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干(1091年—1170年),字仲宗福建路福州永福县嵩口乡月洲村(今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1],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南宋初期词人。

张元干
出生1091年
北宋
逝世1170年
南宋
职业南宋初期词人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元祐六年(1091年)生。[2]世代仕官之家。祖父张肩孟,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生有五子。[3]伯父张励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张劝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幼子张动[4](又名张安道、张几道)[5]即张元干父亲,进士出身,于宋徽宗祟宁年间,任邺县(今河北临漳市知县[6]

早岁丧母。徽宗政和初年,随父入汴京为太学上舍生,《宣政名贤题跋》中有何栗词,称张元干为“予太学同舍郎”,由此可见张元干曾为太学生,然未闻举进士。年少时,即有大志及志于学。[7]《陇头泉》云:“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坐看同辈上青云。事大谬,转头流落⋯⋯”。其时所创之诗,已广为人颂,如政和二年所创之《菩萨蛮》和《风流子》,毛晋《芦川词跋》形容“人称其长于悲愤⋯⋯又极妩秀之致”。[8]

仕途 编辑

张元干大约于政和二年间入仕。[9]据《祭祖母刘氏文》后记中称“元干获缘职事,道过墓下”,时为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可见其时张元干已出仕,时年二十九。[10]

宣和七年(1125年)任陈留县(今开封市陈留镇)县丞,与陈与义等来往唱和。[11]此时其诗广得大名,周必大于《益公题跋卷二》称他“在政和、宣和年间,已能乐府声”。[12]

流放 编辑

宣和七年十月,金人包围汴京。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张元干任东京四壁守御使、亲征行营使李纲之僚属、兵房,积极参与抗金。九月,朝廷主和派占上风,贬抑李纲。张元干获罪至安徽淮上。后因金兵攻陷徐州、遂至湖州避难,与沈琯相识。绍兴元年辞官。[13]

绍兴八年(1139年)李纲反对向金议和被免职,罢居福建长乐。张元干同情李纲,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创作了《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以表达对李纲的支持及抗金之志。[14]同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亦上书,上书请斩主和派秦桧王伦孙近,遭秦桧迫害流放。绍兴十年,李纲去世,张元干作《挽少师相国公李公五首诗》悼念。

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任编管,胡铨因得罪秦桧而朝中无人与立谈,“士大夫畏罪箝舌之苦,莫敢与立谈”。[15]张元干不顾当时政局,冒政治风险,撰写《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送行,表达其对投降派之不满及对胡铨之支持。秦桧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得知此事,兴狱把张元干从福州逮捕至临安审讯,翌年初被除名削籍。[16]

晚年 编辑

除籍后,张元干遂至江南。绍兴二十三年起,先后于苏州虎丘镇江鹤林山寺福州等地游览。绍兴二十六年曾返临安,寓居西湖,识周德友[16]。绍兴三十年,七十岁时作《上平江陈侍郎十绝》以追忆陈瓘平生言行,[17]并慨叹自绍兴元年辞官归故里已三十年,已成七十老翁,恐惧失坠。[13]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吴江等地,应陈正同之邀为陈瓘《了堂文集》编次。同年逝于平江(今苏州)。[18]宋宁宗嘉定(公元1219年),孙张钦臣刊《芦川归来集》称“芦川归葬闽之螺山”。[5]有一子张靖。

评价 编辑

张元干词集为《芦川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其词的数量以婉丽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词著称于时,存词一百八十余首,早年词肩随秦观周邦彦,词风清丽,南渡后一变而为慷慨悲凉。此等水平足以证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词已进入成熟的意境。张元干性情开朗,虽屡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没有衰迈之态。他的词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风格略近于周邦彦南渡以后,则多激昂慷慨之作。

张元干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宋辛弃疾等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 蔡戡称其“文词雄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19]
  • 毛晋称其词“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极妩秀之致;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20][21]
  • 四库全书总目.芦川词提要》的评价:“慷慨悲歌,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22]
  • 永瑢称其以“寄李纲一篇⋯⋯声动简外。然其他作则清新婉丽⋯⋯与秦观、周邦彦并肩。”[23]

注释 编辑

  1. ^ 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永泰县志. 新华出版社. 1992: 第一章 人物传. ISBN 7-5011-096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芦川归来集》卷十〈庚申自赞〉提及时年五十。庚申为1140年,可推知其生年为1091年。
  3. ^ 王兆鹏. 词学史料学. 中华书局. 2004. 
  4. ^ 李文泽; 尹波; 刁忠民. 《宋人年譜叢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 ^ 5.0 5.1 《学林漫录》. 中华书局. 1991. 
  6. ^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历代名人传略》编辑组. 《福建历代名人传略》.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7.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南京师院学报,1-4期. 1980年. 
  8. ^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9. ^ 黄珮玉. 《张元斡研究》.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6年. 
  10. ^ 纪昀、四库全书研究所.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 1997. 
  11. ^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 《福州历史人物》. [2017-10-01]. 
  12. ^ 邓子勉. 《宋金元詞話全編》. 凤凰出版社. 2008. 
  13. ^ 13.0 13.1 傅庚生、傅光. 《百家唐宋詞新話》.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14. ^ 缪钺; 叶嘉莹. 《靈谿詞說》. 正中书局. 2013. 
  15. ^ 艾治平. 《词人心史》. 学林出版社. 2005. 
  16. ^ 16.0 16.1 《福建省志》.人物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 ^ 吕慧鹃; 刘波; 卢达.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18. ^ 张元干于《宋史》无传,生平不可详考,仅于《芦川归来集》和同时人的记叙中可略窥概梗。王兆鹏《张元干年谱》据福州新发现的《永泰张氏宗谱》中所载张翼臣撰《宋中奉大夫漳州府路转运判官提举学事借紫张公墓志》,考定张元干卒年为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卒地为平江(今苏州)。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记张元干生卒年为1067~1143,此说不确。
  19. ^ 刘凤泉. 《中国古代文论旨要》. 世界华语出版社. 
  20. ^ 《明代四種詞集叢編研究》. 秀威出版社: 陶子珍. 
  21.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雪泥鸿爪:浙江大学古籍硏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 2003. 
  22. ^ 陈迩冬. 《宋词纵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23. ^ 《辭源》. 商务印书馆. 1916. 

参考文献 编辑

  • 曹济平:〈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文学评论》,第二期, 1980年。
  • 曹济平:〈张元干生平事迹考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