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峒保安宫

臺灣臺北保生大帝廟

坐标25°04′25″N 121°30′56″E / 25.073626°N 121.515517°E / 25.073626; 121.515517

大龙峒保安宫,又称大浪泵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邻近台北孔子庙的大道公庙,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庙宇,建筑曾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2018年则被指定为国定古迹

大龙峒保安宫
大龙峒保安宫三川殿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保安里哈密街61号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农历三月十五
庙格境主庙
状态良好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重檐歇山式
建立时间原始建筑:1742年(乾隆七年)
现存建筑:1917年(大正六年)
地图
地图
大龙峒保安宫
大龙峒保安宫三川殿
位置 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保安里哈密街61号
网站www.baoan.org.tw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评定时间2018年11月12日
详细登录资料

沿革 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奖牌

清治时期 编辑

1742年(乾隆七年)于大浪泵草创,香火由泉州同安人从家乡白礁慈济宫迎请保生大帝分灵来台[1]乾隆年间,新庄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挤,开始往北迁移到此地[2]。1802年(嘉庆七年),富商王智记及郑、高、陈等廿一户,合伙投资兴建一条商业街,街两边各有廿二间店铺,遂称为“四十四坎”,至1805年(嘉庆十年)四十四坎商民发动募款,在街市东端隘门外建庙[3]。当时选用石造、工程浩大,让庙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规模[4]

1830年(道光十年)落成[3][5],庙名大龙峒保安宫取自“保佑同安人”之意[3][4][6],俗称“大道公庙”或“大浪泵宫”[7]

咸丰年间陈维英在此庙筹建树人书院[8],后因乡人以书院不宜附设于庙宇遂迁移[9]。咸丰元年(1851年),住持观通法师别世。[10]咸丰十一年(1861年)与同治三年(1864年)住持意吾法师、宿修法师相继圆寂。[10]

顶下郊拼时,顶郊人以艋舺龙山寺为据点,对抗以大龙峒保安宫为据点的下郊人,中界点是今日的康定路、内江街一带,双方出阵前必至庙内誓师[11]。在历经一连串的械斗后,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宫有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12],由住持智清法师主导,仕绅陈维菁、蔡丕基、陈溯河、张梦星、陈树蓝等人出资修葺。[10]

光绪八年(1882年)住持智清法师别世。光绪十四年(1888年),仕绅张国瑜捐款六千圆,另募九千四百圆修缮庙体建筑至次年二月十六日完工。[10]

乙未战争唐景崧逃离台湾,驻扎在大龙峒的清军因欠饷而暴乱,造成位于旧圆山车站前的火药库爆炸,使邻近的保安宫受到破坏[3][5]

日治时期 编辑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大龙峒保安宫等十四家寺庙申请加入日本曹洞宗,由住持王李永贤法师代表签署。保安宫加入日本曹洞宗后改隶于临济宗妙心寺派下院,也曾一度更名为“保安禅寺”,僧侣细野南岳卓锡于保安宫至少一个月。[10]同年8月29日,台湾总督府在保安宫后殿、东、西两廊成立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直到1904年大龙峒望族陈悦记陈家捐地作为校地,才迁出[13]。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住持永贤法师别世。[10]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继任住持德门法师复因染黑疫而亡故,各地僧人有自荐或请托竞争者欲补其缺,后由清修法师继之,然亦于两年后亡故。[10]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保安宫管理人王庆忠捐地建大龙峒派出所。[10]大正二年(1913年),管理人王庆忠在全无通知三堡派下的情况下擅自将庙地分割162番地赠与屡犯窃罪入狱达十余次的李清心为业。后庙内为暴风雨所损,庙方未做修缮且将所有庙园私与友人耕作,许免小作料且令庙祝代他完纳。[10]旧时圣公妈庙,嫌其不吉,亦移至保安宫庭,以公代私。[10]大正三年(1914年),新举管理人六名为一堡陈培根、沈猪,二堡林启辉、林明德,三堡黄玉阶、郑万镒确定。[10]大正四年(1915年)后殿由台北制莚会社借用多年,以培训妇女制莚(草席)之技能。同年大稻埕仕绅郑万镒、沈猪与三重埔仕绅林启辉等为原告,发起对管理人王庆忠解除管理之诉讼,隔年因管理人王庆忠管理不善,三堡仕绅于大稻埕慈圣宫开会重新改选管理人。[10]

