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团音

汉语中两组对立的声母
(重定向自尖團

尖团音尖音团音的合称,指一种存在于汉语中的两组对立的咝音声母。对于齐齿呼撮口呼的字,若声母为有咝齿头音[ʦ]、[ʦʰ]、[s](拼音:z, c, s)则称为尖音;若声母为有咝正齿音[ʨ]、[ʨʰ]、[ɕ](拼音:j, q, x)则称为团音。例如,“清”([ʦʰiŋ],发音即清华大学英文名中的“Tsing”)为尖音,“轻”([ʨʰiŋ],发音同普通话)为团音;又如,“西”([si],发音类似英文“see”)为尖音,“溪”([ɕi],发音类似英文“she”)为团音。

现时,普通话等许多汉语方言不再区分尖音和团音,这种现象被称为尖团合流

历史渊源

编辑

尖团音的区别源于中古汉语齿龈音([ʦ]、[ʦʰ]、[s]等)和软腭音([k]、[]、[x]等,即g, k, h)的对立,尖音直接继承自中古汉语的齿龈音,团音是软腭音腭化成龈腭音的结果。官话中的软腭音腭化成龈腭音约发生在明清之际。所以北方官话中发尖音音者声母大多与粤语相似,发团音者在粤语中大多发[k]、[]、[x]声母。

这种概念区分始见于清初,《圆音正考》里已经有尖团音的概念[1]:“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五母者属团,隶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尖音指当时官话里[i]、[y]前的声母[ʦ]、[ʦʰ]、[s],如煎[ʦiɛn](ziān)、千[ʦʰiɛn](ciān)、先[siɛn](siān)的声母;团音指[i]、[y]前的声母[ʨ]、[ʨʰ]、[ɕ],如肩[ʨiɛn](jiān)、牵[ʨʰiɛn](qiān)、掀[ɕiɛn](xiān)的声母。

昆曲中,把所有齿龈音称为尖音,也把卷舌音称为团音,尖团音的对立,就成了齿龈音和龈腭音、卷舌音的对立。

在一些软腭音没有腭化成龈腭音的汉语中,也借用尖团音来表明齿龈音和软腭音的区别,这时尖音指齿龈音,团音指软腭音。

民国成立不久后于1913年建立的国语规范“老国音”,糅合众多汉语方言特点,并存在着尖团音的区别,如“趣”读作尖音cǜ (cyù) ,而“去”读作团音qù。

现时区分尖团的汉语

编辑
各地汉语声母举例 [3]
语言别 尖音例字 团音例字
中古汉语拟音 t͡s t͡sʰ d͡z s z k ɡ x ɣ



现代标准汉语 t͡ɕ t͡ɕʰ t͡ɕʰ ɕ ɕ t͡ɕ t͡ɕʰ t͡ɕʰ ɕ ɕ
中原官话关中话
淮语合肥话
晋语太原话 x
赣语南昌话 h
湘语长沙话 ɕ t͡ɕ


淮语南京话(老派) t͡s t͡sʰ t͡sʰ s s ɕ
西南官话金仙话
吴语苏州话 z z t͡ɕ t͡ɕʰ d͡ʑ ɕ ɦ
闽南语台湾话 t͡ɕ t͡ɕʰ t͡ɕ ɕ ɕ k k h ʔ
闽南语厦门话 t͡s t͡sʰ t͡s s s
闽东语福州话 s x
粤语广州话 t͡sʰ t͡sʰ h h h
客家语四县话 t͡ɕ t͡ɕʰ t͡ɕʰ ɕ ɕ

尖团音注音音节表

编辑
齐齿 撮口
尖音 团音 尖音 团音
ㄗㄧ ㄐㄧ ㄗㄩ ㄐㄩ
ㄘㄧ ㄑㄧ ㄘㄩ ㄑㄩ
ㄙㄧ ㄒㄧ ㄙㄩ ㄒㄩ
ㄗㄧㄝ ㄐㄧㄝ ㄗㄩㄝ ㄐㄩㄝ
ㄘㄧㄝ ㄑㄧㄝ ㄘㄩㄝ ㄑㄩㄝ
ㄙㄧㄝ ㄒㄧㄝ ㄙㄩㄝ ㄒㄩㄝ
ㄗㄧㄠ ㄐㄧㄠ
ㄘㄧㄠ ㄑㄧㄠ
ㄙㄧㄠ ㄒㄧㄠ
ㄗㄧㄡ ㄐㄧㄡ
ㄘㄧㄡ ㄑㄧㄡ
ㄙㄧㄡ ㄒㄧㄡ
ㄗㄧㄢ ㄐㄧㄢ ㄗㄩㄢ ㄐㄩㄢ
ㄘㄧㄢ ㄑㄧㄢ ㄘㄩㄢ ㄑㄩㄢ
ㄙㄧㄢ ㄒㄧㄢ ㄙㄩㄢ ㄒㄩㄢ
ㄗㄧㄣ ㄐㄧㄣ ㄗㄩㄣ ㄐㄩㄣ
ㄘㄧㄣ ㄑㄧㄣ ㄘㄩㄣ ㄑㄩㄣ
ㄙㄧㄣ ㄒㄧㄣ ㄙㄩㄣ ㄒㄩㄣ
ㄗㄧㄤ ㄐㄧㄤ
ㄘㄧㄤ ㄑㄧㄤ
ㄙㄧㄤ ㄒㄧㄤ
ㄗㄧㄥ ㄐㄧㄥ
ㄘㄧㄥ ㄑㄧㄥ
ㄙㄧㄥ ㄒㄧㄥ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宛东先生. 感性认识尖团音.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2. ^ 据《河南方言研究》:黄河以南东起郑州,西至洛阳、渑池,西南至西峡、东南至唐河的中间区域,绝大多数县市方言分尖团。河南东部诸如商丘、永城等靠近安徽省的部分县市也分尖团,黄河以北诸如范县、濮阳等靠近山东的部分县市也分尖团。
  3. ^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中华民国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2) (中文(台湾)). 

外连

编辑

http://www.zhonghuayinyun.com/zilia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