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颂赞曲

巴赫的颂赞曲(德语:Bachkantaten)是巴赫创作的一系列康塔塔,由超过200个幸存的独立作品组成,至少也有几十个被认为丢失的作品。

巴赫在莱比锡任音乐总监时,指挥圣多马教堂圣尼古拉教堂的合唱团,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每个星期天和假日演出教会颂赞曲,配合路德宗礼拜仪式,和规定诵读的圣经经文。他在莱比锡任职的初年,从1723年圣三一节后开始,他每周写一部新的颂赞曲,并指挥圣多马合唱团(Thomanerchor)和乐团演出。他留了下来三个年度周期的颂赞曲。

除了教堂颂赞曲,他也写了许多非教堂颂赞曲或世俗颂赞曲,在婚礼、丧礼、市议会的就职典礼、莱比锡大学和世俗纪念日中演出,以娱贵族和社会大众。他创作的教堂颂赞曲主要是在莱比锡,但他最早的颂赞曲可以追溯到1707年在米尔豪森,而他最后的颂赞曲可能是写于1745年。他的颂赞曲通常需要四个独唱者,及四部和声的合唱团,但他也写了许多独唱和二重唱的颂赞曲。颂赞曲中的文字结合了圣经的经文,当代的诗词,和德国圣诗。他也写了许多专门用一首德国圣诗的颂赞曲。

名称 编辑

虽然“巴赫颂赞曲”(Bachkantate)这个名称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巴赫本人很少在他的手稿中使用“颂赞曲”作为标题,只有在BWV 56的手稿中,他写明了“独唱和乐器的颂赞曲”(原文:Cantata à Voce Sola e Stromenti)的标题。BWV 84也有“颂赞曲”的标题。通常他用缩写JJ(Jesu Juva,耶稣请帮助我)开始他的颂赞曲标题,后面是节期的名称、第一句歌词,和使用的乐器。巴赫在他的颂赞曲最后签署了缩写SDG(Soli Deo Gloria,唯独荣耀归于上帝)。[1]

BWV序号 编辑

巴赫写了200多部颂赞曲,许多留传下来。在巴赫作品目录(Bach-Werke-Verzeichnis,简称BWV)中,Wolfgang Schmieder给巴赫所有作品编号: 1-200(教堂颂赞曲),201-216(世俗颂赞曲),217-224(颂赞曲,可能不是巴赫的著作)。Schmieder的序号中,有几个他认为是巴赫的颂赞曲已被认定作者另有其人。然而,这些颂赞曲的BWV序号仍然保留。巴赫颂赞曲通常按BWV序号号排列,但也可按其他标准(如第一句歌词)排序,以便搜索。

巴赫颂赞曲的结构 编辑

巴赫在莱比锡第一年的颂赞曲如下典型结构:

  1. 合唱序曲
  2. 宣叙调
  3. 咏叹调
  4. 宣叙调(或咏叹调)
  5. 咏叹调
  6. 圣诗合唱

合唱序曲Eingangschor 通常是多声部合唱的形式,由乐团首先点出主题或对比的材料。然后是宣叙调和咏叹调交互演唱。结尾的圣诗合唱是一个典型的,四部和声的德国圣诗。

宣叙调铺陈故事,而后续的咏叹调则就一个题目大肆发挥精意,渲染赞叹。巴赫常常捉住一个德文字,花八小节的工夫来渲染表现这一个字,他显然忘记了歌手还需要呼吸运气。宣叙调和后续的咏叹调经常是由同一位歌手演唱的。

大多数咏叹调遵循ABA咏叹调的形式,第一部分是主题A,中间部分是变奏B,最后重复第一部分A。咏叹调的文字都是一首六句左右的短诗,A用前一半,B用后一半。A部分又经常分为三小部分A0,A1和A2。A0用第一句诗引出主题,A1和A2基于主题唱出前一半的诗文。B1和B2对主题作深层的变奏。变奏完毕再重复A而结束全部咏叹调。