1917年,乡民沈猪、郑万镒等募款重修,耗去日币三万两千元[3][5]。庙方请郭塔与陈应彬两位名匠,以中轴线为界,自前殿、钟鼓楼到正殿,一左一右交叉施作对场作[14]。庙方同时举办征联比赛,广邀全岛文人参与,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评选出九名入选作品,均雕刻于前殿、中殿廊柱[4]。1919年农历10月,保安宫第二次重修竣工落成。[10]

1921年,保安宫与福建鼓山系统的观音山凌云禅寺住持沈本圆协议派任六名门徒前来管理庙务,分由三人为知客、另三名任杂役,以蔡志净担任住持。东西厢增建之钟、鼓楼于该年落成。昭和十三年(1938年)时逢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保安宫被纳为战死日本军的超荐道场。昭和十五年(1940年)住持志净禅师圆寂,接任僧人到职后被逐去。[10]

战后至今 编辑

 
三川殿与正殿

战后,保安宫被两百多户来台湾的军眷占住十八年[15]。1951年,黄赞钧主持成立临时重整委员会,会商自正殿至后殿逐步整修,但他1957年就去世,临时重整委员会改组为管理委员会,由林拱辰担任主委[5]。1961年,林拱辰独捐新台币十五万元倡导在宫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设立公园,由台北市政府补助十四万元[16]。同年,时任林拱辰主委等人开始整顿宫务,再加上台北市政府补助的五十万元,终于1966年将占住户全体迁走、拆除全部违建[15]

之后,学建筑的吕学辉规划整修事宜,许多材料和工人都是他出钱出力整修,整修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5]。1981年完成凌霄宝殿[17],同年被政府列定为二级古迹[18]。1991完成大雄宝殿[17]。1992年冬,图书馆启用[19]。庙方设有民俗信仰、历史文化及传统建筑三组读书会,每月定期在此图书馆举行聚会交流[20]

 
夜景
 
正殿保生大帝宝像

1995年,吕学辉召开董监事会议,决定全面整建保安宫[15]。1月19日,民政局长陈哲男向吕学辉、黄庆堂、林万、蔡两传及廖武治允诺补助维修经费[18]。同年5月25日,举行修护工程动土典礼,包括内政部长黄昆辉、文建会主委郑淑敏、台北市长陈水扁与民政局长陈哲男等共同主持,由华梵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徐裕健负责设计,夏铸九、薛琴、王镇华、辛晚教、徐明福、洪文雄等学者专家所组成咨询委员会[21]

工程第一期修临哈密街的三川殿及东西护龙,第二期修正殿及内埕,第三期修后殿,第四期修周边环境及相关设施[5]。1996年修护时,发现大门三川殿有半数左右的脊梁已遭白蚁蛀蚀,三川殿屋顶恐有塌陷之虞,遂找来日本业者负,进行台湾首见的防蚁盾除虫工程[22]。七年修建过程中,整修有各式问题,如木料以人工林木冒充自然林木、付石材订金却不给货、现场无人监管、设计师部分没设计,由于问题一一浮现,廖武治遂自发主导整个修建工程[23]。因台湾的现代化,部分建材难觅,于是派员赴福建考察,购买福州杉、泉州石雕、石板及晋江红砖[5]。曾在古迹界流传的故事是,保安宫过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实测尺寸去定料,导致整批料报废的荒唐事出现,才让廖武治决心自行介入修复[24]。 他以几位匠师接触的经验感慨说,台湾民间各角落散布有不少手艺一流的古迹修复匠师,但未必名列在内政部提供的名单上,使得部分师傅平时只好当大楼管理员、摆地摊,修复古迹反而成兼差[25]。廖武治引台大城乡所过往的资料指出,古迹修复体制最严重乃在学者身兼建筑师,互相包庇放水[24]

