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性

(重定向自心一趣性

一境性巴利语ekaggatā梵语एकाग्रताekāgratā),又称心一境性巴利语citta-ekaggatācittekaggatā梵语Citta-ekagratacittaikāgratā),音译为质多医迦阿羯罗多,又译心一趣性,佛教术语,是指让集中在一个地方,以进入禅定状态。是一种心所,相当于三摩地,说一切有部将它列入大地法之一,南传上座部将它列为七个遍行心所之一。

概论

编辑

一境性(ekāgratā),是由ekā(一,专一的)、agga(点、尖端、最高点)与tā(状态)这三个单字组成,是将集中在一点,以进入三摩地的状态。通常的状况下,三摩地即是指心一境性[1][2]。因为三摩地通于,在《清净道论》与梵文本《俱舍论》中,强调佛教修行的是指善心一境性[3]

在《长部》〈大典尊经〉中,提到梵天教导,以住一境性,进入二禅。这部经典在宋朝时由施护等译为《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4]

注释

编辑
  1.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2. ^ 《俱舍论颂疏》:“心一境性,名之为定。”“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
  3. ^ 清净道论》:“善心一境性(kusala-citta-eka-agrat)为定。”“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4. ^ 施护等译《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又如大梵所说,心住一境,我闻其言,亦解是义。谓有一类修定行者,内心清净,住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证二禅定,具足所行,此即名为心住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