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

(重定向自工业国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人类社会由前工业(累积资本速度缓慢的农业畜牧业经济)到工业状态的社会经济改变过程(见前工业社会)。此一社会及经济改变与技术创新有很密切关系,尤其是大规模量产和冶金学的进步。狭义的工业化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1800年以来收入水平的上升看工业化的影响。该图显示了第一世界国家(灰色;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红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在1750年至1900年之间以1990年美元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1]
1860年时,德国伊尔默瑙的一家工厂
2011年日本青森县八户市第一工业港

概论

编辑

明确的工业化开始于工业革命,其发生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大不列颠岛之后往欧洲迅速扩散。

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急速增加,越来越多人脱离自己生产粮食与必需品的佃农、小农经济生活,进入城市的工厂,大机械的出现引导走向所有生活中的用品皆专业化规模化制造,依靠大规模交易和机械化运输工具达成分工社会,之后这种专精化会形成各种领域的专家,许多人一生的时间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工作钻研从而发明创新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飞速提高,当整个社会农业人口低于一半居少数时可以看做工业化成效开始,当农业人口低于1/4时便是工业化社会。这种社会的额外好处是制造业产品通常能够长期保存运输不会坏(相对于农产品),[2]从而能出口赚取别国财富,导致一国财富累积。

工业化也改变了以往生产方式。从各地工匠制作大多数成品变成使用燃煤蒸汽等能源驱使机器更快更多地生产各类产品[3]。同时使家庭的男女离开住所到工厂工作,使得家庭与工作场所分离,这与旧时代大相径庭。

问题

编辑

工业化造成了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代的病因包含有噪音、空气、水污染营养不良、危险机械、不人性化工作、孤立、贫穷无家可归药物滥用工业国家中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有如病原体一般,不断地影响其健康,工业化已变成了全球的主要议事议题。

工业化亦和某些形式的哲学改变有关,和人们看待自然的角度有关;尽管此一哲学上的改变是导因于工业化或者相反,还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aul Bairoch. Economics and World History: Myths and Paradox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5 [201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2. ^ Kemp, Tom (1993) Historical Patterns of Industrialization, Longman: London. ISBN 0-582-09547-6
  3. ^ Industrialization, Labor, and Life. education.nationalgeographic.org.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英语).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