宁吏目玟生春号留耕成化辛丑进士历官湖广提学佥事春生公讳廷和字介夫别号石斋生以天顺己卯九月十九日邑有火光之瑞甫四岁知声律七岁日诵书数卷习举子业辛卯年十二举于乡壬辰会试下第入国学监丞眉山黄公明善奇其才许妻焉成化戊戌举进士”
  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告归娶,还朝授检讨。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6.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翰林庶吉士时黄公督学云南公请假往迎黄夫人镇守太监钱能黔国公沐廷章皆厚遗公力郤不受庚子授检讨弘治己酉考绩陞修撰修宪宗实录丘文庄公?副总裁公以纂修兼校正官有大关系及大章奏名臣传丘悉以属公草成丘不易一字叹曰良史才也”
  7.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弘治二年进修撰。宪宗实录成,以预纂修进侍读。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修会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
  8.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辛亥书成陞侍读壬子充经筵讲官乙卯皇太子出阁御史郭絍奏选正人端国本首荐公与姑苏王公鏊等七人公迁左春坊左中允戊午主试顺天所录多名士刊文至今程之己未四月丁祖母叶孺人忧诏赐驰驿归辛酉夏服阕冬北上复旧职壬戌三月大明会典成当迁官吏部拟公左春坊大学士上令中使至内阁问曰所拟廷和官岂误耶李文正公对曰其人资望两隆且东宫待讲启沃有年纂述之功亦异流辈特拟此官酬之非误也中使以闻上曰朕亦久知其人岂吝此官乎旨下士林惊喜盖是官辅臣居内阁之衔不设者五十余年矣未几?日讲官阐经论政孝皇重之锡予多逾常礼一日上御膳罢即以御前馔颁锡宸翰亲署器封时谓有贞观庆历之风焉”
  9.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六月上命大学士刘徤李东阳谢迁编纂通鉴纲目节要公为纂修官润色论断多出公手乙丑春主会试五月孝宗宾天武宗登极七月以从龙恩陞詹事府少詹事丙寅正德改元公?讲官有白金彩币带履之赐十月脩孝宗实录公?副总裁丁卯陞詹事入内阁知诰敕时刘谢二公去位奸珰刘瑾用事公侍讲筵惓惓以远小人戒游逸?言左右谗之又有阴结近侍者阻公遂改南京吏部左侍郎命下数日即行瑾使逻者伺公将中之反报云杨初无怨怒乃止五月升户部尚书”
  10.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八月二十八日上退朝思公问曰杨学士何不在瑾对曰今?南京户部尚书上曰杨廷和巳入东阁矣户部岂翰林官耶明日有敕取公内阁办事驰驿来京改兼文渊阁大学士”
  11.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正德二年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敕。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传旨改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迁南京户部尚书。又三月召还,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瑾摘会典小误,夺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俸二级。寻以成孝宗实录功还之。明年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12.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时瑾横益甚,而焦芳、张彩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𫔍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𫔍。会张永发瑾罪,瑾伏诛,廷和等乃复论功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予一子中书舍人。”
  13.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孝宗实录成复俸如故有币金乘马之赐旋授光禄大夫柱国庚午二月改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四月庆阳有安化之变公谓文正公曰宜请颁黄榜开谕宁夏之人及庆府宗室或阻之曰黄河之舟尽?寘𫔍驱去即有榜谁与传之公曰此事夏人不与者十八九苦?寘𫔍所胁无以慰之得无?寘𫔍树党耶亟请于上行之又拟用仇钺?将逆瑾云钺巳从寘𫔍矣公曰钺素称谋勇不幸在乱城中未必从乱朝廷用之岂不幡然思奋亦使寘𫔍自生嫌疑将内溃矣未几钺果擒寘𫔍以效焉九月叙绩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荫子恒?中书舍人敕谕褒美”
