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禄
尼禄·克劳狄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出生名卢修斯·多米修斯·阿赫诺巴布斯(拉丁语: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公元50年至54年用名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通称尼禄(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1]),是一位罗马皇帝,就任于54年10月13日,是儒略-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也曾任罗马元老院首席元老、护民官、大祭司(拉丁语:Pontifex Maximus,自55年起)、执政官(55年、57年、58年、60年和68年)等职务,并被授予“祖国之父”(拉丁语:Pater patriae)头衔。
尼禄 | |||||
---|---|---|---|---|---|
罗马帝国皇帝 | |||||
统治 |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 (13年240天) | ||||
前任 | 克劳狄一世 | ||||
继任 | 加尔巴 | ||||
出生 | 安提乌姆 | 37年12月15日||||
逝世 | 68年6月9日 罗马 | (30岁)||||
王后 | 阿克代(54年-62年) 波培娅·萨宾娜(62年-65年) 斯塔提娅·美撒里娜 | ||||
| |||||
朝代 |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 ||||
父亲 | 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比 克劳狄一世(养父) | ||||
母亲 | 阿格里庇娜 |
在他统治期间,他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外交和贸易上,试图透过创建和推广各种剧院和体育比赛来增强罗马作为帝国文化首都的作用。尼禄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在与帕提亚帝国的斗争中取得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功、镇压了发生在不列颠尼亚行省的起义(约61年),以及改善了与希腊行省地区的关系。
尼禄的统治通常与暴政和奢侈联系在一起。[2] 他因一系列有系统的暗杀而被人们铭记,其中包括对他自己的母亲小阿格里皮娜[3],并且特别普遍地被认为,他在罗马大火时弹奏著七弦琴[4],并对当时帝国境内的基督徒加以无情迫害。 这些想法主要基于历史学家塔西佗、苏埃托尼乌斯和卡西乌斯·狄奥的著作。幸存至今的古代文献很少对其进行正面描述,尽管有些表明他在罗马人民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当时帝国的东部。[5][6][7][8][9]在帝国的东部行省,流传着一个流行的传说:尼禄没有死,而且还会回来。在他死后,至少有三位短暂失败的叛乱领导人自称为“尼禄重生”,以赢得民众的支持。
今天,列出尼禄暴虐行为的文件的可信度是有争议的。将与经典作品相关的事实与虚构分开可能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早年
编辑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9月) |
尼禄的父系出自于“多米提乌斯”的支系“阿赫诺巴尔比(字面意思为‘青铜色的胡须’)”,他的父亲“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比(Domitius Ahenobarbi)”在提比略皇帝死后不久即水肿身亡。尼禄的母亲则是出自于屋大维的直系血亲“阿格里庇娜”,她曾经遭到第二任皇帝提比略和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的流放,在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一世任内召回。尼禄出生于罗马南方的海边城市安提乌姆,阿格里庇娜为新生儿命名为“鲁基乌斯”(即全名字为“鲁基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这位鲁基乌斯3岁丧父,母亲也遭到流放,因此他的幼年都是由姑母“列比达”家族带大。公元49年,阿格里庇娜与她的“叔父”——克劳狄皇帝——结婚。她将独子过继成为克劳狄家族的成员,并改用该氏族的名字“尼禄”。
