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遇春 (清朝)
杨遇春(1760年或1761年—1837年),字时斋,清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大臣。杨遇春出身乾隆44年武举,随后在军中被福康安赏识并提拔,跟随其征甘肃石峰堡、台湾、廓尔喀,皆有战功。而后更是一路平苗乱、平川楚白莲教乱、张格尔之乱等。累官至陕甘总督,并获封一等昭勇侯,过世后谥号忠武,故称之“杨忠武侯”。[1]
昭勇忠武侯 杨遇春 | |||||||||||
---|---|---|---|---|---|---|---|---|---|---|---|
大清一等昭勇忠武侯爵 | |||||||||||
前任:战功受封 继任:一等昭勇候 杨国桢 | |||||||||||
大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参赞大臣、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兼管甘肃巡抚事 赠太子太傅衔、兵部尚书 | |||||||||||
国家 | 清朝 | ||||||||||
时代 | 清中后期 | ||||||||||
主君 | 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 | ||||||||||
姓 | 杨姓 | ||||||||||
名 | 遇春 | ||||||||||
字 | 时斋 | ||||||||||
位阶 | 从一品武职 | ||||||||||
封爵 | 云骑尉(1800年) 骑都尉(1801年) 二等轻车都尉(1802年) 二等男爵(1813年) 一等男爵(1814年) 一等昭勇侯(1835年) | ||||||||||
封号 | 劲勇巴图鲁 祡禁城骑马 赏穿黄马褂 赏戴双眼花翎 赐紫缰 图形紫光阁 | ||||||||||
族裔 | 汉族 | ||||||||||
籍贯 | 四川省成都府崇庆州(今四川省崇州市)人 | ||||||||||
其他名号 | 杨忠武侯 | ||||||||||
出生 | 清朝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 ||||||||||
逝世 | 清朝宣宗道光十七年(1837年) 享年68岁 四川省成都府崇庆州 | ||||||||||
谥号 | 忠武 | ||||||||||
墓葬 | 崇庆州西山之原 后移葬崇庆州娘娘岗祖茔 | ||||||||||
祠庙 | 入祀贤良祠、乡贤祠 | ||||||||||
| |||||||||||
出身 | |||||||||||
乾隆44年武举 | |||||||||||
生平
编辑乾隆四十四年,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康安作战[2],升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于嘉庆二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秦蜀,平定白莲教川楚教乱;嘉庆十八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天理教起事,克滑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陕甘总督,次年出兵平定张格尔叛乱[3]。后以年老辞官,进一等昭勇侯;谥忠武[4]。
评价
编辑- 《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四》:“遇春结发从戎,大小数百战,皆陷阵冒矢石,未尝受毫发伤。仁宗询及,叹为‘福将’。治军善于训练,疲卒归部下即胆壮,或精锐改隶他人,仍不用命。将战,步伐从容,虽猝遇伏,不至失措。俘虏必入贼三月以外始诛,老稚皆赦免。驭降众有恩,尤得其死力。操守廉洁,治家严整,子弟皆谨守其家风。……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
影响
编辑后代
编辑- 子:杨国桢,二代昭勇侯,曾任河南布政使,官至闽浙总督。
- 孙:杨炘,三代昭勇侯,组织昭勇军镇压四川起义,阵亡。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四川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四川百科全书.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7.
- ^ 邱树森主编. 中国历代人名辞典.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03: 1002. ISBN 7-5392-0396-X.
- ^ 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主编. 清史解读 上.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1.12: 233. ISBN 978-7-5415-5108-6.
- ^ 李成良,杨振之主编. 可爱的四川.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5.06: 202–203. ISBN 7-5411-1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