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直

中国建筑师

徐敬直(英语:Su Gin Djih[5],1906年10月6日—1983年2月1日),中国建筑师,是中国大陆香港两地第一代留洋学习的华人建筑师,1956年至1957年出任香港建筑师公会(1972年改称香港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6]。1950年代当过香港中华总商会第12届会董及香港扶轮社社长[7]

徐敬直
Su Gin Djih
出生1906年10月6日[1][2]
 大清江苏省上海市
逝世1983年2月1日(1983岁—02—01)(76岁)[1]
 美国马利兰州
籍贯广东省中山市[2]
教育程度
职业建筑师
儿女儿子:徐和德[3](William)
儿子:徐和平[4]
女儿:徐瑾
女儿:徐玲
女儿:徐珏
亲属祖父:徐润
父亲:徐之元

徐敬直生于上海,早期的设计风格以仿古方式配以现代建筑技术和物料为标志[8],后以实用和以民为本见称,他在香港的代表作包括经已拆卸的旺角麦花臣球场等现代建筑[9]。他的长子徐和德是香港建筑师学会1977年至1978年度的会长。

生平 编辑

 
新亚中学前身为新亚书院,由徐敬直负责设计。校园以麻石材料来建造,体现其简约主义的建筑风格。
 
徐敬直1952的作品─旺角麦花臣球场,主要特色为其圆拱形顶部的设计。
 
于1935年设计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在1948年才竣工。其中徐敬直设计的“人文馆”以仿辽代风格规划。

徐敬直祖籍广东中山,1906年10月6日于上海出生,家庭经营买办生意[10]。祖父徐润曾与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唐廷枢总理保险招商局事宜[10]。因为徐敬直的父亲徐之元早逝,所以他由母亲抚养成人[10]。他在天津就读中学[10],1924年入读沪江大学[11]。1926年后赴笈海外,于美国密芝根大学工程系修读工学士,主修建筑学。他在1929年完成建筑研究所学士学位[12],且在1930年取得硕士学位[10]。之后再到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进修建筑学[10]。徐敬直在学院认识了芬兰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并在其位于美国底特律的事务所工作[10]

徐敬直于1932年归国后在上海执业[13],翌年创办“兴业建筑师事务所”[14]。该事务所的合伙人还包括建筑师李惠伯和徐敬直的另一位学弟杨润钧[13],至现在(2014年)仍在营业[15]。不过拥有人已不再是徐敬直的儿子徐和德,因他为了转行发展地产而把建筑师楼转手予何约瑟等人[16][17][18]。徐敬直创立事务所之时,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上海、南京、昆山以及杭州一带地区,而负责项目多以住宅、实验所和职员宿舍为主[10]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徐敬直在1946年一度返回上海[10],后来移居香港生活。在港期间,于1953年至1954年担任东华三院总理[19],也担任过香港扶轮社主席。早于1933年曾于上海参与创立上海建筑师学会的徐敬直,又于1956年参与成立香港建筑师公会(1972年改称香港建筑师学会)[20],并在1956年至1957年担任创会会长;卸任后由香港建筑师公会另外一位创会会员、即后来出任香港政府工务司邬励德接任会长一职[6][21]

1964年,徐敬直撰写《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表达他对未来建筑界走向的看法。又分析了香港建筑物的一些设计风格。当中他曾以其创造的新词“中式文艺复兴风格”(Chinese Renaissance)来形容香港本地一些在设计上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22],包括黄竹坑圣神修院(1931年建成)、赤柱玛利诺神父会院(1935年建成)、铜锣湾圣马利亚堂(1937年建成)、土瓜湾圣三一堂(1938年建成)和沙田道风山基督教丛林(1939年建成)[23]

徐敬直在1969年中风且失去语言能力,此后淡出建筑界,晚年的他定居于美国马利兰州[24],1983年2月1日在当地逝世[24],终年76岁[24][3],身后他的家人在2月6日于香港跑马地云地利道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先导纪念堂为他举行安息礼拜。[24]

建筑项目 编辑

徐敬直在中国内地活跃时期创作过不少作品。他在1935年向国立中央博物院提交了一份仿清式建筑的设计方案[25]。但其方案初时先被否定,后来由国立中央博物院在1934年成立的“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按章程对提交的方案进行遴选[25]。结果经审查后发现所有的方案都未能完全符合规定,即1929年12月公布的《首都计划》内对首都南京的建筑形式应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应当尽量采用”的原则[25]

