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盛
心盛(英语:flourishing),是正向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其指一种完全、高度心理健康的表征。例如,心盛的人常充满热情活力,并且无论在个人生活及社会互动之中,均能发挥主动积极、参与的正向功能。也就是有意义和目的过活,而不是仅是存在这世界而已[1] [2][3]。在整体人口群当中,心盛的人相对是少数比例。但大部分处在中度心理健康(moderate mental health)状态的人们如果能够透过群体介入的方式,进而达到心盛的阶段[4]。如此,将成为一个较具有健康、生产性、创业的、创造力、参与度等之社会[5]。
“心盛”的意涵
编辑操作性定义
编辑核心特质(全部) | 附加特质(任三项) |
---|---|
正向情绪 | 信心 |
参与、兴趣 | 乐观 |
意义、目的 | 抗逆力(resilience) |
正向关系 | 活力/热情 |
自主性 |
高度心理健康的完全表征
编辑正向感受:情绪层面的幸福状态 | 正向功能:心理层面的幸福状态 | 正向功能:社会层面的幸福状态 |
---|---|---|
正向情绪:经常性的愉悦、精神良好、高兴、平静祥和、满足、充满活力等
|
自我接纳:以正向态度对于自己和过去生活,并承认与接受不同面向的自我 个人成长:洞悉自己的潜能及发展意识,并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新体验 生活目标:对明确的生活方向感有相关目标与信念,并感觉生活是有目的与意义的 掌控环境:有能力去管理复杂的环境,并能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周遭环境。 自主性:对自我导向感到舒坦、有其内在标准、能抗拒难以忍受的社会压力 与他人正向关系:温情、满意、信任的关系,并有同理与亲密的能力 |
社会接纳:虽然承认并接受人们的复杂性,对于他人仍抱持正向态度
|
“心盛”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光谱
编辑Huppert(2005)将心理健康发展的历程分为“心盛”(flourishing)、“心常”(moderate mental health)、“心衰”(languishing)与“心病”(mental disorder)四个切点阶段,其不同阈值范围也代表所占人口常态分配的百分比概况[5]。由下图显示,可看出大部分民众都处在中度的心理健康状态,而高度心理健康或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对是极少数。心衰者因属于低度的心理健康状态,故容易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险群[4]。
Keyes(2003)认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状态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个发展向度(光谱),如下图所示。其中,“心盛”阶段最接近高度心理健康的状态。[1][2]
“心盛”的盛行率概况
编辑Keyes(2002)以美国成年人为样本的研究结果,17.2%符合高度心理健康的“心盛”标准,有高达56.6%为中度心理健康的“心常”者,12.1%是属于高危险群的“心衰”者,而14.1%则被DSM-IIIR诊断为重郁症的“心病”者。在人口变项方面,男性、中老年人、高教育程度、已婚者等之心盛比例明显较高[2]。接续,Keyes在2005年的追踪调查显示,美国成人的心盛比例已增至21.2%[9]。
2006~2007年含盖23个国家的“欧洲社会调查”显示,丹麦的心盛比例最高(约39%),奥地利、爱尔兰与芬兰三国居次(28%左右),而斯洛伐克与俄罗斯联邦最低(7~8%)[6]。如进一步以人口变项分析,男女性别的心盛比例差异不大,但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与已婚者相对也有较高的心盛水准;年龄层方面,心盛比例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南欧与西欧地区在各年龄层的心盛比例较为一致。另以个别国家来看,爱尔兰与英国(男性)的65岁以上的老人有最高的心盛比例,而其中年人口则最低[7]。
“心盛”的全球发展目标
编辑Martin Seligman于2009年提出“世界心盛目标”,计划在2051年世界心盛水准将从目前的15.2%大幅提升至51%。[6][10]
“心盛”的群体介入范例
编辑英国“情绪素养教育”
编辑英国于2001~2005年之间有一个Antidote机构与伦敦近郊普列斯托(Plaistow)地区的一些学校共同推动“情绪素养教育”(Emotional Literacy Initiative)[5],主要目的在增进儿童及青少年对于情绪的辨识及了解,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与幸福感。Antidote机构并且接续发展出新的“PROGRESS”方案,以协助学校形成更具活力的学习环境,目前此方案正推广到英国各地的学校[11]。
英国“幸福夏日课程”
编辑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曾举办两次成功的暑期幸福课程方案,主要参与对象为16岁的青少年,使其能够明显改变对“美好生活”的看法。此类宽阔的教育方式可以让这些青少年在生活中变得较具自主性及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不是任由同侪、媒体、广告等影响。[5]
新西兰“全国心理健康周:人人心盛”
编辑由新西兰心理健康基金会所主办的2010年“全国心理健康觉知周”,该活动的主题就是《人人心盛》,期待每个人皆能时常保持正向情绪,并积极关心及参与周遭世界,以及有意义与目的的生活。另外,建立更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12]
“社区心盛”的面向与方案
编辑社区心盛(community flourishing)包括社区结构、社区凝聚、集体效能、参与、社区价值等面向。[6]
新西兰心理健康基金会网站提供各地推展社区心盛的成功范例,包括卡兰顿、利特尔顿、维多、新林恩、奥坡提基、波里鲁瓦、法纳雷等,其相关内容摘要汇整如下表:[13][14][15][16][17][18][19]
社区 | 位置 | 特性 | 目标 | 方案 |
---|---|---|---|---|
卡兰顿(Clendon) | 奥克兰市邻近的曼努考市郊区 | 失业、低教育、犯罪、贫穷 |
支持与增进家庭的尊严 发展社区自主活动 促成社区正向改变 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
组成居民团体 举办居民会议 社区更新方案 降低居民美化家园成本 经费资助志工持续运作 建置资料工具图书馆(tool library) 建置玩具图书馆(志工管理、免费借用、家长晤谈、张贴服务讯息) 举办社区同乐日(Fun Day)(孩童绘画比赛) 提供社区咨询 凝聚社群意识 利用社会行销(电台或其他媒体) |
利特尔顿(Lyttelton) | 南岛东岸基督城附近的港口小镇 |
发展民众的归属与联系感 成为永续及自给自足的社区 |
时间银行 | |
维多 (Victory) | 南岛北端的尼尔逊市 | 属于高级社区,但有药物滥用、帮派、犯罪等问题 |
增进个人自尊与赋权 扩展社区参与、健康生活型态 创造在地幸福感 |
成立社区中心(由政府或民间经费资助) 提供免费咨商服务 办理社会活动(从羽球到舞蹈班、老人健走团体、园艺团体等) 推展社区志工服务 定期举办资源联系会议(警局、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等) 社区机构与家庭的协同合作 组织父母的游戏团体(Play Group)(增加社交互动、资源转介等机会) |
新林恩(New Lynn) | 大奥克兰地区的怀塔克雷市 |
推展免费健身运动 增加结交友谊机会与社会支持功能 |
购物商场竞走团体(mall walking)(夏季:室外,冬季:室内)(对象:退休老人、年轻妈妈推婴儿车等) | |
奥坡提基(Opotiki) | 北岛丰盛湾的一个小镇 | 有不少毛利人人口,青壮人口外移严重 |
