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场作

(重定向自拼對場

对场作,又称对场营造,指的是中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不同部分(多为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合力完成。其特色是建筑不同部分相对应之元件,尺寸相似,形状、样式、手法却各异。

两位师傅的建筑风格常有差异,于是增加了传统建筑的可看性。特别是竞争性的对场作建筑,左右两边的对立呈现,更是精彩,例如台湾新北市三重区二重埔先啬宫

地域和时间分布

编辑

对场营造的建造方法不见于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中,属于民间的自发创造。对场营造特别流行于清代,而现存最早的实例则可以追溯到北宋宁波保国寺)。

从地域分布上看,对场营造在中国北方很罕见,主要盛行于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闽南文化(闽南潮汕台湾等地)称之为对场作拼场作;浙江一带则称之为劈作做。而随着清末大批闽粤人民下南洋,对场营造也被带到了东南亚地区。[1]

对场作的可能原因

编辑

形成对场作的原因,一种情形是筑建团队人力或时间不足,单一团队无法独力完成工程,只好由两组不同的筑建团队共同建造。有时为了赶工,一位老匠师可能率领两位徒弟同时施工,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的成分多于竞技的成分。另一种情况是两位师傅欲竞争该建筑之建造主导权,在两派团队不相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由双方分别建造左右两边,很容易就形成对场竞争。还有一种情况是建筑主人希望借由相互竞争来激发出更好的成果,就由主事者聘请两组不同派别的匠师团队共同建造,这也是会产生对场竞争。有时,主人会为获胜方准备一笔奖金,这样的激励亦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偷工减料。[1]

对场作的形式

编辑

对场作分法有两种,其一,为前后分法的前后对场,分为前殿组与后殿组同时进行;其二,为以中轴线将建筑分成左右两边的左右对场,一组一边同时进行,比赛技术也比赛巧思。

对场建造的最初原因,不一定是要两组工匠相互竞赛,但在左右对场的情况下,左右双方的设计美感施工技巧用料水准,相形明显,使得两组工匠有不能输给对方的心态,更加认真制作。这样的结果,造成左右两边不相对称的有趣现象。所以竞争性的对场作做法,常是左右对场的形式。

在竞争性对场作的情况下,两组团队的建造成果可轻易左右目视比较差异,匠师之功力好坏明显立判高下,两派人马必定倾全力以赴,做出最完美的作品。在这种情形下,有时双方会因为竞争太过激烈,亏本贴钱做竞赛性地投入,以求胜过对方。往往因为竞争过于激烈,就可能会出现左右设计组件不协调的相互较劲之味,例如二重先啬宫在前殿就出现求个别手艺美感表现,高过于整体视觉平衡的外形不协调冲突,庙方为取得视觉平衡,还特意拿木匾填补失衡缺口。因竞争性竞赛,除了造成视觉冲突外,有时会出现言辞讽刺[2][3],甚至亦曾有施法术诅咒对方之例,该诅咒对方不利之物,在多年后建筑重修时被发现,竞争火爆,可见一斑。

对场作之可贵性

编辑

能建造出对场作建筑,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经济状况许可,拥有足够的财力去聘请两位顶尖师傅;二是要有足够的优秀匠师及其建造团队。

以台湾建筑来看,台湾的对场作建筑多是在清代中晚期之后,特别是清光绪及日治时期较多。会有这种现象,分别分析如下:

  1. 经济面:台湾人口随着移民不断增加,都会群聚愈来愈明显,因生产力随着人口增加而提升,造成单一区域内之财力物力不断扩大,因而持续增进建造更精美建筑之能力。
  2. 工艺面:在早期,台湾本土匠师较少,传统建筑之建造匠师,多从福建泉州府漳州府跨海而来,工资相对较高,且人数亦可能受限。台湾本土匠师在一代代培养茁壮后,到清末日治时期,功力已足以和泉漳大师相抗衡,例如陈应彬吴海桐。在匠师人力充沛的情况下,便较常出现对场作建筑之情形。

近来,台湾的传统建筑人力凋零,尽管台湾现在的经济能力远优于百年前,但已无法再建造出精美之对场作建筑,目前仅能进行古迹维修工作而已。对场作,在清末日治时期,达到空前绝后的顶峰盛况,时至今日,保护对场作古迹,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一旦遭到破坏损毁,可能就会永久性地消失,例如台湾新庄地藏庵