巴赫在莱比锡首演的颂赞曲是 BWV 75 与BWV 76。这两部颂赞曲都分成两个部分,各在讲道前后及圣餐礼时演出。两部分都是以序曲开埸,五个交替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以圣诗合唱结束。这两部典范的颂赞曲涵盖了礼拜所读的经文:首先是旧约的诗篇,然后是福音书,最后是使徒的书信[2]

在其他的颂赞曲中,巴赫不遵循任何严格的格式,而是很自由地表达诗词中的话和字。一些颂赞曲是由一个器乐序曲开埸,如BWV 29。在BWV 120中,序曲是用双簧管独奏开始,因为它的第一句话讲的是沉默。在威玛由许多颂赞曲写得像室内乐,有许多独唱,只有结尾的圣诗是四部合唱,它可能是用四个独唱者来唱的。在早期的颂赞曲BWV 172中,巴赫标示了“序曲在圣诗合唱后重复”。

圣诗合唱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的四声部合唱,或可加上序曲的伴奏乐团,或伴有主题的变奏,甚至将主题穿插扩大,将声乐部分嵌入器乐协奏曲中,如 BWV 147。或者像BWV 186,将声乐部分嵌入器乐,成为圣诗狂想曲Choralphantasie。在 BWV 61 中,为了圣诞节期的第一个星期日,他用一个法国序曲作开幕的合唱序曲。

巴赫颂赞曲中的咏叹调 编辑

 
A/B是声乐部,C/D是器乐部

巴赫的颂赞曲和其他声乐作品(BWV 1-249)中有697个咏叹调。巴赫使用相当一致的格式写作这些咏叹调。所有的咏叹调都是以当代的德文短诗为基础,通常有六行文字。一首诗分为A和B两部分,以构成ABA da capo 格式的咏叹调。 ABA格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右图所示的结构。咏叹调通常以器乐部分C1开始,并发展成C2和C3两部分,A部分文字嵌入其中为A1和A2。在C2和C3之后重复C1。然后,将B部分文字嵌入D1和D3的变化部分中作为B1和B2。 D1,D2和D3使用与C1相反的音调,即从大调变成小调,或从小调变成大调。然后,将C1-C2(A1)-C1-C3(A2)-C1序列重复成为da capo咏叹调。巴赫在其他许多声乐和器乐作品中也使用了这种格式。

巴赫经常选择一首诗中的几个字,用很长的音符序列表现(彩绘)出来,他忘记了歌手偶尔也需要呼吸。欣赏巴赫的颂赞曲的乐趣之一是看歌手在演唱这些彩绘字的时侯如何换气。

歌手和乐器 编辑

歌手 编辑

通常巴赫采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和四声部的合唱团,简写为SATB。他有时戏剧性地分配声部,例如女高音代表无辜的人,女低音代表母亲,男低音代表耶稣,如 BWV 187 及 BWV 60。

我们不知道巴赫的合唱团中,每个声部有几个歌手。在下面讨论的录音时,就看到许多不同的意见。Koopman录制了一套完整的颂赞曲,他在每个声部都用四位歌手。另外一些现代的表演和录音,每声部只使用一位歌手。[3]虽然巴赫在莱比锡有许多歌手,但威玛的教堂空间很小,不会有许多歌手。统一合唱团的人数,可能不适合所有的颂赞曲。

乐器 编辑

巴赫的乐团基本是弦乐器、小提琴和中提琴。低音部则是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或是管风琴。低音部是巴罗克音乐的必须有的乐器,如果没有,一定有特别的原因,例如要描述脆弱人性。

一个颂赞曲或单个乐章的特殊风格,是由管乐器定义的,如双簧管古双簧管木笛小号圆号长号,和定音鼓巴松管通常也属于低音部。

节庆场合需要更丰富的乐器。有些乐器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如小号,在巴洛克时代是代表皇帝的乐器。巴赫用三支小号代表三位一体的神,如在BWV 172 的咏叹调,低音部之外,只有三支小号和定音鼓。

