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群岛
巴丹群岛,又译巴坦群岛,是菲律宾最北的群岛。行政上属于巴丹群岛省,北隔巴士海峡与台湾台东县兰屿乡相望,南隔巴林塘海峡与巴布延群岛(属卡加延省)相望,是菲律宾最北的领土。岛上居民与兰屿的达悟族同源。
巴丹群岛 | |
---|---|
自然地理 | |
坐标 | 20°24′N 121°57′E / 20.400°N 121.950°E |
所处海域 | 吕宋海峡 |
主要岛屿 | 巴丹岛、伊巴雅特岛、沙坦岛 |
管辖 | |
菲律宾 | |
大区 | 卡加延河谷 |
省 | 巴丹群岛省 |
居民 | |
族群 | 伊万特人 |
地理组成
编辑群岛共有约50个岛屿。最北的岛屿是雅米岛(Mavudis岛),距离台湾本岛142公里,距离台湾离岛兰屿99公里,比距离吕宋岛200多公里还要近。[1]其他主要岛屿有Mabudin、Misanga、Ditarem、夏扬岛(Siayan)、伊巴雅特岛(Itbayat)、汀姆岛(Dinem)、巴丹岛(Batan)、沙坦岛(Sabtang)、沃荷斯岛(Ivuhos)和德奎岛(Diadekey)。只有三个最大岛屿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有人居住。岛上居民与台湾台东兰屿达悟族人语言可相通。
族群渊源
编辑根据考古与语言学的理论,认为南岛语族的扩散是由台湾经兰屿、巴丹岛,到达菲律宾,再由东南亚岛屿迁往大洋洲。达悟族(雅美族)人与巴丹岛人虽然在语言与文化上要较达悟族人与台湾原住民相似,但在遗传上,达悟族人却与台湾原住民相近。[2]
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于19世纪考据,兰屿和巴丹两边居民的礼仪、穿着、藤帽、发型等特征,及主食、烹饪方法与民俗语汇,都极相似,研判属同一族群。美国人类学者Dezso Benedek更从两地墓葬都采“瓮棺葬”,认为两地应有共同起源,只因后来兰屿与巴丹被划为两个国家而被迫分隔。兰屿第一位博士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说16世纪以来,巴丹岛历经西班牙、美国、菲律宾等国治理,西化程度较高,兰屿则相对位处台湾外海边陲,保留较多传统文化。[3]
主权归属
编辑西班牙在1565年开始侵占菲律宾群岛,直到1686年才开始达到巴丹群岛。1783年,西班牙政府与当地土著达成协议,正式吞并巴丹群岛。然而由于巴丹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恶劣的海洋气候,西班牙政府并未建立正式的政府机关统治。1894年日清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此后,日本和西班牙签订协议,以巴士水道为两国国界。
由于台湾岛的清朝-日本-中华民国主权变动,以及菲律宾的西班牙-美国-菲律宾-菲律宾第二共和主权变动,因此有学者研究称巴丹群岛的主权归属实际上存在争议[4]。但官方并未关注过此地。
图片
编辑-
巴丹群岛石头海岸
-
房屋遗迹,位于于1950年代被海啸所冲击的Sitio Songsong地带
-
巴丹群岛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