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万·达巴迪

(重定向自昂端·達巴迪

安托万·汤姆森·达巴迪·达拉斯特(法语:Antoine Thomson d'Abbadie d'Arrast,1810年1月3日—1897年3月19日),现今一般通称安托万·达巴迪,是一位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法国科学家与探险家。母亲爱尔兰人,父亲北巴斯克人。安托万·达巴迪兴趣广泛,无论天文、地理或是语言、民俗都各有专精,被认为是北巴斯克有史以来最博学者。[1]对于巴斯克地区语言、文化的保存工作,安托万·达巴迪一向不遗余力,以至享有“巴斯克人民之父”的美誉。[2]

安托万·达巴迪
Antoine d’Abbadie
出生(1810-01-03)1810年1月3日
 爱尔兰都柏林
逝世1897年3月19日(1897岁—03—19)(87岁)
 法国巴黎
国籍 法国
知名于埃塞俄比亚探险”
巴斯克文化传承”
“达巴迪城堡 – 天文台”英语Château d'Abbadia
奖项法国科学院最高荣誉“阿拉戈勋章”(1896)
法国地理学会“大金牌奖”(1850)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850)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天文学
机构高等教育:
索邦大学
法兰西公学院
国立自然史博物馆
专业机构:
法国科学院
巴黎地理学会
巴黎人类学学会英语Society of Anthropology of Paris
巴黎语言学学会英语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巴黎文献学学会
法国经度管理局英语Bureau des Longitudes
安托万·达巴迪妻子维琴妮–梵森·德·圣博内(1828-1901)
埃塞俄比亚年轻人Abdullah雕像。安托万·达巴迪由埃塞俄比亚返国时,Abdullah以奴隶身份被赠送给安托万·达巴迪,当时年仅十岁。安托万·达巴迪视如己出。Abdullah未满30岁时丧生于1870年巴黎内战。
达巴迪亚城堡一隅
达巴迪亚城堡一隅
达巴迪亚城堡“迎宾门”。门上刻有“十万分欢迎]”字样。
达巴迪亚城堡小圣堂上的小钟楼。安托万·达巴迪过世后仍定期有神父为附近居民做弥撒。
达巴迪亚城堡小圣堂
达巴迪亚城堡外墙上有不少具“东方主义”色彩的雕饰
达巴迪亚城堡外墙上的“雨漏

家庭

编辑

安托万·达巴迪的父亲阿诺-米歇尔·达巴迪(Arnauld-Michel d'Abbadie)出生、成长于法国苏勒地区。[3][注 1]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巴迪一家因世袭有“世俗神父”英语Lay Abbey之身份,所以阿诺-米歇尔在父亲劝说下流亡至西班牙,后转往大不列颠。阿诺-米歇尔在伦敦因经营船舰武器买卖而致富。[1]法国波旁复辟后,阿诺-米歇尔于1818年带着妻子伊丽莎白•汤普森(Elizabeth Thompson)[注 2]与四个孩子:伊丽莎(Eliza, 1808)、安托万、塞利娜(Sélina, 1811)、阿诺(Arnauld, 1815)回到祖国,定居于离家乡不远的图卢兹。1829年阿诺-米歇尔决定将家迁往巴黎。这时家中早已又添了一儿一女:朱利安娜(Julienne, 1820)与夏尔(Charles, 1821)。1832年阿诺-米歇尔因肺结核离开人世。依照习俗,身为长子的安托万承继了父亲遗留下来的钜额财产。手足中,除了安托万,较有名望的要属弟弟阿诺英语Arnaud-Michel d'Abbadie。姐夫亚历山大·格莱-比祖安英语Alexandre Glais-Bizoin是政界名人。另有一位妹妹成为天主教的修女。

知识探险家

编辑

安托万·达巴迪兴趣广泛,一生懂得14种语言[1]且能用英语写诗。[4]年少时,读了苏格兰探险家詹姆斯·布鲁斯英语James Bruce的“游记”之后,便一直梦想着、也长期准备着前往埃塞俄比亚[注 3]继续探寻尼罗河的源头。[3]19岁时来到巴黎,除在索邦大学主修法律,也在国立自然史博物馆法兰西公学院修习一些纯科学、自然史等等不同科目。追随的都是当时名师,如矿物学界的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物理学界的让-巴蒂斯特·毕奥或是磁学光学界的弗朗索瓦·阿拉戈[1]自幼习于旅行的安托万·达巴迪即使在其后半生没有远距旅行时,也一直生活、往来于法国北部的巴黎与南方的家乡巴斯克地区。以下为安托万·达巴迪一些较远距的研究行程:

荣誉

编辑

勋章

编辑
  • 1896年荣获法国科学院最高荣誉“阿拉戈勋章”(Médaille Arago)。
  • 1850年获颁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1850年获颁法国地理学会“大金牌奖”(Grande médaille d'Or)。[1][注 6]

