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英语:Stanley)位于香港岛南区赤柱半岛浅水湾以东、石澳以西,是香港的一个旅游景点。

赤柱
Stanley
赤柱全貌(2006年)
赤柱全貌(2006年)
赤柱在香港的位置
赤柱
赤柱
赤柱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12′56.8472″N 114°12′57.24″E / 22.215790889°N 114.2159000°E / 22.215790889; 114.2159000
行政区 香港
地区香港岛
南区
时区香港时间UTC+8
赤柱

名称由来

编辑

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树,树上有鲜红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阳光照耀下,看起来像赤红色的柱,因而称为“赤柱”。赤柱的英文名称Stanley以大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时的殖民地大臣第十四代打吡伯爵爱德华·史密斯-士丹利Edward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命名。[1]

历史

编辑
 
《中国丛报》1841年香港岛人口统计
 
粤大记》中已标有赤柱地名

赤柱自古便是香港岛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明代重要地方志《粤大记》已标有赤柱地名。水上人渔民,源自远古百越族,自远古时代开始就在广东一带聚居,他们是香港最早的居民。赤柱曾经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处处,不过时代转变,今日已不见渔船。1841年5月由英国人进行的首次人口统计,在香港岛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过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带,当时有相当多的水上人。当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维多利亚城又未落成时,赤柱曾是当时香港岛的首府。后来虽然行政中心改为设于香港岛中上环区,但赤柱仍然作为西方人为主的住宅区之一。

此外赤柱亦是香港岛军事据点。清朝时期,赤柱已有名为赤柱汛的营汛。香港于1930年代的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军为防范日本侵略所以在黄麻角设立赤柱军营。兴建军营期间因为原址及附近一带有农民居住,香港政府于是在赤柱大街兴筑了八间平房来安置原住民,即现在的八间屋。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驻港英军最后据点的赤柱炮台炮火令日军伤亡严重,1941年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在九龙半岛酒店内下令投降,但是当时驻守赤柱的东旅华里士准将未确定港督投降令之真伪,至12月26日华里士确认投降令后才投降 。香港日占时期圣士提反书院现址是白人的集中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香港辅政司詹逊离开赤柱拘留营后返回中区的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组成了临时政府,1945年8月27日詹逊宣布英国恢复对香港的统治权,香港政府稍后在赤柱处决最少22名日军战犯;而黄麻角的赤柱军营在香港主权移交后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使用。

气候

编辑
赤柱 (2010-2024)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5
(79.7)
27.4
(81.3)
29.0
(84.2)
32.2
(90.0)
34.4
(93.9)
35.0
(95.0)
37.5
(99.5)
36.1
(97.0)
36.1
(97.0)
34.4
(93.9)
31.7
(89.1)
28.8
(83.8)
37.5
(99.5)
平均高温 °C(°F) 18.7
(65.7)
19.5
(67.1)
21.9
(71.4)
25.1
(77.2)
28.4
(83.1)
30.7
(87.3)
31.7
(89.1)
31.2
(88.2)
31.0
(87.8)
28.2
(82.8)
24.8
(76.6)
20.5
(68.9)
25.9
(78.6)
日均气温 °C(°F) 16.4
(61.5)
16.9
(62.4)
19.4
(66.9)
22.6
(72.7)
26.0
(78.8)
28.3
(82.9)
28.9
(84.0)
28.5
(83.3)
28.1
(82.6)
25.7
(78.3)
22.4
(72.3)
17.9
(64.2)
23.4
(74.1)
平均低温 °C(°F) 14.6
(58.3)
15.1
(59.2)
17.7
(63.9)
20.8
(69.4)
24.3
(75.7)
26.5
(79.7)
26.8
(80.2)
26.3
(79.3)
25.9
(78.6)
23.9
(75.0)
20.8
(69.4)
15.9
(60.6)
21.6
(70.9)
历史最低温 °C(°F) 2.7
(36.9)
7.0
(44.6)
8.3
(46.9)
13.4
(56.1)
15.9
(60.6)
20.6
(69.1)
23.0
(73.4)
22.1
(71.8)
22.9
(73.2)
16.3
(61.3)
10.3
(50.5)
7.6
(45.7)
2.7
(36.9)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2][3][4][5][6][7]

景点

编辑
 
赤柱正滩

交通

编辑

主要街道

编辑
 
赤柱大街海旁的建筑物

公共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未来发展

编辑

2021年9月,规划署计划将赤柱环角道,邻近马坑邨龙德苑的一块占地约2.4公顷的绿化地带,改划为私人住宅发展,可建640个单位和一间安老院舍。有关规划遭到包括创建香港及南区区议员等人反对,担心会对交通和景观造成负面的影响。不过规划署表明不支持反对意见,认为发展可以与周边发展项目互相协调。[8]

区议会议席分布

编辑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环角道马坑邨起,赤柱峡道大潭道交界以南为范围。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赤柱峡道大潭道以南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考来源

编辑
  1. ^ Yanne, Andrew; Heller, Gillis. Signs of a Colonial Er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30. ISBN 9789622099449. 
  2. ^ 赤柱每年數據摘錄.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3. ^ 赤柱月最高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4. ^ 赤柱月平均日最高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5. ^ 赤柱月平均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6. ^ 赤柱平均月最低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7. ^ 赤柱月最低氣溫 (攝氏度). 香港天文台. [January 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8. ^ 赤柱環角道綠化地擬建逾600伙私人房屋 規劃署拒接納反對意見. 香港经济日报. 2022-07-06 [2022-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