台湾的对场作建筑

编辑

现存对场作建筑

编辑
  • 大龙峒保安宫:重建于大正6年(1917年),国定古迹(旧制为二级古迹),有对场作的部分为:屋脊、前殿木结构及正殿重檐间木结构。这其中以正殿重檐间木结构的对场作最为精彩,是台北市最精美之对场作作品,在北台湾仅次于二重先啬宫。
  • 台北晋德宫:市定古迹,位于西门町。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为台北市仅次于大龙峒保安宫的精美对场作建筑。
  • 慈𫍯宫[4]:重建于昭和2年(1927年)至昭和12年(1937年)间,三级古迹,位于士林夜市。前殿、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正殿弯光门上方之交趾陶亦是对场作。
  • 先啬宫:重建于大正14年(1925年),市定古迹,位于三重区新庄区交界的二重埔。前殿、过水廊、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为北台湾保存良好,最精美之对场作建筑,也是全台湾现存对场对比最明显的建筑。
  • 芦洲保和宫[5]:建于明治43年(1910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芦洲区,前殿石雕有对场作,木结构亦有不明显的对场作。芦洲保和宫是台湾现存少数同时具有石雕对场作及木结构场作之建筑。
  • 新庄武圣庙:重建于同治3年(1864年)至同治7年(1868年)间,三级古迹,位于新庄区。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此对场作是在同治7年重建时所建,为台湾现存之较早期对场作建筑。
  • 枋寮广济宫:重建于光绪6年(1880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中和区枋寮,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
  • 枋寮福和宫:重建于大正14年(1925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中和区枋寮,前殿石雕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
  • 林本源园邸来青阁:建于光绪年间,二级古迹,位于板桥区,一楼及二楼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非常不明显,极难比对出差异。
  • 下泰山岩:重建于大正10年(1921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泰山区沟仔墘街,前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可看出明显差异,是新庄泰山地区现存最佳对场作作品。惟正殿已改建为水泥建筑,是否曾有对场作已不可考。
  • 顶泰山岩:重建于昭和7年(1932年),市定古迹,位于泰山区临近明志科技大学,前殿石雕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该石雕窗在殿内面则有明显差异;正殿之木结构疑有对场作,非常不明显,极难比对出差异。
  • 八里天后宫:建于大正16年(1926年),位于八里区,石雕由张火广辛阿救拼对场[6]
  • 金瓜石劝济堂:重建于昭和6年(1931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瑞芳金瓜石。前殿石雕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7]。正殿花鸟柱为对场作,左柱为蒋万益所作,右柱为张华水所作[8]
  • 新埔广和宫:建于咸丰十年(1860年),主祀三山国王,因客家人称三山国王为王爷,当地人称王爷宫。庙方建筑最大的特色是装饰采取对场作,自大门上方的吊筒、凤凰雀替,到通梁下的狮座,及正殿吊筒垂花,都各自展现出雕刻师当年竞技的情况。交趾烧为泉州陶艺师苏阳水在1928年的作品。
  • 新竹长和宫:重建于嘉庆24年(1819年),三级古迹,位于新竹市北门街。前殿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前殿石雕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是台湾现存少数同时具有石雕对场作及木结构场作之建筑。可能是台湾现存最早之对场作建筑。
  • 新竹水仙宫:建于同治2年(1863年),市定古迹,位于新竹市北门街。前殿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为台湾现存之较早期对场作建筑。
  • 新竹法莲寺:重建于大正13年(1924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新竹都城隍庙旁。前殿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不过不明显。
  • 万丹万惠宫[12]:重建于昭和2年(1927年)至昭和5年(1930年)间[13],尚未列为古迹,位于万丹乡,木结构对场。近年虽经重修已失古味,但庙方刻意保留木结构,使得对场作得以留存,为南台湾保存良好,最精美之对场作建筑。也是南台湾现存对场对比最明显的建筑。
  • 台东天后宫:重建于昭和8年(1933年),尚未列为古迹,位于台东市,木结构对场。近年整修,将架檩之上部分,全面更新为水泥结构,但叠斗式木架构仍刻意保留,使得对场结构得以幸存。前殿、过水廊、正殿之木结构有对场作。

遭破坏之对场作建筑

编辑

潮汕的对场作建筑

编辑

浙江的劈作做建筑

编辑

新加坡的对场作建筑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李乾朗. 对场营造. 中华手工. 2005, (1): 68–73. 
  2. ^ 塔司的憂鬱,2009年. [201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3. ^ 神话故事保安宫八仙大闹东海对场巨作初探,2009年[永久失效链接]
  4. ^ 国家文化数据库-士林慈诚宫,2003年[永久失效链接]
  5. ^ 蘆洲保和宮戲文出相,2008年. [201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6. ^ 懷念 祖父邱進福(辛姜錦塐)公~日本崇正會創始人之一.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7. ^ 九份金瓜石勸濟堂說的故事,2008年. [201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8. ^ 勸濟堂鎮廟之寶,2011年. [201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9. ^ 中港慈裕宫“对场造”? 论战因“窗”起,2010年[永久失效链接]
  10.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朴子配天宫[永久失效链接]
  11. ^ 對場作-朴子配天宮,2009年. [201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12. ^ 对场造 屏东县万丹乡万惠宫,2010年[永久失效链接]
  13. ^ 萬惠宮重修紀念碑. [201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14. ^ 14.0 14.1 澎湖采风文化学会(编撰). 《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澎湖县: 开台澎湖天后宫管理委员会. 2006. ISBN 9789868272309. 
  15. ^ 卢继定. 潮汕嵌瓷:永不褪色的风采. 古建园林技术. 2011, (3): 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