登基
编辑皇帝克劳狄与前妻美撒里娜生有一女一子:长女克劳狄亚·屋大薇娅、幼子不列塔尼库斯。但尼禄过继成克劳狄家族时为12岁,较8岁的不列塔尼库斯年长,于是尼禄便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凯撒”。阿格里庇娜极力栽培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皇帝,延聘哲学名士塞内加为他的教师,并让尼禄与屋大薇娅结婚。尼禄在此时进入政界担任公职,数次在元老院以拉丁语和希腊语作过演讲,并以自己的名义举办了大型赛会与斗兽表演。
54年10月13日,皇帝克劳狄一世因食物中毒死亡,许多古代历史学家认为他是被他的妻子阿格里庇娜下毒杀害的[10]。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毒杀的细节也有所不同。塔西陀在其著作《编年史》中记载道,毒药是由投毒专家洛库斯塔所准备,她为阿格里庇娜提供了一盘下了毒的蘑菇,另一位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也同意这种说法。不过在塞内卡的著作《Apocolocyntosis》中,却完全没有提到毒蘑菇的事[11]:54。此外,也有些现代学者认为阿格里庇娜不一定有涉案[12]:589。无论皇帝克劳狄死亡的真相究竟如何,最终17岁的尼禄仍顺利继承皇位。
执政过程
编辑早年善政
编辑尼禄执政之初,国家方针由阿格里庇娜、塞内加、先皇旧臣帕拉斯、与近卫军长官塞克斯图斯·布鲁斯共同决定,他们与元老院阶级合作,维持前朝的稳定发展政策,在首都举办希腊式的赛会,并取消包税人的苛捐与奴隶拍卖税。此时的罗马景象十分繁荣,边境情势大致平绥。
家族矛盾与个人权力巩固
编辑尼禄的母亲阿格里庇娜拥有相当强烈的权力欲望,尼禄逐渐成年之后,对母亲的干政日感不满。在塞内加的建议之下,尼禄在一场亚美尼亚使臣谒见的场合中,以皇帝的身份阻止母亲进入会场。阿格里庇娜对此反应激烈,曾以扶助即将成年的幼弟不列塔尼库斯来威胁尼禄。55年,不列塔尼库斯在用餐之后中毒死亡,后人猜测是尼禄所下的毒。
后来,尼禄指控帕拉斯参与一项阴谋,流放了帕拉斯;帕拉斯是阿格里庇娜的朝中密友,此举无异表明尼禄对抗母亲。布鲁斯退休,尼禄提拔提格利努斯为他新任近卫军长官。59年,尼禄突然大献殷勤,邀请母亲到坎帕尼亚海边的拜亚别墅度假。尼禄特别订制了一艘华美的小船接送阿格里庇娜,但在航行途中船身解体,尼禄企图制造意外的假象淹死阿格里庇娜。但阿格里庇娜擅于游泳,被路过的渔船救起。阿格里庇娜派她的奴隶向尼禄报安,尼禄得知之后,指控该名奴隶是奉母之命来刺杀皇帝,便派兵到阿格里庇娜的别馆杀死了她。至此,尼禄完全巩固了他的皇权。
62年,布鲁斯病故。65年,塞内加受到一项阴谋牵连,被尼禄赐死,以切开血管的方式自杀。
内政
编辑尼禄早期施政多是以保障平民大众的权利为优先。他发明了对付伪造遗嘱的办法,限制诉讼案例辩护报酬的上限,用来防止权贵借着法律对平民施行的不平等剥削。他降低了许多间接税的税赋,并公开政府的税收记录以防止官员贪污舞弊。尼禄压低粮食价格,让贫穷的罗马公民也得以温饱。
尼禄热爱艺术,他本人就是一个诗人、剧作者、演唱者与竖琴演奏者。他常举办盛大的竞技赛会,并亲自下场参与比赛。他赞助文艺、建筑、与各项的工程发明,在屋大维统治之后,尼禄当政时期的帝国呈现出了文艺勃兴的景象。在64年罗马大火之后,他建造了著名的华丽金宫(Domus Aurea)。
但在大权独揽之后,尼禄对于元老贵族的崇敬逐渐淡灭。他开始喜欢接受人们的奉承,并大肆打击与他对立的政治势力。最有名的是65年的“批索的阴谋”,一群共和派的政治人士打算推翻尼禄的统治。但他们计划在事前泄漏。尼禄扩大打击面,整肃异己,让罗马的上层阶级随时感受到皇帝的恐怖统治。