协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 启发青少年的创作才能 呈现文化象征与历史记忆 提升居民的荣耀感 |
社区青少年方案─街头壁画活动(mural project):11~17岁年龄层,为期10周,经费来自社会发展部 |
波里鲁瓦(Porirua) | 北岛南端威灵顿地区的一个城市 |
透过社区巡逻及服务,促进社区舒适感与友善的居住环境 协助警察维持治安或紧急救援工作 在大型公众活动中,协助人群及交通的疏导 |
社区守护者计划─浅绿色城市大使(lime green city ambassadors):成员背景包含不同族裔及年龄层,接受来自警方与其他不同单位/机构的相关培训,经费由市议会及民间厂商支持 | |
法纳雷(Whangarei) | 新西兰最北城市,北地大区的首府 |
经由固定的园艺工作,提升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提供当地居民与游客一个散步、放松或举办婚礼等良好空间 透过草根性与组织化的行动来改善社区环境 |
社区草根行动─园艺计划(horticultural project):将废弃采石场现改造成亚热带公共花园。每月或每周一次的园艺劳务工作(working bee)。此亚热带花园内有瀑布、湖泊、步道小径、野餐区、原生植物与树木等。计划经费来自于市议会与访客捐款,未来将兴建游客中心 |
相关条目
编辑- 群体介入 (population intervention)
-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 社区心理学 (community psychology)
- 初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 预防心理学 (preventive psychology)
- 心理卫生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 心理健康促进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心理健康政策 (mental health policy)
- 幸福政策 (well-being policy)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Keyes, Corey L. M.; Jonathan Haidt.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ISBN 1-55798-930-3.
- ^ 2.0 2.1 2.2 Keyes, Corey L. M.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02, 43: 207–222.
- ^ 3.0 3.1 Fredrickson, Barbara L.; Marcial F. Losada.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 678–686.
- ^ 4.0 4.1 Huppert, Felicia A. A new approach to reducing disorder and improving well-being.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4: 108–111.
- ^ 5.0 5.1 5.2 5.3 Huppert, Felicia A.; Nick Baylis & Barry Keverne.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856-752-9.
- ^ 6.0 6.1 6.2 6.3 Felicia A. Huppert. Defining, measuring and promoting flourishing in the population (PDF). 2nd Australia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Well-being Conference.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0-11).
- ^ 7.0 7.1 Felicia A. Huppert & Timothy T. C. So. What percentage of people in Europe are flourishing and what characterises them? (PDF). 2009 OECD/ISQOLS meeting.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30).
- ^ Keyes, Corey L. M.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 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 62(2): 95–108.
- ^ Corey L. M. Keyes. Because (Mental) Health Matters (PDF). Mental Health America of Montana.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1-07).
- ^ Elaine O'Brien. Spotlight on Two Dynamos of 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News Daily. 2010-10-31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 ^ Antidote. About us: Our history. Antidote Website.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 ^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10 Flourishing for everyBODY.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Week.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6).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Changing Clendon for the better.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Martin Street. Lyttelton has big ideas.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7).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Victory and beyond.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The mall walk workout.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Transforming a town.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The lime green city ambassadors.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Carrie Briffett. Flourishing communities: A true grassroots project.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 [2025-01-0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