2002年初,三川殿、东护室、西护室、后殿、正殿工程已完工,原先拜埕上方雨棚拆除,使得正殿屋宇剪黏翘脊重现于苍穹之下,焕然一新[26]。耗费两亿六千万元以在“整旧如旧”原则下重建工程完工后,于2003年6月30日举行安龙谢土仪式[27]新加坡天福宫在2002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后,认为保安宫水准不亚于天福宫,就建议保安宫报名2003年的文化资产保存奖,得奖时联合国不仅未通知台湾参加颁奖典礼,到2004年2月才送奖牌到保安宫[28]

11月12日,文化部公告大龙峒保安宫为国定古迹[29]

建筑设计 编辑

大龙峒保安宫位在台北孔子庙西侧[30]、保安里[31]。庙前原为一排的木造瓦顶的四十四坎店铺,每一间正好有一进,宽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庆北路三段扩建多数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宽保安宫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余店铺[3]。庙前的小公园设有卍字桥,水池置有金龙一条盘蟠其间[16]

保安宫建筑包括前殿、正殿、后殿所构成,占地面积三千多坪[18]。建筑风格偏向漳州风格,是因1917年由漳派名匠掌舵重修时所奠定的格局,无论顶饰上的剪黏、水车堵上的交趾陶、重檐间的吊简与垂花,皆为厦门匠师作品[5]。剪黏修复时是以传统糯米制成糯米灰,加入乌糖汁做接着及泥塑材料,舍弃玻璃或亚克力等现代材料,以作到“整旧如旧”效果[25]。乾隆年代之前兴建的台湾寺庙,石材多用中国大陆所产白色花岗石,此庙却使用同安所产青石与北台湾开采的观音山石,因此整体建物呈现深沉稳重而古朴的色调,为起用台湾石材的最早寺庙之一,象征庙宇建筑的本土化[32]。由于资金无法一次备足,即使寺庙的重要门面,窗子、门与梁柱可能都分属不同时期建造,例如大门的窗户与梁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4]。对场时,匠师在梁柱上留下“好工手不补接”、“假狮破真狮”,意思是老师傅的工艺不见得比年轻师傅的工艺优秀[33]。宫中的古联古匾保存犹多,如陈维英所写的楹联[3]。庙内也保有不少清代将军馈赠的匾额,因过去军官若被派驻来台,渡海多灾、又需适应岛国气候,离开时感念神恩庇佑,常馈赠匾额致意[4]

不少台湾庙宇都加装铁窗,廖武治则认为铁窗与传统建物扞格,各重要地点因此改设全天候廿四小时运作的闭录监视系统。不同于一般古迹寺庙对水电设备不重视,管线杂乱,庙方将水电及消防工程纳入古迹整建工程,供电、供水、中央空调、消防、监控等管线全面地下化。[20]

第一进为五开间的三川殿、左右各三开间的龙虎门,共宽达十一开间[6]。大门入口的二石狮之所以雌雄均开口,据说是工匠把不小心都雕成开口,因深知理亏,工钱也不敢收[3]。殿前有上往下缠绕的八角蟠龙柱,为嘉庆年间作,是此庙现存的最早石雕[6]。三川殿的东山门气窗处曾藏有十余本账册,到1990年整修时才发现,为1914年开始登录,记载庙里采买每一项物品的数量、单价,由于当时的主事者都以闽南语纪录,可看到“豆油”(酱油)、“番仔火”(火柴)等文字[33]