罗马城的大火是发生在公元64年7月17日,然而这一场大火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千古的历史疑案。其中,早在尼禄统治时期即出现了火灾乃是由尼禄一手策划的阴谋论,持本说法者的依据根源于灾后尼禄对罗马城重建的异常迅速,且作为重点兴建、过分强调尼禄个人品味的市内庭院金宫无法为罗马市民理解与接受有关(谣传尼禄曾在金宫落成时说“从现在起,终于有人能住的地方了”,此说真伪不明,但似乎在当时即引起了罗马民众的反感),支持此说者认为,尼禄因不喜罗马旧市容的壅挤,想要兴建自己的新宫殿,甚至是仅仅想写一部罗马焚城诗来过过雅兴而命人纵火。由于中世基督教的宣传,尼禄焚城说曾长期成为六四年罗马大火的主流看法,然而十九、二十世纪以降的当代史学观点则大多不予接受。并依据当时的一手史料指出火灾发生时尼禄并不在罗马城内(但尼禄在得知火灾发生时第一时间的驱车赶赴罗马指挥救灾),且敞开其私人花园让受难的民众进入,以免遭大火的侵袭,并以中世纪至近代的历次都市大火作为例子指出,罗马大火应为单纯的意外事件。
发生在罗马的这一场大火,是由大竞技场开始烧起。大竞技场位于台伯河的东岸,是在罗马城的西南部,堆满了帐篷等易燃物品,因此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起火的这几天刮西南风,更是助长风势。当火势吞没大竞技场之后,竟然又往左右延伸出两股火势,其中左边一股向凯旋大街烧去,接连着的凯旋门、布匿战争与高卢战争纪念牌坊及神殿等,都在刹那间化为乌有。而右边的这股火势,则是烧毁了帝国政府官衙以及其他高楼大厦,那些四通八达的街道、商店及民房,也都化为灰烬。结果全城几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就这样这一次的大火一连窜烧了六天七夜,结果放眼罗马全城皆为焦土一片。[13]
据塔西佗的记载,尼禄从安提乌姆赶回罗马来,开放自己的宫殿安置灾民,并从奥斯提亚与邻近的城镇运粮赈济。但由于火灾所造成的惨重损失,人们普遍怀疑这应该是人为纵火所致。尼禄听闻有人怀疑是他本人所暗地纵火,为了不使传言扩大,他便宣称这场灾难是基督徒阴谋纵的火。于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开地将他们残酷折磨——钉十字架、披兽皮让恶狗咬死、将他们钉上柱子做为蜡烛。
对外关系
编辑不列颠起义
编辑公元60年,由于不列颠的罗马军团忙于征战莫那岛,不列颠岛东南部的布狄卡女王率兵反抗罗马统治。不列颠军团长官保利努斯回军,于61年平定布狄卡的叛变。
东方关系
编辑公元55年,罗马的东方属国亚美尼亚发生政变,最后由帕提亚的王子梯里达底进入亚美尼亚,并成为新的国王。由于罗马一向视亚美尼亚为其保护国,流亡的亚美尼亚人士向尼禄请求援助。于是尼禄派遣日耳曼军团长官柯布罗,让他全权处理东方事务。
在帕提亚方面,认为亚美尼亚在文化上与波斯相近,因此决定可以自行管理亚美尼亚的事务,毋需照会罗马。帕提亚国王沃洛吉斯一世拒绝罗马恢复旧王的要求,任命自己的胞弟梯里达底为亚美尼亚王。58年,柯布罗率领的罗马军团进入东方,与帕提亚—亚美尼亚联军展开一连串的战役。59年,柯布罗攻下亚美尼亚的国都,将帕提亚的势力赶出,梯里达底逃亡。罗马方面则拥立提格兰为亚美尼亚王。尼禄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便将柯布罗调回叙利亚。
62年,被罢黜的梯里达底,在帕提亚军队的保护之下,再度进入亚美尼亚。尼禄派帕伊图斯率领罗马军团迎战,但却遭到严重的失败,帕提亚再度掌控了亚美尼亚,梯里达底再度登上王位。于是尼禄再度任命在叙利亚的柯布罗出战。由于柯布罗的威名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柯布罗在幼发拉底河建立碉堡时,引起对方极大的恐慌。帕提亚方面不想与柯布罗接战,便派遣使者与尼禄商谈和平条件。
63年,帕提亚与罗马达成协议:承认梯里达底为亚美尼亚国王,但国王的王冠必须由罗马皇帝授予。梯里达底进入柯布罗的军营,在尼禄的塑像之前,由柯布罗代理皇帝为梯里达底加冕。后来,梯里达底亲赴罗马,尼禄再度为他加冕,并以盛大的庆典欢迎他。因此,尼禄在该地维持相当良好的名誉,在尼禄自杀之后,出现过三位假尼禄,其中之一曾受亚美尼亚的尊崇。另一方面,此后罗马的东方边境维持七十年的和平。
犹太人起义
编辑罗马帝国在犹太地区的最后一任巡抚是富禄辣士(Gessius Florus),此人品德低下,暴虐无道,他在犹太巡抚的任内,几乎只为剥削,荒废政事。富禄辣士的贪赃枉法几乎是毫不掩饰、肆无忌惮的手段。在其治理任内人民无法安定居所,所到之处,充满横征暴敛,并且叛乱的风声时有所闻,情势已是紧张异常。
