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19年12月29日) |
李乾朗(1949年—),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古迹审查委员、古迹修护研究者、画家。台北市延平区大稻埕(今大同区)人,籍贯为台北县淡水镇(今新北市淡水区)[1],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教授,长年担任政府部门文资审议委员。
经历
编辑求学
编辑1960年代初,就读初中的李乾朗前往板桥镇参观荒芜的林家花园,念其荒废且无法妥善保存,因此发起维护台湾古迹的心愿,加上稍早向陈敬辉学画的人文艺术体认,使其于1968年进入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就读。1971年,尚在求学的李乾朗,不但默默地以自费方式进行田野调查,用影像记载淡水,也为求获得台湾建筑相关的美学与知识。1972年,李乾朗请益于知名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
经历
编辑自中国文化大学毕业后,李乾朗至金门服役。服役期间,他以既有学识研究和多日接触当地建筑经验集结出版《金门民居建筑》一书。该书为1970年代少见的传统建筑书籍,甫出版即受瞩目。李乾朗首开田野调查手法纪录古建筑,也以通俗手法描绘古迹。另外,李乾朗本身的美术底子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亦影响李乾朗对古迹的看法。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乾朗展开对古迹维护的热忱。此阶段他于雄狮美术出版的各类书籍皆受瞩目。1981年,文建会的成立,是台湾传统建筑与古迹维护的转捩点。文建会陆续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维护如迪化街、林家花园、台湾博物馆、赤崁楼与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迹,李乾朗在过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会摆脱官方维护传统古迹的制式方向,并朝“社区整体营造”方向来拯救台湾传统建筑,而这种借由民间力量的新思维亦为李乾朗所提倡。除了官方介入与修复,也借由民间捐助来维护古迹的“官办民营”方式,虽偶招来图利商人批评,不过于2000年代后,仍为台湾维护传统建筑的主流。
李乾朗曾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及财团法人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等职位。多年担任政府部门文资审议委员,并在2023年获颁文化部“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保存贡献类奖项肯定。[2]
评价
编辑李乾朗成为林衡道以来最具权威的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虽然他曾对“古迹”两字不表全盘认同,主张应以“传统建筑”取代,然而事实上李乾朗不只是台湾的古迹认定与规划者,也是台湾各级古迹审查委员。不过正因他对于古迹认定过于理想化与宽松,也常引起古迹当事者的反弹,除对他认定古迹的标准不一感到疑惑外,也有部分古迹持有人对于李乾朗只要求保留,却没有提出具体办法与财源等做法,感到不满。[来源请求]
主要著作
编辑- 1978年,《金门民居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 1979年,《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 1980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 1984年,《传统建筑入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1988年,《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1988年,《宜兰昭应宫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1992年,《艋舺龙山寺调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1994年,《台湾近代建筑风格》,台北,室内杂志
- 1995年,《台湾建筑百年》,台北,室内杂志
- 1996年,《台湾建筑阅览》,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 1996年,《古迹入门》,台北,远流
- 1996年,《台湾建筑问题》,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 1997年,《大龙峒保安宫建筑与装饰艺术》,台北保安宫
- 1998年,《台湾近代建筑》,台北,雄狮图书公司
- 1999年,《台湾建筑百年》(增订),台北,美兆出版社
- 2001年,《20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
- 2003年,《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远流
- 2004年,《水彩台湾近代建筑:赏古迹。画建筑》,台北,雄狮美术
- 2005年,《19世纪台湾建筑》,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 2008年,《巨匠神工》精装典藏版(全一册)/平装版(全三册),台北,远流
- 2008年,《台湾建筑史》,2012初版三刷 台北,五南文化公司
- 2014年,《百年古迹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台北,典藏艺术家庭
参考资料
编辑- ^ 李乾朗|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 敏隆講堂.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 ^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典禮 文化部長史哲:AI當道時代 文化資產是最真實、真切的存在.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23-10-20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