委员会于是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具修改价值的方案[25]。最后决定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协助修改徐敬直的建筑图案,改为仿河北省蓟县独乐寺山门辽式建筑[26];徐敬直本人亦因此而被委任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建筑师[27]。之后他在1936年为南京中央大学设计新校园[28]。徐敬直于1940年代末来到香港发展。他移居香港后亦设计过多幢建筑物。例如在1949年设计了位于九龙界限街52号、毗邻九龙三育中学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九龙教会礼拜场所[29]。三年后设计了旺角麦花臣球场[30],其圆拱形顶部的设计对当时建筑界来说是新颖罕见[31],令球场成为了旺角的地标[32]

除此之外,徐敬直在1955年以国际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设计石澳巴士总站的建筑物(当时是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的巴士站、看守员宿舍以及停车房)[33]。他在香港的建筑设计作品不限于这项建筑,还包括不少商业、文娱康乐和教育项目。1963年,有“殡仪大王”之称的萧明投得香港岛北角的新地皮以用作香港殡仪馆的新馆址;他委托徐敬直设计一座楼高七层、设有停车场、冷气设备、四间大礼堂、两间化妆室以及十四间灵寝室的殡仪馆[34][35]。此外,徐敬直设计过北角国民收银机大厦与丽池酒店夜总会、银矿湾儿童营、圣公会基爱小学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尖沙咀觉士道童军总会、农圃道新亚书院前址等项目[36]。早于1951年,他也曾就香港兴建大会堂提出意见[37],认为大会堂必须向市民提供集会用地,作为文化交流、举行典礼仪式和社区活动场所[38]

著作 编辑

  • 1964年:《中国建筑之古今》[39]