在许多咏叹调中,巴赫使用的伴奏乐器,是歌手的平等伙伴。这些乐器与歌手相互模仿,并重复及变化彼此的曲调。乐器包括上面提到的乐器,以及短笛(高音木笛),古小提琴,古中提琴,古大提琴(较小的大提琴),伸缩小号,及corno da tirarsi。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巴赫也用老式乐器,如古大提琴和低音弦乐器。木笛有时用来表示谦虚或贫穷,如颂赞曲 BWV 39。

独唱颂赞曲 编辑

一些颂赞曲只有一个独唱歌手Solokantate,如BWV 51是女高音的独唱颂赞曲。有时是用一个圣诗结束,如BWV 56的男低音独唱颂赞曲。

二重颂赞曲 编辑

一些颂赞曲的结构是两个歌手的对话,多为耶稣和灵魂(男低音和女高音),它们有点像微型歌剧。巴赫称它们为对话歌剧,或对话协奏曲。BWV 152( 1714 ),他在他的第三个年度周期中的四个作品,BWV 57( 1725年),BWV 32,BWV 49,(1726),及 BWV 58(1727)。[4]

巴赫颂赞曲中的经文 编辑

在路德宗的礼拜中,每一个礼拜天都要读规定的圣经经文。这些经文是从使徒的书信与福音书中摘录的。除了圣诞节期的安静时间与悔罪节之外,所有星期日及假期都要演出颂赞曲。许多颂赞曲的序曲都是演唱圣经经文,如 BWV 65中是《以赛亚书》60:6。理想情况下,一个颂赞曲的序曲用旧约中相关的经文,并反映使徒书信和福音书的教训,如 BWV 76。大部分的独奏咏叹调是基于当代作家的诗词,如在威玛的宫廷诗人Saloman Franck,或在莱比锡的Georg Christain Lehms或Picander,他们与巴赫合作写诗词。最后的乐章通常是一节德国圣诗。巴赫的圣诗颂赞曲,用一首圣诗的每一节,来写作每一个乐章,例如早期的 BWV 4,和他在莱比锡第二个年度周期大部分的颂赞曲。

颂赞曲写作的时期 编辑

巴赫颂赞曲写作的时期,主要依照Alfred Durr的书《Die Kantaten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通常情况下,颂赞曲出现在它们首演的那一年,有时也有以后的演出,加在括号中。

米尔豪森 编辑

巴赫在1707年搬到米尔豪森,当时22岁的他担任圣布拉休斯教堂的管风琴师,他已经开始创作颂赞曲,例如 BWV 150可能是巴赫在阿恩施塔特已经完成的。

他在米尔豪森时期留下来的颂赞曲,如 BWV 71,在1708镇议会的就职典礼上演出,而且是巴赫生前唯一印刷出版的颂赞曲。BWV 131也是在米尔豪森写的。其他假设在这一时期的颂赞曲有:BWV 4,BWV 106,BMV 196,与基于诗篇146的BWV 143。

威玛 编辑

1708年开始,巴赫在威玛工作。在1713年写了一部世俗颂赞曲,狩猎颂赞曲 BWV 208。1714年3月开始,他定期按月为宫廷教堂(Schlosskirche)写一部颂赞曲,因为他升任乐团团长。[5]他的目标是在四年内完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年颂赞曲。

  • 1713:BWV 18 ?,63?
  • 1714:BWV 182,BWV 12,172,21,54,199,61,152
  • 1715:BWV 31,165,185,161,162,163,132
  • 1716:BWV 155,80A,70A,186A,147A

科登 编辑

1717年至1723年巴赫在科登,他在那里完成许多器乐作品,例如勃兰登堡协奏曲。他不负责教会音乐,因此,只有世俗颂赞曲留了下来。后来他在莱比锡将几个世俗颂赞曲改编成教堂颂赞曲,如 BWV 66,复活节的颂赞曲 BWV 66A。在他搬到莱比锡他还是保有科登宫廷乐长的头衔,并继续为王子写世俗颂赞曲。[6][7]

