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或称中共五老,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对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五位中共高级干部的统称,因年龄较大、在党内资历颇深而得名。

来历 编辑

关于“延安五老”名称的由来,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五老”一词源自朱德1942年7月的诗作《游南泥湾》,其中有一句“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朱德传》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朱德在该诗的序文中明确提到“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可见此处“五老”并非“延安五老”。也有说法提出是毛泽东提出了“延安五老”的概念,原因是1940年中共中央为吴玉章补办六十大寿庆祝会时,毛泽东发言称:“现在世界是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但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并不认同,而且当时毛泽东也没有明确提到“延安五老”这一词语[2]

事实上,一同参与了上文所述南泥湾之行的续范亭在《凑成五老图》明确提到“五老”为“徐吴谢林董必武”,自己与朱德只是“凑成趣”,而且续范亭在1942年春天就写过一首题为《延安五老》的长诗,诗中所记载之“五老”也是“徐吴谢林董”五人。续范亭的诗作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明确提到“延安五老”概念的文字[2]

另外,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便有了“五老”的提法,当时的“五老”指的是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和董必武。红军长征后,何叔衡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1935年阵亡;其余“四老”则随长征部队到达陕北[3]。之所以称“五老”,不仅是五人资历年龄都高于中共大多数干部,还在于中共当时习惯称德高望重之人为“某老”。延安五老之中,尽管董必武因担任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而长期不在延安,但仍与在延安的其余“四老”保持密切书信往来[2][4]

人物一览 编辑

此处依出生时间先后排序。

姓名 照片 生卒年 入党年份 简介
徐特立   1877-1968 1927 曾为毛泽东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吴玉章   1878-1966 1925 曾参加保路运动辛亥革命。长期从事教育及文字改革等工作,历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华北大学(及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谢觉哉   1884-1971 1925 长期负责中共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法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董必武   1886-1975 1921 曾参加辛亥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长期负责中共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法工作,历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副委员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及之后为中共同国民政府谈判的代表之一,曾作为解放区代表加入中国代表团,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林伯渠   1886-1960 1921 曾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中共创始人之一。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陈明远. 中共延安五老[J].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10(10):92-92.
  2. ^ 2.0 2.1 2.2 孙元, 吴尹浩. “延安五老”考[J]. 百年潮, 2018(3).
  3. ^ 秦立海. 中共延安“五老”及其精神内涵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9(6):44-47.
  4. ^ 王荣先. 中共“五老”探源[J]. 百年潮, 2007(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