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一定区域内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活动的系统
(重定向自經濟

经济(英语:Economy)一词用于统称一定范围(国家、区域等)内,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活动和关系的系统,通常以货币为媒介,以财货服务为结果。研究经济问题、探讨经济发展规律、解释经济现象成因的社会科学,称为经济学

词源 编辑

中文 编辑

古时以“食货”一词泛指经济物品政之事[1],例如汉书以降历代史书中的“食货志”记载了各时代的经济现况(汉书之前的史记则名之为“平准书”)[2]

至于经济的辞源出自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经世济俗”,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则提出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

之际,政治秩序的巨大变动使得以王夫之顾炎武黄梨洲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学者开始理论反思,批判程朱理学心学末流,提出学术要“经世致用”的口号。这种学术思想传播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学术,“经世论”开始在一些学者中流行。

但江户后期至明治时期,欧美思潮涌入日本。神田孝平首先在《经济小学》一书中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3],然而也有人认为是福泽谕吉首先使用这样的译法[4][需要较佳来源]。这段时期,日本学者开始用“経済(keizai)”一词指代因货币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种种活动,并有了“经济指维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产、消费、交易等活动”的说法。

此类与金钱、财物等实际问题相关的定义逐渐在日本流行,但这种用法与明清时期中文语境中“经济”的原始用法不同。当时日本亦有另一种译法“资生”,但是并未被普遍接受。而后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的这种译法又被梁启超在《论自由》一文中从日文引入汉语[5],也取代了严复在《原富》中的译法“计学”或是传统的“生计学”、“平准学”,并进而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内逐渐取代了经济一词的原本含义。

反对和制汉语者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 写到,反对英文的economy翻译成经济,认为是中国人瞎眼盲从。[6]

英文 编辑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ἰκονομία(家政术)。οἶκος为家庭的意思,νόμος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经济活动 编辑

经济用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食貨」詞條.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8). 
  2.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食貨志」詞條.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8). 
  3. ^ 中国教育资源网 经济学发展简史-经济学理论论文. [200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30). 
  4. ^ 日语维基百科
  5. ^ 梁启超. 論自由 (梁啟超) (散文). 1902年5月 [2020年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5日) (中文). 
  6. ^ 梁容若. 《中日文化交流史論》. 中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