  • 1717:BWV 173A(或1720和1722之间)
  • 1718:BWV 66A
  • 1719:BWV 134a

莱比锡 编辑

巴赫在莱比锡负责市上的圣多马和尼古拉教堂中的音乐,也是圣托马斯学校的校长。普通的星期日,颂赞曲在两个教堂交替演出。重要的节日如圣诞节,两个教堂都要演出,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各一次。如果节期有三天,演出就在两堂交替举行。在莱比锡大学演出是在大学的圣保利教堂Universitätskirche St. Pauli。有人争论是否巴赫在他接任音乐总监之前一个星期,在此演出BWV 59。1723年圣三一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巴赫开始写第一个年度周期的颂赞曲。巴赫的主要作品,如受难曲及B小调弥撒曲插在下面的年表中,作为参考。

第一个颂赞曲周期 编辑

  • 1723:BWV 75,76,( 21 ),24,167,147,186,136,105,46,179,( 199 ),69A,77,25,119,138,95,148,( 48 ),( 162 ),109,89,( 163 ? ),60,90,70,( 61 ),( 63 ),我心尊主为大243,40,64
  • 1724 :BWV 190,153,65,154,( 155 ),73,81,83,144,181 + ( 18 ),( 22 23 ),( 182 ),圣约翰受难曲245,( 4 ),66,134,67,104,( 12 ),166,86,37,44,59,173,184,194

第二个周期颂赞曲 编辑

1724年的圣三一节后,他开始主要是堲诗颂赞曲第二个年度周期。该圣诗是通常规定为这一周的诗歌。这些颂赞曲在他死后还经常演出,因为著名的圣诗诗吸引观众。[8]

  • 1724:BWV 20,2,7,135,10,93,107,178,94,101,113,33,78,99,8,130,114,96,5,180,38,115,139,26,116,62,91,121,133,122
  • 1725:BWV 41,123,124,3,111,92,125,126,127,1,(4)

在1725年复活节之后,他不再写作圣诗颂赞曲。

  • 1725: BWV 42,85,103,108,87,128,183,74,68,175,176

巴赫这周期写了两部圣诗颂赞曲,都以一个圣诗幻想曲作序曲,BWV 128和68。1725年至1727年甚至以后,他写了更多圣诗颂赞曲,为要要完成这个周期,包括:

  • 1725: BWV 137
  • 1726: BWV 129
  • 1727: BWV 80
  • 1731: BWV 112,BWV 140
  • 1732: BWV 9
  • 1734: BWV 97
  • 1735: BWV 14

第三个周期颂赞曲 编辑

1725年圣三一节之后,巴赫开始了第三个年度周期,延长了好几年。这个时期有几部作品没有保存下来。

  • 1725: BWV 168,164,110,57,151,28
  • 1726: BWV 16,32,13,72,146 ?,( 194 ),39,88,170,187,45,102,35,17,19,27,47,169,56,49,98,55,52

他后来的颂赞曲,有部分没有记载。

  • 1727 : BWV 58,82,84,马太受难曲244,193A,193
  • 1728 : BWV 149,188,197A,117
  • 1729 : BWV 171,210A,BWV 244A,156,159,145,174
  • 1730 : BWV 120,BWV 51
  • 1731 : BWV 29,36
  • 1732 :BWV 177,100
  • 1733 :弥撒曲,BWV 232A,213
  • 1734 : BWV 215,圣诞节颂赞曲
  • 1735 : BWV 11 (升天颂赞曲)
  • 1738 : BWV 233-236
  • 1742 : BWV 212
  • 1744 : BWV 210
  • 1745 : BWV 191
  • 1748 : B小调弥撒

