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之常道
宪政之常道(憲政の常道/けんせいのじょうどう Kensei no jōdō)是指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下,日本曾一度运用的政党政治中政界的惯例。
“天皇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各国务大臣(大命降下)时,应该把在众议院成为第一大党的政党领袖作为内阁总理大臣进行内阁改组。另外,如果该内阁因失政而倒台,则组阁命令应下达给第一在野党党首,而且在政权交替之前或之后,将举行众议院议员议会选举,国民将有机会做出选择。”
有一种理论认为它是一种公约,没有法律约束力,据说它是一种被承认为公约的“宪政惯例”。
背景
编辑“宪政的常道”原本是第一次护宪运动时使用的口号,当时主要指英国式内阁制。[1]另据悉,原敬在任总理时期曾表示:“众议院多数派和贵族院多数派相互合作轮流执政是宪政的常道。”[2]
但是,一般来说,“宪政的常道”是指从加藤高明内阁成立到犬养毅内阁崩溃之间确立的政党政治惯例。针对1924年(大正13年)成为内阁总理大臣的清浦奎吾组阁除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外务大臣外,其他内阁成员均由贵族院议员组成的特权内阁,宪政会、政友会、革新俱乐部三党组成护宪三派,展开了第二次护宪运动。解散后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3]元老西园寺公望看到此次选举结果后,决定推荐此前一直回避的宪政会总裁加藤高明为总理大臣。因为他们认为,为了政局的稳定,推举加藤比较稳妥。加藤根据陆奥宗光的影响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英国和美国两大政党制作为理想,[4]并在议会选举后由在野党领袖组阁,在日本首次举出了这样的例子。[5]作为宪政常道确立的理由,西园寺的权威是绝对的。政治家们揣测了西园寺的意图而行动,抑制了自己的野心和沮丧,能够忍耐。更何况,西园寺的选择即使与他们的野心不一致,也具有自己的说服力。[6]
加藤内阁于1925年(大正14年)通过承诺的男子普通选举,着手贵族院改革,但只进行了稍微裁员伯爵、子爵、男爵的贵族院互选议员、新设帝国学士院会员、增加高额纳税议员的改革,并没有成为舆论要求的根本性改革。[7]
但是,该内阁的成立成为契机后[8],他表示:民意将通过众议院议员议会选举反映出来,因此,众议院第一大党应成为执政党,组成内阁。另外,如果因内阁失败而集体辞职,那么如果执政党内出现代替内阁,那将不是接受民意的内阁。[9]既然如此,元老们根据最近选举时应该由次席执政党第一在野党执政的原理,推荐内阁首脑。这就是宪政的常道。因内阁失政导致内阁集体辞职是条件,因此,如果总理身体不适或死亡导致集体辞职,执政党接班人将被任命为接班人。[10]
随着这种普遍的宪政实践的确立,政友会和民政两党制也应运而生[11] 。
但是随着普通选举的进行,政党需要大量的选举资金,结果政党与企业界加强联系,引发了各种腐败事件。随着对“政党政治腐败”的批评声日益高涨,军队青年军官和国家主义团体之间打倒政党政治的动向日益活跃。[12]
1932年(昭和7年)以激进的海军青年军官为中心,引发了5·15事件。该事件导致首相犬养毅被暗杀,政党内阁犬养内阁垮台,考虑到军部的意向和对犯下罪行军人的同情舆论,成为政友会接班总裁的铃木喜三郎没有收到天皇的首相委任,退役海军大将斋藤实成为首相,政友会和民政党聘请内阁成员组成举国一致内阁。随着以退役海军军人为首的内阁的出台,政党内阁崩溃,宪政的常道也结束了。[13]以此为契机,军部的发言权增加,社会右翼团体层出不穷,出版界也右倾化,国民对激进的国家改造运动的共识也随之增加。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的政党内阁政党轮替
编辑成立日期 | 内阁 | 执政党 | 辞职原因 |
---|---|---|---|
1924年6月11日(大正13年) | 加藤高明内阁 | 宪政会 | 首相去世 |
1926年1月30日(大正15年) | 第1次若槻内阁 | 剑圣会 | 应对昭和金融危机 |
1927年4月20日 | 田中义一内阁 | 立宪政友会 | 张作霖爆炸案处理问题 |
1929年7月2日(昭和4年) | 浜口内阁 | 立宪民政党 | 首相身体状况因恐怖袭击受伤而恶化(实际上是首相遇刺) |
1931 年 4 月 14 日 | 第2次若槻内阁 | 立宪民政党 | 满洲事件处理问题 |
1931年12月13日 | 犬养内阁 | 立宪政友会 | 刺杀首相 |
没有政党轮替 | |||
1945年10月9日(昭和20年) | 币原内阁 | 日本进歩党・日本自由党 | 大选后,反对党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 |