 
天上圣母殿
注生娘娘殿
太岁殿和武英殿

东边钟楼柱子与西边鼓楼柱子,因为对场作,呈现不对称[32]。西庑鼓楼祭祀注生娘娘,其下配祀池头夫人、两傍配祀十二婆姐[34]。东庑钟楼祭祀天上圣母,配祀福德正神、其下配祀虎爷。另有太岁厅供奉值年太岁、和华乐社社馆“武英殿”祭祀西秦王爷田都元帅,配祀黄元帅李将军神将

正殿外墙回廊壁画为潘丽水所作,题材包括木兰代父从军锺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闹东海三英战吕布[32]。屋檐间,原本设计在八仙浮雕刻写“八仙大闹东海”,对场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闹东海”,后完工的陈应彬却认为人物雕刻已经传达故事情节,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闹东海”三字[6]。殿内墙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龙虎垛保存极为完整且有落款[32]。殿内的保生大帝开基神像为乾隆时从淡水河口运来[35]。镇殿神像因排行第三,俗称“三帝”、亦曰“三祖”,为软身神像[34]。两侧配祀之三十六尊官将是道光九年(1829年)保安宫重建时,请泉州派师傅许严雕刻,呈现漆线木雕的风格[35]。神像左侧神龛从祀殷元帅岳元帅,右侧从祀康元帅赵元帅

 
三十六官将

药签计有内科药方一百廿首、小儿科药方廿六首、外科药方卅六首,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济生方》、《小儿药证直生方》,庙方1995、1996年间将药签处方给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兆麟主持编注,仔细查明每一支药签处方的出处、功效及主治病症,分门别类。为配合国际保育,庙方也将古签中的保育类动物药材去除,改以其他中药材代之。[36]

 
后殿神农大帝宝像

后殿前摆放两座习字炉,为清治时期习字炉的复原品,见证当年树人书院历史[4]。殿内供奉的神农大帝为半裸、著草裙的原始人造型,据说日军进入时还吓得以为是《桃太郎》中的“[37]。后殿曾奉祀妈祖,后迁祀于大稻埕慈圣宫[34]。保恩堂内有一牌位专为分类械斗牺牲者而设[37]。其余尚有供奉孔圣夫子玄天上帝关圣夫子以及供奉历代祖师与先贤牌位的保恩堂。

图书馆大楼3楼的大雄宝殿内奉祀释迦牟尼佛三宝佛以及文殊普贤二菩萨,4楼的凌霄宝殿内奉祀玉皇上帝,配祀三官大帝三恩主东华帝君斗姥元君五斗星君及瑶池金母雷声普化天尊等神祇

庙后面原有乞丐寮,系清官府为让乞丐们过自治生活而设,据说这群乞丐曾集众之智挽救大龙峒免受械斗中敌对群众突袭[37]

平日活动 编辑

过去永和的泉州人常渡河至保安宫祭拜,因长途跋涉十分辛苦,地方仕绅遂商议迎香火,建立分香庙永和保福宫[38]社子岛坤天亭建立前,宗教活动也依附保安宫等大庙[39]

消灾法事 编辑

参加的民众在服务台写好包括生辰的基本资料后,就可以领到庙方备妥的供品,叫做“关限”。供品包括“代身受过”的猪肉,象征“压恶”的鸭蛋,以及犒赏四方神灵鬼众的水酒和豆干。庙方会依照参加者生辰和性别准备其他配备,在一个由厚纸板围成的小屋子前,一捆纸钱夹着印有男孩或女孩的纸片,象征参加者性别;放在纸钱上的是张贴有流年相克物的厚纸板,印有老虎或印着黑狗,代表法师向神明请求的消去的灾星:白虎或天狗。此小纸盒子还分为两种,有束发小男童的代表太岁,有白绿黄蓝红五个獠牙小鬼的则是五鬼[40]