叙利亚总督迦流(Gestius Gallius)已耳闻犹太地区的混乱,因此在公元66年借着犹太人过逾越节的名义,视察耶路撒冷。犹太人借此机会在迦流状告富禄辣士的种种恶行,而迦流遂在群众面前允诺要惩治富禄辣士。当迦流离开耶路撒冷之后,富禄辣士非但没有检讨自身行径,反倒变本加厉的迫害犹太人,期使犹太人对罗马帝国的叛变,而自己能够在当中作收渔人之利。
之后富禄辣士强行向犹太人的圣殿征收金子十七塔兰同,但犹太人拒不接受,因此富禄辣士借此机会率领军队到耶路撒冷企图以武力遂行所愿。进而引发犹太人的全面叛变。犹太人与罗马人的战争,造成犹太人的圣殿被毁,耶路撒冷城残破荒凉,犹太人被赶逐分散四处的悲剧。[14]
战争于公元66年展开,虽然一开战犹太人便占上风,然而就在维斯帕先奉命平乱后,即刻节节进逼耶路撒冷,进行“收复平乱的工作”。[15]公元67至68年间在尼禄的指令下,维斯帕先重新攻占加利利和撒马利亚,并且要挥军直捣耶路撒冷,尼禄的死讯使维斯帕先必须折返罗马担任皇帝。政权稳定后,他派自己的儿子提图斯指挥平乱,[16]并由他结束这场围城。约在公元72年9月底,城北的部分已经完全落入罗马人的手中,而整个耶路撒冷也全部被占领。[17]
婚姻
编辑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9月) |
尼禄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年少时与克劳狄之女屋大维娅的婚姻,但在尼禄成为皇帝之后,喜欢上屋大维娅的侍女阿克代,打算与屋大维娅离婚,经过塞内加与阿格里庇娜的劝说才作罢,但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阿格里庇娜死后,屋大维娅被流放至外岛生活。58年,尼禄喜欢上宠臣奥托的妻子波培娅·萨宾娜,理由正是因为她美艳动人,为了方便给予她皇后的头衔,尼禄在62年以通奸的罪名,强迫屋大维娅自杀,让波培娅成为他第二任皇后,而新皇后波培娅,为他生下一个女孩,尼禄高兴地为女儿命名为“奥古斯塔”,但波培娅的女儿,才出生三个月就早夭了。后来,尼禄在一次脾气发作时踢了正在怀孕的波培娅,造成她在65年死亡。
尼禄的第三次婚姻的对象,则是斯塔提娅·美撒里娜。为了得到已为人妇的美撒里娜,尼禄逼迫她的丈夫维斯提努斯自杀。美撒里娜未曾生下尼禄的孩子。
自杀身亡
编辑加尔巴起兵与罗马暴动
编辑温代克斯率兵起义后,身为塔拉哥·西班牙行省的长官加尔巴也随即出兵,在西班牙地区响应反尼禄的行动。但加尔巴听闻温代克斯失败自杀之后,反抗的声势大受打击,西班牙的部队军心逐渐不稳,加尔巴也打算自杀。[来源请求]
但此时首都罗马谣言四起,人民听说从亚历山大城运来的不是米粮而是角斗士表演用的沙子,便群起暴动。尼禄不知温代克斯已经失败,以为高卢和西班牙都已经成功叛离,近卫军也抛弃了他。于是尼禄以为大势已去,便仓皇地离开罗马宫廷,打算逃往东方。[来源请求]
元老院得知尼禄离开之后,立刻决议推举加尔巴为皇帝,并宣布尼禄为“人民公敌”,任何人都得以追捕或诛杀尼禄。他在过去的获释奴隶的别庄里,获悉追捕的士兵已经断绝他的逃亡道路,6月9日,尼禄身边只剩三四个仆人,最后他将匕首刺入自己的喉咙自杀,结束他14年的执政。
相传尼禄当时面对如此的窘境,不愿可耻地被手下凌辱,所以决定自杀。但是他又十分怕死,数次拿起利刃,却不敢往胸膛上刺,他正在踌躇哭泣的时候,一旁的仆人看得不耐烦了,就替他把刀推进去,尼禄就这样结束了生命。[18]元老院得知尼禄的死讯后,决议对其施以“记录抹煞”——凡是尼禄的塑像、碑文、建筑物上的铭刻,都必须加以销毁或抹除。
后世评价
编辑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9月) |
史学家的评价
编辑由于罗马史料的编写与整理者,多为帝国的上层阶级。因为尼禄统治的中后期对该阶层的统治相当残暴,于是流传后世的史料多以负面的观点看待尼禄的一切施政。比如像64年的罗马大火,苏埃托尼乌斯以相当的篇幅,写下尼禄幸灾乐祸的行为,并明白指出这种大火是尼禄下令放火的;但这种描写与事实是否吻合,历来史学家是有相当大的争议的。再加上尼禄死后受到后人的“记忆抹煞”,因此他的事迹大多留下负面解释的刻版印象,但尼禄本人喜爱奢华,对身边的亲人与臣属残暴不仁是有事实的推论。
基督教会的评价
编辑基督教早期教会发展,正值尼禄当政之时,扩展至全罗马帝国。然而基督教在当时的罗马是相当受到歧视及压迫的宗教,因此受到官方与人民的反感与误解。而尼禄诬指64年罗马大火的元凶为基督徒,对教徒施以公开的迫害与残杀,因此教会的记载,曾将尼禄视为反基督,而且使徒保罗和圣彼得也是在他手中遇害。尼禄是第一个压迫基督教的暴君(基督教在他的前三任皇帝:提庇留、卡利古拉和克劳狄一世任内还在组织之中)。