改编的颂赞曲 编辑

巴赫有时重复使用先前的作品,这是修订和改进的改编过程。例如,小提琴组曲的一个永久运动的乐章,改编为婚礼颂赞曲120a的管弦乐序曲,以管风琴为独奏乐器。它又再次改编为颂赞曲29,此时伴奏的管风琴改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并有小号配合。巴赫不但改编乐章,有时他改编整部的颂赞曲,例如牧羊人颂赞曲 BWV 249A改编成为复活节神剧249。巴赫用改编的颂赞曲来庆祝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等为期三天的节庆。他的复活节颂赞曲 BWV 134,原是八个乐章的新年颂赞曲BWV 134A,他改编后用了六个乐章。祝贺颂赞曲 BWV 173a的六个乐章,改编成为1724年圣灵降临节后一星期的颂赞曲BWV 173,而第七乐章改编成为 1725年五旬节后第二星期的颂赞曲 BWV 175。

巴赫的四部小弥撒曲是从颂赞曲改编的,他用BWV 179的几个乐章做了两部小弥撒曲。当他编写B小调弥撒曲时,他再次使用了许多颂赞曲的乐章,如 BWV 12的一部分,成为信经中Crucifixus的乐章。

神剧 编辑

巴赫的神剧是扩大的颂赞曲,都是在教堂的礼拜中演唱的。它们与颂赞曲不同的地方是,有一个叙述者,或传道者,宣叙圣经的经文,讲述故事;独唱者和合唱团则有“角色”,如玛利亚或牧羊人;他也用圣诗及咏叹调来反思与评论正在讲述的故事。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在耶稣受难日的讲道之前和之后演唱。分为六个部分的圣诞节颂赞曲,在圣诞节六天的节期中分别演出,每一部都是一部独立的颂赞曲,有一首器乐序曲(除了第二部),和结尾的圣诗合唱。

巴赫的演出 编辑

巴赫写作颂赞曲,并坐在管风琴或大键琴的键盘前指挥它们的演出。他的合唱团是圣多马合唱团Thomanerchor,它还为莱比锡的其他主要教堂演唱。在普通的星期天,巴赫交替在尼古拉和圣多马教堂演出颂赞曲。在重要的节期,他上午在一个教堂中演出一次,下午在另一个教堂的晚祷礼拜中演唱相同的颂赞曲。[9]

后来的演出和录音 编辑

巴赫过世后,他的颂赞曲和神剧就被大众遗忘了。现在他的神剧还有演出,颂赞曲很少演出。

现在的圣多马教堂合唱团(Thomanerchor),每周演出一部颂赞曲,每周六晚演唱一部经文歌(Motette)。[10]

1928年,纽约时报报导,巴赫的两个世俗颂赞曲,农夫颂赞曲及咖啡颂赞曲,在巴黎歌剧院由女高音Marguerit Bériza和她的乐团上演。[11]

在20世纪50年代初,Fritz Lehmann指挥柏林Motettenchor与柏林爱乐交响乐团,与Karl Richter的慕尼黑合唱团Münchener,于1954年录制了巴赫颂赞曲的三分之一。

1958年至1987年,伦敦巴赫协会,由Paul Steinitz指挥演出了所有现存的教堂和世俗颂赞曲。共有208部作品,在不同的场地,大多是在伦敦的圣巴塞洛缪教堂演出的。Diethard Hellmann指挥美因茨的Christuskirche Bachchor,于1965年与Südwestrundfunk录制了超过100部颂赞曲。Fritz Wernr指挥海因里希-许茨-初海尔布隆合唱团和普福尔茨海姆室内乐团录制一系列唱片,他们称之为“JS巴赫颂赞曲大系”。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和Gusta Leonhardt是第一批开始录制完整的颂赞曲的音乐家,有20年合作的历史。他们用男孩合唱团,大多数女高音和女低音的独唱都用男孩。Harnoncourt指挥维也纳Sängerknaben,Tölzer Knabenchor和维也纳Concentus Musicus乐团。Leonhardt指挥Tölzer Knabenchor,Knabenchor汉诺威和Collegium Vocale Gent与Leonhardt乐团。Helmuth Rilling指挥 Gächinger Kantorei,和Bach Collegium Stuttgart,在巴赫诞生300周年之日,1985年3月21日,完成了教堂颂赞曲和神剧的录音。Ton Koopman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及合唱团,从1994年开始,花了10年,录制的巴赫所有的声乐作品,包括颂赞曲。[12]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爵士和他的蒙特威尔第合唱团进行了“巴赫颂赞曲朝圣之旅”,在2000年表演和录制全部教堂颂赞曲,足迹遍布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教堂。席捷斯瓦·库伊肯与La PetiteBand合唱团,录制了完整的礼仪年颂赞曲。铃木雅明在1995年开始与他的日本巴赫乐团录制完整的教堂颂赞曲。