领到一整套祭品后,便可以到后殿的解祭厅,请宫内的道士逐一为念疏文病符。前往参加的民众多半也会家人的随身衣物来,让家人也能解厄补运,这时,殿旁的义工便会将刻有“保生大帝”印鉴盖在那些衣服,连同祭品一同放在殿外桌上。[40]

岁时祭仪 编辑

保生大帝诞辰 编辑

过去大同区以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为统一祭典之日[41],当天的大道公出巡是台北三大庙会之一[42]。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办全国文艺季活动,保安宫开始第一步的庙会文化转型,恢复庙会传统习俗[43]

农历三月初五到三月廿八间,同安裔的张、陈、黄、蔡、杜家族大姓,以及众庄中的连、郑、王、周、林、李、杨、叶、许、吴,每天轮一姓氏,请戏班演字姓戏。因张姓是地区第一大家族,所以每演必以张姓为首,而吴姓和保安大帝同姓,以吴殿后,亦有尊崇之意。[44]

农历三月十三,举行宴王祭,叩谢神明护佑[43]。三月十四,在诞辰的前一天,会有称为“力士会”的十余个阵头游街,最早相传是“老祖力士会”和“二祖力士会”,后来香火日盛,也有更多的力士会产生,是昔日大龙峒名闻全台的游艺节目[44]

诞辰之夜,会以竹为胎、纸糊为头、扎上各色蜂炮作成的火狮子,在庙庭燃放,为庆典的压轴节目[45]。现代在施放前,因庙地位在航道下,都要与松山机场协调,请塔台知会班机避开火狮施放的半小时[46]。举行此活动历史已不可考,廖武治表示该活动和驱逐邪魔、瘴厉之气有关,早期是以竹片编成火狮,送冲天炮等,不过,在日治时代该宫曾拍一套整个庙会活动集锦,但已未发现放火狮活动,显示失传多年[12]。1994年,放火狮与家姓戏复办[45]。由李清荣制作火狮[46],他在2019年登录为台北市文化资产传统工艺的糊纸工艺保存者[47]

保生大帝圣诞当天举行三献礼仪式,三通鼓后正式展开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宫合唱团唱灵应赞,行初献礼、恭读祝文、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望燎后礼成[43]

2021年3月31日,廖武治以大龙峒保安宫董事长身份,提报保安宫保生大帝圣诞庆典为文化资产。该年8月24日,出席的十二位文资委员全数通过以“大龙峒保安宫保生大帝圣诞庆典”登录为民俗类文化资产。[45]

神农大帝圣诞 编辑

农历四月廿六,举行神农大帝圣驾绕境踩街,由土地公开路,保生大帝、神农大帝出巡,由保安宫出发,途经迪化街、民权西路台北桥下、宁夏路再回到保安宫,遍及大稻埕台北圆环附近及大龙峒等地[48]

中元盂兰盆会 编辑

民俗研究者吴槐在〈台北风土谚语释说〉回忆,保安宫的轮祀圈因同安人散居各地,为轮值祭祀之便,分为一保、二保、三保这三个地区。一保为大龙峒街、枋隙街、牛埔庄、西新、庄仔、下埤头社仔大直北势湖山仔脚北投唭哩岸嗄唠别关渡沪尾、鸡柔山、水枧头、金包里;二保有兴直二重埔三重埔和尚洲、更寮、观音山、五谷坑八里坌洲仔。三保有大稻埕、加蚋仔港仔嘴松山基隆。在农历七月十一日放水灯,来值年者必需在宫内后殿,且备点心以给祭祀者。有谚语为“一保肉,二保扑,三保笑哈哈”,指在中元节盂兰盆会时,一保地区宰牲畜特多、二保地区为乡村而俭约、三保为商业殷盛之区而祭品至为丰裕。[34]

农历七月十二,进行竖灯篙仪式,立起三支高约五十尺竹子,分别为天竿、地竿、阴竿,其中地竿会于夜间升起,信仰上是让孤魂野鬼可过来闻经受度[49]