1946年5月22日 | 第1次吉田内阁 | 日本自由党・日本进歩党 | 大选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一跃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 |
日本宪法下的共同宪政方式
编辑根据日本宪法,总理是通过国会议员的投票(因为众议院的优越性,实际上是众议院议员的投票)机械性地决定,因此几乎可以确保从比较第一大党中选出总理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总理被第一在野党夺走的事情根本不是事实。
但是,在实行该制度前后的一段时期,曾有过遵守明治宪法下的惯例的事例。在1947年(昭和22年)众议院选举后的内阁总理大臣指名选举中,以几乎全票一致的方式选举了众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社会党委员长片山哲。片山内阁集体辞职后,民主党芦田均被提名时,参议院绿风会根据“宪政常道”的理论,投了第一在野党日本自由党的票。芦田内阁垮台后,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向国民协同党(执政党第三党)三木武夫提议就任总理,但三木提出宪政的常道后辞职。
1954年(昭和29年)12月,自由党总理大臣吉田茂辞职,根据“宪政的常道”,在野党第一大党民主党鸠山一郎就任总理大臣,宣布提前解散,并于成立1个多月后的1955年1月解散。[14]
1955年体制成立后,自由民主党的优势被确立,第一在野党日本社会党也逐渐失去了执政欲望,内阁集体辞职后,下任自由民主党总裁不会辞去总理职务。而且投票时全票一致的惯例早已被废除。
1993年(平成5年),随着反自民党联合超过比较第一大党自民党的议席数,日本新党细川护熙当选为首相。细川护熙内阁倒台后,其框架仍然维持不变,将新生党(比较第三党、执政党第二党)羽田孜选为继任者,进而无党派人士海部俊树(脱离自民党)和第二在野党村山富市争夺继任者(村山当选)。1955年以后,除第一党以外,从其他政党中选出总理的只有这3例。
“宪政的常道”有时被用作在野党批评执政党在政党内进行总理职务的措辞。例如,2008年9月福田康夫内阁集体辞职时,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表示:要了解宪政的常理,主张把政权让给在野党。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下一届内阁就是选举管理内阁,希望尽快解散并举行议会选举,向国民询问信任。另外,在之后的民主党政权中,鸠山由纪夫内阁下台后,菅直人继续被民主党提名为首脑,菅直人下台后野田佳彦被提名为首脑。
脚注
编辑- ^ 精選版 日本国語大辞典 「憲政の常道」.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北冈伸一“政党政治确立过程における立宪同志会・宪政会(上)”1983年1月教法学21’)
- ^ 世界大百科事典「帝国議会」.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奈良冈(2006: 127)
- ^ 奈良冈(2006: 411)
- ^ 升味(1979: 13)
- ^ 世界大百科事典「帝国議会」.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世界大百科事典「帝国議会」.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升味(1979: 10-11)
- ^ 升味(1979: 11)
- ^ 世界大百科事典「帝国議会」.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世界の歴史まっぷ 「政党政治の展開」.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近现代史研究室 ‘学び直す日本史〈近代编) PHP研究所 2011年3月16日、181页
- ^ 朝日新聞掲載「キーワード」「憲政の常道」.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参考
编辑- Junnosuke Masumi ,日本政治史(3)政党的没落,全面战争系统,东京大学出版社,1988
- 升味准之辅、1979、‘日本政党史论’初版、第5巻、,东京大学出版社。
- 奈良冈聪智,2006,“加藤高明与政党政治:两党制之路”,第一版,山川出版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