Rick Erickson每周日在纽约市圣三一路德教会定期演出巴赫的颂赞曲。[13]

2010年有两套“巴赫全集”的CD出版:一套是Brilliant ClassicPieter出版的,由Pieter Jan Leusink指挥Netherlands Bach Collegium及Holland Boys Choir演出,包括155张CD;另一套是Haenssler ClassicsHelmuth Rilling指挥 Bach Collegiun Stuttgart及 Gachinger Kanotrei演出,包括172张CD。这两套都可以在Amazon的网站上买到。它们都包括了所有的巴赫颂赞曲。

www.bach-cantatas.com的网页收集了非常多有关巴赫颂赞曲的资讯,包括所有颂赞曲的曲谱,歌词及许多语言的译文(也有中文),以及相关的解说与讨论。

第五本福音书 编辑

瑞典主教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坦·瑟德布卢姆在1929年称巴赫的颂赞曲为“第五本福音书”。[14][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arstad, Arthur L. Grace in the Arts: / An Evangelical Musical Genius: / "J.S.B.: S.D.G.". Journal of the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 Volume 9:16. 1996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6). 
  2. ^ Gardiner, John Eliot. Cantatas for the Second Sunday after Trinity / Basilique Saint-Denis, Paris (PDF). bach-cantatas.com: 5. 2010 [2011-06-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0). 
  3. ^ Joshua Rifkin is well known is an advocate of this approach, although it has yet to be followed through in a complete set of cantatas.
  4. ^ Mincham, Julian. Chapter 11 BWV 32 Liebster Jesu, mein Verlangen. jsbachcantatas.com. 2010 [201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5. ^ Koster, Jan. Weimar 1708–1717. let.rug.nl.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6. ^ Koster, Jan. Köthen 1717–1723 Part 1 (1717–1720). let.rug.nl.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4). 
  7. ^ Koster, Jan. Köthen 1717–1723 Part 2 (1717–1720). let.rug.nl.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8. ^ Wolff, Christoph. Chorale cantatas from the cycle of the Leipzig church cantatas 1724–25 (PDF). bach-cantatas.com: 8.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26). 
  9. ^ Terry, Charles Sanfo. Bach: A Biography. Kessinger Publishing. 1928 / 2003: 160–161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10. ^ Motettenprogramm. leipzig-online.de.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德语). 
  11. ^ Paris Applauds Bach In Lighter Vein. The New York Times. 1928-12-30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2. ^ The Works of Bach. Ton Koopman. 2010 [201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13. ^ Bachvesp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ly Trinity Lutheran Church
  14. ^ Siemon-Netto, Uwe. Why Nippon Is Nuts About J.S. Bach. The Japanese yearn for hope.. atlantic-times.com. 2005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15. ^ Petersen-Mikkelsen, Birger. Praedicatio sonora. Musik und Theologie bei Johann Sebastian Bach, in: Kirchenmusik und Verkündigung – Verkündigung als Kirchenmusik. Zum Verhältnis von Theologie und Kirchenmusik. Eutiner Beiträge zur Musikforschung 4, Eutin. 2003: 47 (德语). 

延伸阅读 编辑

Links are found for the individual cantatas:

  • Craig Smith: programme notes, Emmanuel Music
  • Walter F. Bischof: The Bach Cantatas, University of Alberta
  • Z. Philip Ambrose: Texts of the Complete Vocal Works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University of Vermont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