  14.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辛未春北畿流贼刘六刘七齐彦明陷郡邑杀良民诸将莫能御朝议起马中锡?总制公曰马文士也岂堪是任乎众违其议用之竟偾事参将桑玉领大军追刘七于村中窘甚将自经于民舍其党止之曰赂或可免乃投金楼下桑受而纵之公言于朝下中锡狱斩桑玉以陆完代之军威大振”
  1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反,杨一清荐马中锡讨之。廷和言:“中锡,文士也,不任此。”时业已行,果不能平贼。廷和请逮中锡下狱,以陆完代之,而斩故受赇纵贼者参将桑玉。已,又用学士陈霁言,调诸边兵讨河南贼赵𬭼等,而荐彭泽为总制。贼平论功,录廷和一子锦衣卫千户。辞,特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16.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罢皇店,出西僧,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遣中官护行。旋复起之,三疏辞,始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17.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18.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丁丑六月六日服阕朝廷先期遣行人刘翀至蜀以服阕之明日同镇巡三司府县官诣公家宣玺书公惧时事难为坚不欲起诏使在门当道守候府县住俸同促就道不获巳于八月三日发新都至东河驿复欲辞疾陕西当道请曰近闻圣驾出居庸关人情皇皇公不图辑宁以报国乎舟进潞河京师勋戚府部卿寺部署及台舆校役皆相率出迎自崇文门接通州车骑云拥上在边闻公至甚喜遣内侍赐宝镪羊酒十月二十一日入阁疏谢且请回銮不报十二月二十八日与蒋公至居庸请驾有旨止之时北狩将归先遣人谕内阁府部各?旗帐奉迎钱宁来逼公首倡公曰旗常在国铭功臣耳旗帐施亲旧里俗也君尊如天敢有凟献乎威武大将军是何名号上复遣所幸通使张龙来云朝廷说杨阁老不肯作旗帐他忘了往年一遣内臣两遣行人取之恩典过他大臣十倍今乃执拗问他惧否公曰雷霆之下敢不震惧但不敢以非礼事君耳”
  19.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47):“先是,朝廷遣赖义、崔元、颜颐寿等行,崔元过杨廷和询之。廷和曰:“宣德中有疑于赵府,常令驸马袁泰往,竟得释,或此意也。”元等遂行,而京师竞传以为且擒治宁王。侦卒林华者,即兼程逃归,以六月十三日至江西,值濠生日,宴镇巡三司等官,闻报大惊。”
  20.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御史萧淮发宁王宸濠反谋,钱宁辈犹庇之,诋淮离间。廷和请如宣宗谕赵王故事,遣贵戚大臣赍敕往谕,收其护卫屯田。于是命中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往,未至而宸濠反。帝欲帅师亲征,廷和等力阻之。帝乃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统各京边将士南讨。而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镇守、抚、按悉听节制。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居守。”
  21.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国家计瑾败削卫不闻索错者今索错岂有主之者耶崔元辈迁延不进至浙江闻孙都御史燧许副使逵遇害乃奔回至天津王尚书琼使人要于路曰复命时当云宁府本不反因削护卫乃反三使者不以其言?然南京以变闻琼犹庇之复奏云宁府即反九江彭泽何乃无印信文书公曰来奏云贼破九江彭泽印信被夺宁有印信文书耶琼又复奏事有可疑中间未审端的又曰尤?可疑中间恐有别情意在阳阻官军阴助宸濠也公与廷辨尽发其奸而琼甚怨公百计诬陷然公守正卒不能中也七月加特进疏辞不允有清德正学体国忠诚之褒时上欲亲征群小怂恿之意益决公屡疏谏止终不纳十三日命司礼监集百官议于左顺门公与同寅三公曰此但当命文武大臣督京营官军讨之耳此贼得罪天地祖宗且无政以怀其军民者若出黄榜谕以顺逆使之勤王诛首恶宽胁从即旬日变从下生不烦天兵矣昔永乐中北征有皇太子居守宣德中征汉府有郑王襄王居守今圣驾出征居守重任付之何人乎明日亲征旨径下不能止也兵部请内阁护从又乞载御宝行公曰战危事也仓卒草野中易起奸心往时四川贼蓝五鄢老人掘□废印尚且惑众况国器即乎有除拜号令亦凯旋行之御宝无所用焉由是御宝不行而梁公蒋公护跸又明日有中人传旨欲写调土兵及王府兵空敕公曰土兵反复不必调王府无兵可调也竟不进稿又明日传命写威武大将军敕公曰朝廷亲征奉行天讨谁敢云差遣又谁敢称威武大将军耶近闻逆濠伪□方以失政名威武大将军是何政令耶假作孽者谓朝廷亲征乃称威武大将军是何人降?此名号何人写敕请先诛戮然后兴兵问罪则今日之忧不在宸濠而在此敕矣中使”