农历七月十四,池头夫人圣诞,保安宫均举行牵 ,庭园内矗立四十九座由竹子制成圆筒状、外围糊纸可供旋转的 ,由于牵 分水 、血 两种,糊纸颜色为白色、红色各半,每个约一人高、直径一尺。道长在后场配乐下,踏着特殊的步伐展开仪式,亡者家属轻唤已逝亲友的名字,希望亡魂接受供养、超渡。[50]

梁皇宝忏法会 编辑

庙方为了纪念大雄宝殿安座奉祀,每年选定农历十二月初六起至十二日止,启建梁皇宝忏法会[17]

会见教宗 编辑

保安宫与教廷于2016年10月15日及16日共同举办为期两天的“一起寻找真理:基督徒与道教民间信仰者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后双方共同签署宣言,本宫成为道教民间信仰中第一位与教廷缔约的宫庙。2018年3月14日,保安宫代表团由董事长廖武治率领至梵蒂冈会见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创下教宗第一次接见道教团体的历史性纪录。[51]

力士会 编辑

力士会是为神明服务的信徒组织,即神明会的一种。保安宫力士会定位为“替神明出巡抬轿所成立的志愿团体”,在神明会分类中属于“轿班会”类型。[52]根据报导,台北保安宫目前一共有十个力士会[53]
保生文化祭的重头戏:恭祝保生大帝圣诞绕境,其绕境队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保安宫各个力士会的神轿,一顶顶雕刻精致、作工细腻的神轿之前,还有一只只造型各异的巨型神兽,是保安宫迎神绕境的一大特色。[54]

