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伯》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神话故事。其中有散文体诗歌体等不同版本。散文体的都在民间口头流传,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标题,有的叫《盘古》,有的叫《洪水的故事》,有的叫《雷公的传说》,有的叫《伏依(或伏羲)兄妹》等等,尽管篇名或叫法不同,内容都是有关布伯的故事。诗歌体的,有民间山歌本和师公唱本。山歌本因各地的山歌形式不同,有五言七言勒脚歌嵌句等形式,多是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散文体故事来编唱。师公唱本已发现有来宾都安马山等县五个异本(古壮字手抄本),以来宾唱本较为完整。各地的口头流传或唱本在故事情节方面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包含两个基本内容:前半部叙述布伯为拯救人类,与制造干旱的雷王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后半部叙述布伯牺牲后,他的两个孩子——伏依兄妹再早世界。

情节 编辑

作品主要塑造了布伯和雷王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雷王是一个专横跋启、凶残暴皮而又十分狡猾的恶神。故事写他贪婪成性,住在天上却仍不满足于人们供祭的香火,还要掠夺人间的一切劳动果实,达不到目的,就“补天河,糊天池”,制造天下大旱。当布伯上天找他算账,警告他若不下雨就杀死他时,他当面假意应允,过后却磨刀霍霍,准备下来劈死布伯。在他气势汹汹地冲下来要劈死布伯,反而被布伯擒住以后,他极力装出一副可怜相,趁布伯离家之机,骗得伏依兄妹(布伯的两个孩子)给蓝靛水(也有说是猪湘水)喝,然后夺仓逃回天上。临走时,他拔下一颗牙齿给伏依兄妹,说:“我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你们,以便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你们赶紧拿去种吧!过几天就要发大水,天下的人都会死。只有你们兄妹能活”。因为他想到,要是把世间的人都淹死掉,“以后就没人供香火了”,可见他十分阴险狡猾。他逃回天界后不几天,果然兴风作浪,制造洪水漫天,把天下人都淹死了(只剩下伏依兄妹,他俩躲进葫芦里幸免于死)。

主人公布伯为了救民于水火,他带头上天去挖开天河,下地去找龙王要水,龙王不给就拔它的龙须;当人们对天祷告求雨求不到时,他又敢于上天去找雷王,“把雷王拉下殿来,用剑直指雷王的鼻尖”,强迫他给下雨。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和豪迈的气魄!但是,布伯跟雷王斗争,不仅斗勇,而且斗智。雷王狡猾地骗他说三天内给下雨,而二天后非但不下,反而磨刀霍霍要劈人。布伯得知后,毫无惧色,沉着应战。雷王忘乎所以地冲下来,从屋顶滑到棚台,又从棚台滑下来,摔倒在地上,被“布伯的鸡罩就像一口铜钟那样从上落下来”,“牢牢地罩住再也逃不服了”。最后,布伯还是在雷王以齐天洪水淹没人间的时候牺牲了,但他是战死的,他在死之前,跟雷王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

洪水退尽以后,天下只剩下伏依兄妹。为了不使人类因雷王的危害而灭绝,“启明星”口吐人言,要伏依兄妹结婚,再殖人类。在民间传说中,还有说是别的神仙精灵(如仙人、乌龟、竹子等)出面来劝他们结婚。

布伯和雷王的斗争,隐约地反映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故事中雷王的形貌是:青蓝色的脸,鸟的嘴,背上长一双翅膀,舌头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缩,吐出一串串火花。他的兄弟中有管风的虎和管水的龙。他原来可能是以鸟图腾为基础,还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联合了虎图腾和龙图腾的氏族成为部落联盟,向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发动战斗。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奋起抵抗,结果失败了,剩下一对兄妹逃生,另行创造新的生活。

版本 编辑

就作品的思想倾向来说,这些故事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传说,它对布伯是尊祟和敬仰的,而对雷王则始终是厌恶和憎恨的。如说布伯知道雷王故意制造干旱以后,忍无可忍,便带领一班人上天去劈开天河的铜闸放水。雷王率雷兵雷将下来要劈死布伯,反被布伯用计擒住。雷王逃走后,制造洪水漫天,企图毁灭人类。布伯在洪水中与之搏斗,砍断了他的一只脚,最后壮烈牺牲,化成天上的启明星。这个说法,思想倾向是积极奋发的,其意义在于能鼓舞人们勇敢地与大自然、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另一种是师公唱本,其基本情节虽与民间口头流传的区别不大,但由于师公是搞宗教活动的,唱本就是他的经文,因此这些唱本渗有较为浓重的宗教迷信的成分。如开篇都是一些对神祟奉恭维的话,然后请各种神来坐坛,这完全是为了求神而设置的。传说中雷王是破脚的(因被布伯砍掉了一只),唱本却忌讳不提;特别是在布伯死后,一切善后都由雷王来安排和处理,如说伏依兄妹结婚后生下一地肉团,是雷王大发慈悲,下来帮他们把肉团割成碎片到处抛撤,使那些碎肉片变成了许许多多的人,从此人类得以再生。如此之说,自然就把凶恶的雷王描绘成知思报德、改恶从善的人了,这显然是对神的屈服和美化,是师公为适应宗教的需要而加以篡改或编造的(民间口头流传的是,把肉团剁碎是伏依兄妹所为)。

故事中一些情节可能是后来加入的,如“雷王收租”这一情节,这个内容与民间故事《地主与农民》中部分内容相同,只是人称不同。在其他口头流传的有关布伯的故事中,一般都没有“雷王收租”这个内容情节,只说雷王之所以要制造干旱,是因为他怪罪人间获得收成后没有向他祭供。

参考资料 编辑

  • 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秋著,《壮族文学史》(三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