  22.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以乾清、坤宁二宫工成,推恩录一子锦衣卫副千户,辞。时廷和当草大将军征南敕谕,谢弗肯,帝心恚。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刘春理东阁诰敕,以廷和私其乡人,切责之。廷和谢罪,乞罢,不许。少师梁储等请与俱罢,复不许。廷和方引疾不入,帝遂传旨行之。时十四年八月也。”
  23.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帝既南,两更岁朔。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帝归,驻跸通州。廷和等举故事,请帝还大内御殿受俘,然后正宸濠等诛,而帝已不豫。趋召廷和等至通州受事,即行在执宸濠等僇之,驾乃旋。”
  2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明年正月,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三月十四日丙寅,谷大用、张永至阁,言帝崩于豹房,以皇太后命,移殡大内,且议所当立。”
  2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26.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梁储、蒋冕、毛纪咸赞之,乃令中官入启皇太后,廷和等候左顺门下。顷之,中官奉遗诏及太后懿旨,宣谕群臣,一如廷和请,事乃定。”
  27.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命东厂锦衣卫及五城巡视御史严夜禁捕盗贼皆出公独断而以先帝末命行之或曰此等事何不少留待嗣君行公曰机会间不容发时权奸人人自危若不急解之仓卒有变谁能制耶九门防守之命
  28.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廷和遂矫诏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南北要害,厂卫御史以其属捍掫。传遗命罢威武营团练诸军,各边兵入卫者俱重赉散归镇,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哈密、土鲁番、佛郎机诸贡使皆给赏遣还国,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逮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
  29.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时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知天下恶之,心不自安。其党都督佥事李琮尤狠黠,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未决。于是廷和谋以皇太后旨捕诛彬,遂与同官蒋冕、毛纪及司礼中官温祥四人谋。张永伺知其意,亦密为备。司礼魏彬者,故与彬有连。廷和以其弱可胁也,因题大行铭旌,与彬、祥及他中官张锐、陈严等为详言江彬反状,以危语怵之。彬心动,惟锐力言江彬无罪,廷和面折之。冕曰:“今日必了此,乃临。”严亦从旁赞决,因俾祥、彬等入白皇太后。良久未报,廷和、冕益自危。顷之,严至曰:“彬已擒矣。”彬既诛,中外相庆。”
  30.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先是,武宗崩,廷和草遗诏。言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迎嗣皇帝位。既令礼官上礼仪状,请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翼日,百官三上笺劝进,俟令旨俞允,择日即位。其笺文皆循皇子嗣位故事。世宗览礼部状,谓:“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也。”及至京,止城外。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仪,世宗不听。乃御行殿受笺,由大明门直入,告大行几筵,日中即帝位。诏草言“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帝迟回久之,始报可。越三日,遣官往迎帝母兴献妃。未几,命礼官议兴献王主祀称号。廷和检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是足为据,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言,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瓒微言之,廷和恐其挠议,改瓒官南京。”