纪录片《扛在肩上的传承》即是以台北保安宫二祖力士会作为影片中的故事主角,讲述2013年所烧毁的台北保安宫百年神轿,如何在二祖力士会成员们的努力下排除万难、再度复元重现的故事。[55][5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潼. 《保安宮小檔案》清乾隆7年創建 國家二級古蹟. 中国时报. 2014-10-0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中文(台湾)). 
  2. ^ 林文义. 往圓山的方向前進,夏夜時,昂頭,從每一束葉片交疊之間. 中国时报. 1997-05-02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刘玉霞. 《歷.史.篇》 心中有保生大帝 「四十四坎」是大龍峒最早的街市,泉州同安移民在這裡興建了保安宮希望能「保境安民」...... 联合报. 1994-04-03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4.5 林佳仪. 保安宮 漢字與寺廟之美. 台北捷运报. 2013-12-28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台北懷舊/古蹟篇 保安宮復古 大費周章. 联合报. 1995-04-17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6.3 张锦德. 文化快遞》2016 保生文化祭「傳統。願景。新文化」. 中国时报. 2016-03-2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中文(台湾)). 
  7. ^ 邱淑玲. 古蹟旅遊篇 精選四路線 浮生半日. 民生报. 1997-03-05 (中文(台湾)). 
  8. ^ 卓克华. 思想月──品味經典‧深耕台北 台北市儒學教育的遺跡 重溫儒學靈光 發現傳統╱現代對位. 联合报. 2000-11-06 (中文(台湾)). 
  9. ^ 张潼. 北市打造文化走廊 樹人書院文昌祠前鋪面新. 台湾好新闻报. 2019-03-02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中文(台湾)).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大龙峒保安宫. 歷史源流——大事記. 大龙峒保安宫官网 (中文(台湾)). 
  11. ^ 江中明. 萬華龍山寺250歲》專題系列之2 蕃薯巿街 聚落興衰史. 联合报. 1989-11-14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曾至贤. 失傳六十年,放火獅,重現廟會習俗. 中国时报. 2002-04-17 (中文(台湾)). 
  13. ^ 邱淑宜. 百年老校走訪記 今年高齡99歲 黃信介就從這裡畢業 大龍國小孔廟為鄰擔綱佾舞. 联合晚报. 1995-05-24 (中文(台湾)). 
  14. ^ 李怡芸. 大龍峒保安宮、孔廟 一窺巨匠拚場. 中国时报. 2022-08-08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15.2 15.3 沈长禄. 人物特寫 呂學輝 把保安宮當成家 全面整建廟舍 不畏惡勢力 信徒敬重. 联合报. 1996-11-06 (中文(台湾)). 
  16. ^ 16.0 16.1 名勝古蹟 分別修建 保安宮建築萬字橋 預定國慶日前竣工. 联合报. 1961-01-03 (中文(台湾)). 
  17. ^ 17.0 17.1 17.2 苏嘉俐. 保安宮法會,並首次舉行皈依典禮. 中国时报. 1996-02-01 (中文(台湾)). 
  18. ^ 18.0 18.1 18.2 谢宪昌. 二級古蹟保安宮修復市府允諾補助 陳哲男允諾在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 額度多少要邀學者專家評估才能決定. 中国时报. 1995-01-20 (中文(台湾)). 
  19. ^ 邱淑宜. 為大龍峒地區添一分‘書香’ 保安宮圖書館 明天啟用. 联合晚报. 1992-12-26 (中文(台湾)). 
  20. ^ 20.0 20.1 乔慧玲. 《區里縱橫談》保安宮,打造廟埕新文化. 中国时报. 2002-04-28 (中文(台湾)). 
  21. ^ 大龍峒保安宮展開整修工程 估計耗費上億元預定四年工期. 中国时报. 1995-05-25 (中文(台湾)). 
  22. ^ 陈秀玲. 百年老廟人蟻大戰虛有其表:大龍峒保安宮三川殿半數脊樑被蝕空不是蓋的:日本專家土壤下埋管「驅蟻從地起」. 中国时报. 1997-03-21 (中文(台湾)). 
  23. ^ 施沛琳. 大龍峒保安宮整修七年 滿腹辛酸 材料有問題、工程師跑路、交涉遇恐嚇… 終於完成首個非官方資助修復的古蹟. 联合报. 2002-08-28 (中文(台湾)). 
  24. ^ 24.0 24.1 丁荣生. 北市保安宮今舉行古蹟修復座談. 中国时报. 2000-06-09 (中文(台湾)). 
  25. ^ 25.0 25.1 乔慧玲. 古蹟修復主匠合作,保安宮建立新機制. 中国时报. 2001-10-29 (中文(台湾)). 
  26. ^ 纪慧玲. 保安宮光輝閃耀. 民生报. 2002-02-09 (中文(台湾)). 
  27. ^ 林谕林. 保安宮龍開眼 慶成醮今展開. 中国时报. 2003-06-13 (中文(台湾)). 
  28. ^ 刘郁青. 保安宮報名秘辛:新加坡天福宮敦促 本土匠師 實至名歸. 联合报. 2004-04-23 (中文(台湾)). 
  29. ^ 吴佩旻. 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 升格國定古蹟. 联合报. 2018-11-12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5) (中文(台湾)). 
