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化步兵(Motorised Infantry)是在固定编制内以摩托化方式实施机动的步兵,如乘载摩托车卡车机动车的移动方式。这区别于传统的轻装步兵(重武器拆解后人背肩扛)、骡马化步兵(重武器是驮载或挽马牵引)。因此,乘载装甲人员输送车(APC)或步兵战车(IFV)的火力和装备更强的机械化步兵装甲步兵实际上也属于广义的摩托化步兵。例如,二战时的德军的摩托化步兵实际上就是指装甲掷弹兵;而二战时苏军的“机械化军”下辖4个机械化旅与1个战车旅,实际上这些机械化旅基本没有装甲车可乘,而是乘卡车机动。冷战时期的苏军摩托化步兵是乘载BMP步兵战车或BTR轮式装甲输送车,因此实际上是重型装甲步兵。

爱沙尼亚摩托化步兵

特点 编辑

依照美国军语,摩托化指的是“使用无装甲的轮型车辆运输战斗部队”。摩托化步兵是机械化军队的第一阶段发展,摩托化大大改变了步兵的战略机动方式,使步兵在长距离转移时不再仅有倚靠铁路或是徒步行军。将民间广泛使用的汽车、卡车转用于军事需求非常容易,这些车辆可以轻易地完成士兵、辎重、装备、火炮与补给品的运输,军方也发现为了军事需求开发可以适应恶劣地形行动的卡车对用兵作战会更有帮助。

摩托化步兵提升的机动力对小规模战斗并没有重大增益,因为运输载具缺乏防御力,作战仍需要回归野战步兵交火模式。摩托化的优势是在战略运输时可以比铁路或是马车更快速的移动大部队到必要作战场域,有效拘束敌军的行动自由。

摩托化步兵的罩门是燃料,若缺乏燃料,部队可能得放弃车辆,回归传统步兵作战。而摩托化步兵的重装备此时将会拘束部队的移动能力。

发展历史 编辑

摩托化步兵在战史上的首例算是偶然与宣传下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法国陆军马恩河战役曾动用巴黎的计程车运输部队加入前线。但后续陷入壕沟战后汽车即少有用武之地,仅有前线巡逻与运输仍持续使用,但是大规模军事运输仍然是倚靠铁路与马车

在战车的发展后,主要参与欧战的国家都意识到机械化战争将会为军事型态带来重大变化。包括英国、德国、法国,都成立了摩托化部队。对德国来说,摩托化步兵是满足闪电战的重要配套,由于有摩托化步兵,速度更快的装甲师在突破正面战线扩张战场时,步兵单位得以以更快的速度协助巩固侧翼,扩大战果。

二战后,因为同盟国在战争期间的巨大工业产能,美国、英国、苏俄等主要大国陆军都已经完成了部队的全摩托化,部分部队甚至已经转入机械化编制。

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及其同盟国都有大量的机械化部队,步兵几乎全摩托化及机械化。苏联解体、冷战终结后,世界各国多以配备装甲车步兵战车机械化步兵取代摩托化步兵,仅剩发展中国家作为过渡方案使用。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