  31.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五月,澄会廷臣议上,如廷和言。帝不悦。然每召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欲有所更定,廷和卒不肯顺帝指。乃下廷臣再议。廷和偕蒋冕、毛纪奏言:“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者,皆不合典礼。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至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后,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帝益不悦,命博考典礼,务求至当。廷和、冕、纪复言:“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闻追崇其所生父瞽瞍也。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未闻追崇其所生父南顿君也。惟皇上取法二君,则圣德无累,圣孝有光矣。”澄等亦再三执奏。帝留中不下。七月,张璁上疏谓当继统,不继嗣。帝遣司礼太监持示廷和,言此议遵祖训,据古礼,宜从。廷和曰“秀才安知国家事体”,复持入。无何,帝御文华殿召廷和、冕、纪,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廷和退而上奏曰:“礼谓为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臣不敢阿谀顺旨。”仍封还手诏。群臣亦皆执前议。帝不听。迨九月,母妃至京,帝自定仪由中门入,谒见太庙,复申谕欲加称兴献帝、后为皇。廷和言:“汉宣帝继孝昭后,谥史皇孙、王夫人曰悼考、悼后,光武上继元帝,钜鹿、南顿君以上立庙章陵,皆未尝追尊。今若加皇字,与孝庙、慈寿并,是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臣等不得辞其责。”因自请斥罢。廷臣诤者百余人。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
  32. ^ 《明史》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兵一
  33.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卷15,孙志仁述):所拟懿旨及大行皇帝书入启毕就左顺门宣谕朝臣众皆跃然大呼曰天下事大定矣朝臣就阁中谒谢且贺曰昔吕端锁王继恩韩琦斥八大王恃权专任重也今无其权而事又独难然定策顷刻间权奸拱手外朝不知加吕韩数等矣公曰祖宗功德无疆之福亦同官协力所致予何力之有焉遂拟旨散豹房官军令太监张永张忠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兵部尚书王宪提督优恤拣选团营官军分布皇城四门及京城九门防守令威武团练营官军各回原营各边镇守太监各回本镇革皇店官校并军门办事官旗校尉俱回本卫命给密及土鲁番诸处贡夷人当放回者该部照原拟赏之差人送回余会同馆馆之关防出入佛朗机一差人回广东听候豹房番僧及少林寺取来和尚各归本寺南京马快船只常例听候外尽数发回各处带来各色匠役乐工水手等各回原籍
  34.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卷15,赵贞吉书):“初辍草威武敕巳滨死逮嗣君未至承制专断者廿七日驾抑奸雄如泰如琼稍疏皆足以死新诏裁革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余岁省太仓粟一百五十三万余怨□汹汹谣曰终日”
  35. ^ 35.0 35.1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廷和总朝政几四十日,兴世子始入京师即帝位。廷和草上登极诏书,文书房官忽至阁中,言欲去诏中不便者数事。廷和曰:“往者事龃龉,动称上意。今亦新天子意耶?吾侪贺登极后,当面奏上,问谁欲削诏草者。”冕、纪亦相继发危言,其人语塞。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釐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陞、乞陞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而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廷和入朝有挟白刃伺舆旁者。事闻,诏以营卒百人卫出入。帝御经筵,廷和知经筵事。修武宗实录,充总裁。廷和先已加特进,一品满九载,兼支大学士俸,赐敕旌谕。至是加左柱国。帝召对者三,慰劳备至。廷和益欲有所发摅,引用正人,布列在位。”
  36. ^ ·李贽著,《续藏书·经济名臣》(卷17):“弇州(王世贞)谓晋溪公贪财,好睚眦中人。夫满朝皆受宸濠贿,独晋溪公(王琼)与梁公(梁储)亡有也。杨廷和为首相,擅与护卫,乃驾祸于梁公,而梁公不辩,率被劾去。又嫁祸于晋溪公,晋溪公又不辩,率被下狱论死。是孰为贪财乎?熟为好睚眦人乎?呜呼!晋溪公不贪宸濠之贿,而明用守仁,使居上流以擒濠。明知守仁不以一钱与人,不与面相识,而故委心用之,何也?少具眼者,自当了了,何况弇州素读书作文人耶?彼不拒江彬者,欲以行彼志耳,是以能使守仁等请大豪杰士,徐为朝廷用也!”