家庭 编辑

徐敬直与妻子徐韦杏琦育有两子三女[24],两名儿子徐和德徐和平跟父亲一样都是建筑师,其中徐和德是香港建筑师学会1977年至1978年度的会长[24][6][40]。此外,徐敬直夫妇的三名女儿分别是徐瑾[41]、徐玲和徐珏[24]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Architectural Appraisal of Ho Tung Gardens (PDF). Lee Ho Yin, Lynne D. DiStefano and Curry C. K. Tse. 2011-10-10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2. ^ 2.0 2.1 吴启聪、朱卓雄. 建聞築蹟 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故事.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63. 徐敬直是广东中山人,1906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他是其中一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第一代华人建筑师。正式修读建筑之前,徐敬直于1924至1926年间就让于沪江大学。随后转学到美国密歇根大学。 
  3. ^ 3.0 3.1 1926屆著名校友徐敬直後人訪問檔案館. 上海理工大学. 2010-11-02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4. ^ 建築師徐敬直環遊世界. 华侨日报. 1963-03-17: 8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5. ^ Mainland architects in Hong Kong after 1949: a bifurcated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PDF). 王浩娱. 2008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21). 
  6. ^ 6.0 6.1 6.2 昔日會長. 香港建筑师学会2. 2018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5). 
  7. ^ 中總新會董 徐敬直辭職. 香港工商日报. 1956-09-28: 6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8. ^ 陈翠儿、蔡宏兴. 香港建築百年.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164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他早期的建筑风格偏向中式仿古外貌,但配以现代建筑技术和物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来到香港后,他的设计手法全面改变,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的简约空间、线条及功能的演绎。 
  9. ^ 快將落成之旺角伊利沙伯女王青年舘. 华侨日报. 1953-04-09: 6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興業建築:傾向於“現代建築”的試驗與操作. 深圳大学《世界建筑导报》第5期: 25-31. 2014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11. ^ 上海市檔案學會高校檔案專業委員會簡報2010年第4期(共第35期). 上海市档案学会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 2015-09-25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12. ^ 中國建築師學會.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8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13. ^ 13.0 13.1 黃健敏〈瞭解認識中國近代建築的一頁〉. 博雅电子报 第18期. 2011-11-24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4. ^ 建築設計史的沿革——中國建築設計(創作)的現狀與展望(一). 中国建设报. 2009-09-17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15. ^ 薛求理. 城境 香港建築1946-2011. 商务印书馆. 2014: 7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949年将兴业开到了香港,这家公司暨今仍在营业。 
  16. ^ Bosco Ho. HPA: The Story of Ho & Partners Architects Architecture - Witness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sation (Master Architect).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2011: 223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我也认识徐敬直(即兴业建筑师楼的前身)的儿子Bill HSU,当年赵世曾也曾在徐敬直的公司工作过,并听赵先生讲起他一些逸事。后来Bill HSU转行发展地产,把他父亲创办的建筑师楼转让出去,而“兴业建筑师楼”至今依然存在,是极少数能持续至今的第一代华人建筑师楼。 
  17. ^ 樓盤項目「尚悅」資料 (PDF). 香港置业. 2013 [202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4. 
  18. ^ 兴业建筑师楼. 興業建築師樓董事資料. [202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4). 
  19. ^ 癸巳年董事局成員 (PDF). 香港东华三院. 1953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9-15). 
  20. ^ 薛求理. 城境 香港建築1946-2011. 商务印书馆. 2014: 7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933年徐敬直在上海发起上海建筑师学会;1956年,在香港又发起成立香港建筑师学会。 
  21. ^ 鄔勵德對香港摩登風貌的貢獻. 立场新闻. 2008-01-31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22. ^ 王赓武.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全二冊) . 三联书店. 2017: 281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香港尚存的铜锣湾圣玛利亚堂、九龙城圣三一堂、香港仔天主教修院及钻石山的信义会等都是‧‧‧‧‧‧在《中国建筑》一书里,作者徐敬直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式”(Chinese Renaissance)。 
  23. ^ 周日休遊1:腳尖上的聖誕幸福築迹. 香港苹果日报. 2012-12-23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徐敬直訃聞. 华侨日报. 1983-02-04: 2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5. ^ 25.0 25.1 25.2 25.3 南京博物院:80年的雄偉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2013-12-11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26. ^ 中國首座大型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博物館巡禮·走進南博(上)).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09-09-25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27. ^ 1935年,徐敬直於1935年被委任為籌備處建築師。. 南京博物院. 2008-09-1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7). 
  28. ^ 傅朝卿. 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 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 南天书局. 1993: 67. 同样的在陆谦受、吴景奇所设计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新厦(1934年)中或是李惠伯、徐敬直设计的南京中央大学新校园规划(1936年)也都可看出布杂之影响力。 
  29. ^ 界限街52號宗教建築,徐敬直. 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 194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0. ^ 人去樓空情還在 香港首代華人建築師築蹟. 香港文汇报. 2008-12-27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31. ^ 籃壇聖殿集體回憶. 太阳报. 2008-10-01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2. ^ 港籃地標棋跨半世紀 九伊光榮告別. 太阳报. 2008-10-01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3. ^ 序號:N138 香港石澳石澳巴士總站建築物 (PDF). 古物咨询委员会.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6-13). 
  34. ^ 殯儀大王蕭明. 经济通. 2015-05-14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35. ^ 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 (PDF). 活现香港Walk in Hong Kong. 2016 [2018-09-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6). 
  36. ^ 陈翠儿、蔡宏兴. 香港建築百年.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164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其中北角国民收银机大厦、旺角麦花臣球场、农圃道新亚书院等特别明显。徐敬直在香港的作品颇为丰盛;如北角的丽池酒店夜总会是六十年代的高级娱乐场所,觉士道童军总会提提供青少年活动空间。 
  37. ^ 香港大會堂 重建辦法. 华侨日报. 1951-01-21: 1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38. ^ 余震宇.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17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951年1月,著名建筑师徐敬直向当局提交建筑计划及图则,理念方面,徐氏指出大会堂必须向市民提供集会用地,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推动文化科学展览的重镇、举办婚宴追悼的场所、招待游客军政要员的中心和增加本港居民交流的机会。 
  39. ^ 张复合. 中國近代建築研究與保護 五.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40. ^ 徐敬直偕公子昨由港飛歐洲. 华侨日报. 1963-03-18: 3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41. ^ 徐瑾小姐昨返美. 华侨日报. 1959-09-17: 13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外部链接 编辑

其他职务
前任:
首任
香港建筑师公会会长
1956年-1957年
继任:
邬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