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格尔之乱

中国古代的一场叛乱
(重定向自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之乱是指从1820年开始至1828年止由白山派和卓张格尔率众在新疆南部发动的叛乱。叛乱延续八年之久,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城一度被攻陷。整个过程中浩罕出动军队逾万人支持张格尔。最终被清朝所平定。

张格尔之乱
和卓之乱的一部分

生擒张格尔
日期1820年-1828年
地点
结果 清朝胜利
参战方

清朝


支持:

白山派


支持:

指挥官与领导者
道光帝
长龄
Mir Ghazanfur
张格尔
兵力
3万余人 约10万人

张格尔早年在喀布尔(今属阿富汗)求学,欲恢复其祖先阿帕克和卓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先后三次潜入南疆扇动叛乱。张格尔与浩罕伯克商定,事成之后,向浩罕割让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并平分喀什噶尔等城的人口和财产。道光五年(1825)九月,清朝领队大臣巴彦巴图出兵200人进击,未遇张格尔叛军,竟杀害无辜的布鲁特人民100余人。此举引起布鲁特人民的愤怒,转而支持张格尔叛军。

道光六年(1826年),张格尔以礼拜其祖先麻札(坟墓)为名发动叛乱,[1]清廷派兵出击,张格尔却轻易突围而出。这时各回民响应,日以万计。张格尔把握时机进攻喀什噶尔(今喀什),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四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战死殉国。此时浩罕亦出动军队逾1万人支援张格尔叛军。[2]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与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扩肃提督齐慎等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3万余人,[3]于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三军会师于阿克苏,准备收复喀什噶尔等城。时值寒冬,道光帝谕旨特赏三人貂皮马褂各一件。[4]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清军主力西进,长龄亲率满汉步马官兵2万余人,分前后两路,前进讨伐张格尔叛军。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在洋阿尔巴特、沙布都尔回庄以及阿瓦巴特等地击败张格尔叛军。是年三月初一日收复喀什噶尔城,之后再接连收复英吉沙尔、叶尔羌与和阗等城。道光七年(1827年)八月,杨芳带兵前往达尔瓦斯地方追拏张格尔,误中埋伏,几经鏖战始得脱险。清廷以久未生擒张格尔本人深感不满。[5]是年十一月,长龄和武隆阿遭革职留任,再以那彦成为钦差大臣,替代长龄筹办善后事宜。十二月,清军故布疑阵,透过间谍散播退兵的假消息。道光八年(1828年)初,张格尔中计,率领500骑兵出袭喀什噶尔城,中途被发觉而反向奔逃。杨芳伊萨克等人急驰追赶一昼夜,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仅剩30余骑,弃马登山。遭杨芳副将胡超、段永福伏击生擒,解至北京,道光帝下令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寸磔喂狗[6]

清廷为平此乱,所用多为嘉庆年间平定川楚教乱的老将,拥有一定的作战经验。此战清廷用兵36000人、耗银1000万余两,[7]并征集军马2万余匹,骆驼1万余峰,最终得以迅速平乱。[8]由于浩罕商人曾助张格尔作乱,清政府于道光八年(1828年)下令稽查在喀什噶尔等地有安家置产的浩罕人,分年驱逐。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左红卫等,〈从“斌静案”看清代驻疆官员与新疆的稳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6:3(北京,2006.9),页72-80。
  2. ^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页100。
  3. ^ 曹振镛,《平定回疆擒剿逆匪方略》(台北:文海,1966),卷首,页5。
  4. ^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09,页818,道光六年十一月乙酉条。
  5. ^ 道光帝批谕:“四城虽定,逆首未得眼 看莫大之功赏汝等不能承受,朕又恨又惜,果能复擒张逆,功勋如故,亟力奋勉。即有旨谕,钦此。”(《军机处档・月折包》,档号058325。)
  6. ^ 吕一燃. 浩罕与张格尔玉素普之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 (2) [2015-12-09]. 
  7. ^ 魏源,《圣武记》(台北:世界书局,1962),卷4,〈道光重定回疆记〉,页128。
  8. ^ 清史稿》载:“平定回疆,多用川、楚、陕旧将,百战之余,以临犬羊乌合,摧枯拉朽,旬月而告功成,何其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