  37.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给事、御史交章论王琼罪状,下诏狱。琼迫,疏讦廷和以自解。法司当琼奸党律论死,琼力自辨,得减戍边。或疑法司承廷和指者。会石珤自礼部尚书掌詹事府,改吏部,廷和复奏改之掌詹事司诰敕。人或谓廷和太专。然廷和以帝虽冲年,性英敏,自信可辅太平,事事有所持诤。钱宁、江彬虽伏诛,而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狱久不决。廷和等言:“不诛此曹,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万姓之心不服,祸乱之机未息,太平之治未臻。”帝乃籍没其赀产。廷和复疏请敬天戒,法祖训,隆孝道,保圣躬,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皆优诏报可。及议“大礼”,廷和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
  38.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言官史道、曹嘉遂交劾廷和。帝为薄谪道、嘉以安廷和,然意内移矣。寻论定策功,封廷和、冕、纪伯爵,岁禄千石,廷和固辞。改荫锦衣卫指挥使,复辞。帝以赏太轻,加荫四品京职世袭,复辞。会满四考,超拜太傅,复四辞而止。特赐敕旌异,锡宴于礼部,九卿皆与焉。”
  39.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又以持考献帝议不合,疏语露不平。三年正月,帝听之去。责以因辞归咎,非大臣道。然犹赐玺书,给舆廪邮护如例,申前荫子锦衣卫指挥使之命。给事、御史请留廷和,皆不报。廷和去,始议称孝宗为皇伯考。于是,廷和子修撰慎率群臣伏阙哭争,杖谪云南。既而王邦奇诬讦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惇、婿修撰金承勋、乡人侍读叶桂章与彭泽弟冲交关请属,俱逮下诏狱。鞫治无状,乃得解。”
  40.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言廷和谬主濮议,自诡门生天子、定策国老,法当僇市,姑削职为民。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41. ^ ·赵贞吉,《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神道碑》:“公以嘉靖已丑六月二十一日卒于正寝”
  42.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隆庆初,复官,赠太保,谥文忠。”
  43. ^ ·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卷15,赵贞吉书):“正德丁卯冬自南户部尚书同长沙李公办□事是时孽珰之熖毒蒸寰宇数年内骇奔未息南平北讨政府嚣欱而长沙亦倦念去欲令公代巳也尝语人曰吾于文翰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夫余公识公于早岁李相察公于同事非杨氏之鲍叔哉”
  4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初,廷和入阁,东阳谓曰:“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人以东阳为知言。”
  4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张永既去瑾而骄,捕得男子臂龙文者以为功,援故太监刘永诚例,觊封侯。廷和言“永诚从子聚自以战功封伯耳,且非永诚身受之也”,乃止。”
  46.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当廷和柄政,帝恒不视朝,恣游大同、宣府、延绥间,多失政。廷和未尝不谏,俱不听。廷和亦不能执奏。以是邑邑不自得,数移疾乞骸骨,帝亦不听。中官谷大用、魏彬、张雄,义子钱宁、江彬辈,恣横甚。廷和虽不为下,然亦不能有所裁禁,以是得稍自安。”
  47.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帝颇事斋醮。廷和力言不可,引梁武、宋徽为喻,优旨报纳。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且陛下以织造为累朝旧例,不知洪武以来何尝有之,创自成化、弘治耳。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即位一诏,中官之幸路绌塞殆尽,天下方传诵圣德,今忽有此,何以取信?”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48.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彭泽将西讨鄢本恕,问计廷和。廷和曰:“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戒者班师早耳。”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复留,乃叹曰:“杨公先见,吾不及也。””
  49.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弟廷仪,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慎自有传。”
  50. ^ 《姨母黄淑人墓志铭》:“淑人为云贵提学副使眉山黄公明善之女。姊妹五人,长适眉州引礼熊玮;次适长夀御史周蕃;次为吾母;次为淑人;次适香河丞崇庆万衡。”
  51. ^ 新都升庵桂湖:新都状元坟. 先锋旅游网.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0). 

资料 编辑

  • 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第15卷)
    • 孙志仁《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
    • 赵贞吉《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
  • 明·李贽,《续藏书·太保杨文忠公》(第12卷)
  • 清·张廷玉等,《明史》(第190卷)
  •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47卷)

外部链接 编辑

官衔
前任:
李东阳
明朝内阁首辅
1512年-1515年
继任:
梁储
前任:
梁储
明朝内阁首辅
1517年-1524年
继任:
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