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奉基(1894年—1957年5月1日),女,广东番禺人,教育家。自幼在澳门居住。就读于子褒学堂[1],后转学广州岭南学校,毕业后留学英国,后获美国边麻大学硕士学位。1925年在广州创办粤华中学,任校长,1927年粤华中学迁到澳门,致力于澳门教育事业。抗战时期领导学生敎工参加救济工作,推动澳门妇女抗日救亡运动。1957年5月1日在柯高马路车祸不幸丧身。[2]

生平

编辑

廖奉基,广东番禺人,家族世居广州。她生长在一个著名的基督教家庭,其父廖德山英语Liao Deshan是医生,和孙中山是同学兼革命战友,曾任其时的大元帅顾问,1890年与教友共同创立培正书院培正中学前身),任副校长。廖奉基在廖德山英语Liao Deshan的十个子女中排行第三,1925年在广州谭绮文一同创办粤华中学,其后迁校澳门,是澳门著名教育家

到了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澳门形如孤岛,粮食不足,人口流失,学生数目亦大减,学校因缺经费,纷纷关闭,日寇迫害和谋杀坚持办好中文学校教育家。为减轻家长负担,便减收学费,及容许分期缴交,尽力为学生解决学籍问题。由于时局变化,1942年廖把她创办了18年的粤华中学交给天主教鲍思高慈幼会接办。[3][4][5]

转交粤华一事后,廖奉基仍任粤华中学校董。战后,廖返澳门继续教育事业,历任协和学校蔡高中学濠江中学等校教职,课余犹设夜校,为业余青年补习英文,深受学生爱戴。

1957年5月1日下午,她于课后到市场买菜,回家路上,不幸在柯高马路连胜马路口的行人道旁,被汽车撞倒,被送山顶医院急救,临终留下一语:“我叫廖奉基,以前的粤华校长。”半小时后逝世,终年62岁。廖校长的死讯轰动一时,各界吊唁者众,次日下午七时大殓,5月3日亲临执绋者二千余人。灵柩先后在粤华中学校门、她的居址柯高马路25号及遇难地点停下致哀。5月4日安葬珠海前山牛头角墓地。各界追悼大会在5月26日上午于清平戏院举行,并出版特刊,以志哀思。[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教育大辞典》(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页561。《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页2376-2377。
  2. ^ 罗元旭《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12年)页237。
  3. ^ 邓开颂《澳门历史1840-1949》(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 )页413。
  4. ^ 《1940年代的澳门教育》载,当年粤华学费高中13元,初中11元,小学五六年级8元,一至四年级6元。以港币为本位,上学期未能完成学业者,可于新学期按级插班或借读,但必须考试及格,学籍则由校方解决。页20。
  5. ^ 2016年出版的郑振伟《1940年代的澳门教育》在“粤华中学”标目下这样叙述廖奉基转让学校的事:“报导指当中关涉理智、感情和物质三大条件,但内情则不详。”刘羡冰在序文中肯定为“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好态度。”(页2)
  6. ^ 见<廖故校长奉基之丧简述>及“濠江客”的剪报。1957年。日期不详。

参见

编辑
  • 见《粤华建校简史》
  • 《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 吴志良等《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 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 邓开颂《澳门历史1840-1949》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
  • 刘羡冰《澳门教育史》澳门:澳门出版协会,2002年。
  • 罗灿坤〈廖故校长奉基之丧简述〉
  • 罗灿坤《粤华中学30周年纪念校刊・粤华建校简史》
  • 《粤华中学60周年纪念校刊》
  • 《粤华中学70周年纪念校刊》
  • 粤华中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