  30. ^ 陈璟民. 〈台北都會〉孔廟翻修 歷時3年完工. 自由时报. 2008-09-20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台湾)). 
  31. ^ 锺年晃. 孔廟新生 打算拆遷 72戶民宅 居民贊成反對意見都有 保安里長說如無合理補償 恐難執行. 联合报. 2003-04-09 (中文(台湾)). 
  32. ^ 32.0 32.1 32.2 32.3 李干朗. 典藏民間風華 台灣寺廟建築的瑰寶. 联合报. 2002-04-20 (中文(台湾)). 
  33. ^ 33.0 33.1 陈秀玲. 整修保安宮發現「拚場」趣事有「好工手不補接」、「假獅破真獅」等語句還有一些老帳本. 中国时报. 1997-10-06 (中文(台湾)). 
  34. ^ 34.0 34.1 34.2 34.3 吴槐. 台北風土諺語釋說(上). 联合报. 1963-04-05 (中文(台湾)). 
  35. ^ 35.0 35.1 赵慧琳. 柯錫杰含淚替保安大帝寫真一一拍攝保安宮正殿供奉 175年的36尊官將 北美館將呈現他鏡頭下的匠師手藝. 联合报. 2003-06-07 (中文(台湾)). 
  36. ^ 龚招健. 保安宮藥籤 風光兩世紀. 中国时报. 2000-04-24 (中文(台湾)). 
  37. ^ 37.0 37.1 37.2 洪惠琪. 古蹟巡禮系列報導十三 先民渡海開墾大龍峒 氣勢宏偉磅礡保安宮 雕刻之美堪為大廟典範. 联合报. 1988-09-06 (中文(台湾)). 
  38. ^ 翁聿煌. 〈台北都會〉空間不敷使用 斥資六億四年改建. 自由时报. 2015-11-10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台湾)). 
  39. ^ 陈玠婷. 凍結70年代的社子島 濕地生態、百年文化遺跡. 太报. 2018-12-14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中文(台湾)). 
  40. ^ 40.0 40.1 冯复华. 保生大帝解煞「跪多久都願意」 保安宮舉行消災法事 信眾求醫神幫忙「躲病災」 供豬肉「代身受過」 下周三天祈福法會. 联合报. 2003-04-27 (中文(台湾)). 
  41. ^ 保生大帝誕辰 大同區昨拜拜 萬華蘆洲均有祭典 各宴親友大嚼酒肉. 联合报. 1959-04-22 (中文(台湾)). 
  42. ^ 陈家珍. 這樣拜才科學 2019霞海城隍文化節遶境活動. 台湾好报. 2019-06-17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台湾)). 
  43. ^ 43.0 43.1 43.2 文化快遞》點燃極致的宗教藝術之火 2018保生文化祭. 中国时报. 2018-04-17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中文(台湾)). 
  44. ^ 44.0 44.1 刘玉霞. 《祭.典.篇》迎神賽會 家姓戲 保生大帝誕辰前後,神明會的家姓戲熱鬧上場:神魔當天還有「過火」、「放火獅」...... 联合报. 1994-04-03 (中文(台湾)). 
  45. ^ 45.0 45.1 45.2 郭文宏. 【影像台灣】保安宮放火獅. 民报. 2021-05-19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中文(台湾)). 
  46. ^ 46.0 46.1 蔡思培. 北市保生文化祭明開跑 放火獅18日登場. 自由时报. 2019-04-0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中文(台湾)). 
  47. ^ 魏莨伊. 糊紙雙師張秋山、李清榮 登錄北市無形文資. 联合报. 2019-06-2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中文(台湾)). 
  48. ^ 杨正敏. 《活動看板》保安宮 明遶境踩街. 联合报. 2004-06-12 (中文(台湾)). 
  49. ^ 蔡思培. 豎燈篙、幫寵物超度 北市廟宇普度各不同. 自由时报. 2019-07-28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中文(台湾)). 
  50. ^ 陈秀玲. 保安宮舉行牽車藏儀式超渡意外死亡孤魂民俗 吸引了專家及外國記者參觀. 中国时报. 1998-09-05 (中文(台湾)). 
  51. ^ 黄雅诗. 跨信仰對話 台灣保安宮董事長面見教宗. 中央日报》. 2018-03-14 [202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52. ^ [1]大龙峒保安宫的老祖力士会。
  53. ^ 杨心慧. 「保生文化祭」正式登場 總統蔡英文到場敲鑼揭開序幕. 自由时报. 2021-04-17 [202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2) (中文(台湾)). 
  54.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21保生文化祭 在后疫情时代注入文化的力量。
  55. ^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神の御前力士:“扛在肩上的传承”纪录片放映与座谈。
  56. ^ [4]小兽书屋《扛在肩上的传承》纪录片放映与座谈。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