大众文化
编辑由于尼禄留下来的轶事相当多,适合的素材丰富,因此启发许多的创作题材。
- 波兰显克维奇《你往何处去(Quo Vadis)》
- 电影《暴君焚城录》
- Xbox 游戏 《崛起:罗马之子》(RYSE son of Rome),最后一关是把尼禄杀死。
- 日本动画导演、漫画家安彦良和的漫画作品《一代暴君》,描绘尼禄的生平。
- Fate/EXTRA的女主角之一:从者(Servant)尼禄(Saber)。与史实最大的差异是被性别转换为女皇帝和个性转为温和且较有人性。
- Nero Burning ROM 命名的来源。
参考文献
编辑- ^ Светоній. Нерон, 9.
- ^ Kragelund, Patrick, "Nero's Luxuria, en Tácito y en Octavia,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2000, p. 494—515
- ^ Тацыт. Аналы, XIV, 8.
- ^ Хутчэй за ўсё гэты факт з'яўляецца легендай.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словарь-справочник: Античный мир. Cост. М. И. Умнов. М.: Олимп, АСТ,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ácito, Historias I.4, I.5, I.13, II.8
- ^ Suetonio, La vida de los doce césares, Vida de Nerón 57, Vida de Otón 7
- ^ Vida de Vitellio 11
- ^ Filóstrato, Vida de Apolonio de Tiana 5.41
- ^ Dión Crisóstomo, Discurso XXI, De la Belleza
- ^ Grimm-Samuel, Veronika. On the Mushroom that Deified the Emperor Claudius.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991, 41 (1): 178–182. doi:10.1017/S0009838800003657.
- ^ Shotter, David. Nero Caesar Augustus: Emperor of Rome. S.l.: Routledge. 2016. ISBN 978-1-138-14015-8.
- ^ Garzetti, Albino. From Tiberius to the Antonines (Routledge Revivals): A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AD 14-192. Routledge. 2014-06-17. ISBN 978-1-317-69844-9.
- ^ 冯作民,《西洋全史(四)──罗马兴亡史》(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480-1。
- ^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111-2。
- ^ 黄锡木、周健文、岑绍麟,《新约背景文献选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147-8。
- ^ 高尔文,《圣地.com》,乐恩年译(香港:大使命基督徒团契,2001),237-8。
- ^ 黄锡木、周健文、岑绍麟,148。
- ^ 颜路裔,《名人轶事》,(香港:道声出版社,1983),46-47。
- 冯作民。《西洋全史(四)──罗马兴亡史》。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 黄锡木、周健文、岑绍麟。《新约背景文献选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
- 高尔文。《圣地.com》。乐恩年译。香港:大使命基督徒团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