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伯》是流傳於壯族地區的神話故事。其中有散文體詩歌體等不同版本。散文體的都在民間口頭流傳,沒有統一和固定的標題,有的叫《盤古》,有的叫《洪水的故事》,有的叫《雷公的傳說》,有的叫《伏依(或伏羲)兄妹》等等,儘管篇名或叫法不同,內容都是有關布伯的故事。詩歌體的,有民間山歌本和師公唱本。山歌本因各地的山歌形式不同,有五言七言勒腳歌嵌句等形式,多是根據民間口頭流傳的散文體故事來編唱。師公唱本已發現有來賓都安馬山等縣五個異本(古壯字手抄本),以來賓唱本較為完整。各地的口頭流傳或唱本在故事情節方面不盡相同,但大體上都包含兩個基本內容:前半部敘述布伯為拯救人類,與製造乾旱的雷王展開英勇頑強的鬥爭;後半部敘述布伯犧牲後,他的兩個孩子——伏依兄妹再早世界。

情節

編輯

作品主要塑造了布伯和雷王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雷王是一個專橫跋啟、兇殘暴皮而又十分狡猾的惡神。故事寫他貪婪成性,住在天上卻仍不滿足於人們供祭的香火,還要掠奪人間的一切勞動果實,達不到目的,就「補天河,糊天池」,製造天下大旱。當布伯上天找他算賬,警告他若不下雨就殺死他時,他當面假意應允,過後卻磨刀霍霍,準備下來劈死布伯。在他氣勢洶洶地衝下來要劈死布伯,反而被布伯擒住以後,他極力裝出一副可憐相,趁布伯離家之機,騙得伏依兄妹(布伯的兩個孩子)給藍靛水(也有說是豬湘水)喝,然後奪倉逃回天上。臨走時,他拔下一顆牙齒給伏依兄妹,說:「我拔下一顆牙齒送給你們,以便報答你們的救命之恩,你們趕緊拿去種吧!過幾天就要發大水,天下的人都會死。只有你們兄妹能活」。因為他想到,要是把世間的人都淹死掉,「以後就沒人供香火了」,可見他十分陰險狡猾。他逃回天界後不幾天,果然興風作浪,製造洪水漫天,把天下人都淹死了(只剩下伏依兄妹,他倆躲進葫蘆里倖免於死)。

主人公布伯為了救民於水火,他帶頭上天去挖開天河,下地去找龍王要水,龍王不給就拔它的龍鬚;當人們對天禱告求雨求不到時,他又敢於上天去找雷王,「把雷王拉下殿來,用劍直指雷王的鼻尖」,強迫他給下雨。這是多麼勇敢的行為和豪邁的氣魄!但是,布伯跟雷王鬥爭,不僅鬥勇,而且鬥智。雷王狡猾地騙他說三天內給下雨,而二天後非但不下,反而磨刀霍霍要劈人。布伯得知後,毫無懼色,沉着應戰。雷王忘乎所以地衝下來,從屋頂滑到棚台,又從棚台滑下來,摔倒在地上,被「布伯的雞罩就像一口銅鐘那樣從上落下來」,「牢牢地罩住再也逃不服了」。最後,布伯還是在雷王以齊天洪水淹沒人間的時候犧牲了,但他是戰死的,他在死之前,跟雷王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戰鬥。

洪水退盡以後,天下只剩下伏依兄妹。為了不使人類因雷王的危害而滅絕,「啟明星」口吐人言,要伏依兄妹結婚,再殖人類。在民間傳說中,還有說是別的神仙精靈(如仙人、烏龜、竹子等)出面來勸他們結婚。

布伯和雷王的鬥爭,隱約地反映部落之間的矛盾和爭鬥。故事中雷王的形貌是:青藍色的臉,鳥的嘴,背上長一雙翅膀,舌頭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縮,吐出一串串火花。他的兄弟中有管風的虎和管水的龍。他原來可能是以鳥圖騰為基礎,還融化有蛇圖騰在內的一個新的氏族部落,聯合了虎圖騰和龍圖騰的氏族成為部落聯盟,向布伯這個氏族部落發動戰鬥。布伯這個氏族部落奮起抵抗,結果失敗了,剩下一對兄妹逃生,另行創造新的生活。

版本

編輯

就作品的思想傾向來說,這些故事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流傳在民間的口頭傳說,它對布伯是尊祟和敬仰的,而對雷王則始終是厭惡和憎恨的。如說布伯知道雷王故意製造乾旱以後,忍無可忍,便帶領一班人上天去劈開天河的銅閘放水。雷王率雷兵雷將下來要劈死布伯,反被布伯用計擒住。雷王逃走後,製造洪水漫天,企圖毀滅人類。布伯在洪水中與之搏鬥,砍斷了他的一隻腳,最後壯烈犧牲,化成天上的啟明星。這個說法,思想傾向是積極奮發的,其意義在於能鼓舞人們勇敢地與大自然、與邪惡勢力作鬥爭。另一種是師公唱本,其基本情節雖與民間口頭流傳的區別不大,但由於師公是搞宗教活動的,唱本就是他的經文,因此這些唱本滲有較為濃重的宗教迷信的成分。如開篇都是一些對神祟奉恭維的話,然後請各種神來坐壇,這完全是為了求神而設置的。傳說中雷王是破腳的(因被布伯砍掉了一隻),唱本卻忌諱不提;特別是在布伯死後,一切善後都由雷王來安排和處理,如說伏依兄妹結婚後生下一地肉團,是雷王大發慈悲,下來幫他們把肉團割成碎片到處拋撤,使那些碎肉片變成了許許多多的人,從此人類得以再生。如此之說,自然就把兇惡的雷王描繪成知思報德、改惡從善的人了,這顯然是對神的屈服和美化,是師公為適應宗教的需要而加以篡改或編造的(民間口頭流傳的是,把肉團剁碎是伏依兄妹所為)。

故事中一些情節可能是後來加入的,如「雷王收租」這一情節,這個內容與民間故事《地主與農民》中部分內容相同,只是人稱不同。在其他口頭流傳的有關布伯的故事中,一般都沒有「雷王收租」這個內容情節,只說雷王之所以要製造乾旱,是因為他怪罪人間獲得收成後沒有向他祭供。

參考資料

編輯
  • 周作秋、黃紹清、歐陽若秋著,《壯族文學史》(三卷),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