头衔

编辑

贡献

编辑

埃塞俄比亚探险

编辑

1837年安托万·达巴迪与弟弟阿诺终于开始了梦想已久的埃塞俄比亚探险之旅。首要目地在于找寻尼罗河的源头。1846年达巴迪兄弟来到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河的源头,将其误判为尼罗河的源头。目的既已达成,他们亦随即着手归国。回程路途艰难加上突发的一些军事冲突,直到1848年,几乎历经两年的时间,达巴迪兄弟才回到法国。[3]之后安托万·达巴迪一直与埃塞俄比亚保有联系,从档案资料可以看到埃塞俄比亚人往来于他的城堡。[7]安托万·达巴迪虽没有达成探险的主要目的,却也从埃塞俄比亚带回大量与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自然、社会、律法、币制等等相关资料与亲手测量、绘制的埃塞俄比亚地图。[8][注 8]数量达300份的相关手稿于1902年时交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9][注 9]其中很多已完成数字化。关于埃塞俄比亚的研究,安托万·达巴迪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绘制了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张地图[2]与出版了第一本内含15000字的“阿姆哈拉语-法语”双语字典。[6]《埃塞俄比亚大地测量学》与《在巴西与埃塞俄比亚所进行有关地球物理学之观察》则是安托万·达巴迪较主要的科学著述。[1]

“巴斯克人民之父”

编辑

安托万·达巴迪虽出生于爱尔兰,青少年时也未曾久居过巴斯克,然而对于巴斯克却一直有着浓厚的情感。且后半生就定居于巴斯克。这应是深受父亲的影响。阿诺-米歇尔·达巴迪虽然离乡背井长达25年,但心中始终挂念著巴斯克。1818年举家安顿于图卢兹之后,阿诺-米歇尔·达巴迪不仅常带着家人回乡、认识祖先们的文化,更长期协助巴斯克语言及文献的研究工作。[10]以下列举一二安托万·达巴迪在巴斯克文化保存与推广上所做的贡献:

语言研究

编辑
  • 1836年,年仅26岁的安托万·达巴迪与阿戈斯蒂·沙奥英语Agosti Xaho共同出版《巴斯克语文法研究》(Études grammaticales sur la langue euskarienne)。
  • 1859年,安托万·达巴迪出版《巴斯克语的近期研究》(Travaux récents sur la langue basque)。
  • 1874年,安托万·达巴迪赞助再版1676年奥洛龙主教阿诺-弗朗索瓦·德迈蒂法语Arnaud-François de Maytie出版的《 巴斯克礼拜祈祷文:苏勒方言》(Les prières du prône en basque : dialecte souletin)。[注 10]
  • 1902年,安托万·达巴迪生前所收藏的1136本与巴斯克语言、文化相关的书籍正式交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9]

文化传衍

编辑

1851年,安托万·达巴迪以赞助人身份在巴斯克于吕涅小镇举办了第一届以传统风俗、技艺为主题的“巴斯克节”。之后每年如期举行,广受欢迎。不仅天数由最初的两天增至三或四天,举办地点也由法国境内巴斯克地区延伸至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如1885年、1893年分别在杜兰戈阿斯佩蒂亚举行。[11]活动与比赛项目亦是越办越多,有传统舞蹈如“致敬舞”(Aurresku)或是“剑舞”(Ezpata dantza)、有传统“呼唤调”法语Irrintzina传统巴斯克回力球、传统赛跑、甚至“优质母牛”比赛等等。[10]其中最主要项目是以巴斯克语表达的“诗”艺比赛与表演,以1885年为例,各种不同形式之“诗”艺奖就有18种。[11][注 11] 得胜诗人除奖金、奖品之外,还享有作品付诸印刷并展示于众人往来之广场上之殊荣。[10]1897年安托万·达巴迪离世后,“巴斯克节”仍持续举办了30多年,直到1935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夕才停止。[10][1]

城堡-天文台

编辑

打造

编辑

安托万·达巴迪从年轻时就一直希望能打造一个可以符合个人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居所。之后在北巴斯克最西端、大西洋的边岸寻得理想中的那片净土。一面俯览无际的海洋,一面有远山为伴。然而建造初期并不顺利。相继受聘、又遭解聘的两位建筑师一直无法满足他的理想。[12]最后由当时精于古建筑复修工程的建筑大师维奥莱-勒-迪克及其得意门生埃德蒙·迪图瓦英语Edmond Duthoit共同完成城堡建筑。内部装潢(含家具、家饰等)由爱得蒙·居督华一人负责。[注 12]建筑与装潢共费时20年(1864-1884),如不算上最初耽误的几年。[12]

阿巴迪亚城堡(Château d'Abbadia)[注 13]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建筑,它以当时盛行的新歌德式、“东方主义”[注 14]“多元折衷主义”英语Eclecticism in architecture做为主要设计元素。动用到百位当代艺术家与手工艺者的室内装潢[9],不仅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流行,更有如一幅安托万·达巴迪个人丰富、多彩、多元的生命拼图。 [注 15]事实上,不只城堡装潢得仿佛堡主之生命刻图,建筑本身亦是应堡主不同之生命面向而做的三区设计:上层社会的居家空间、天文台与图书室之研究空间、以及属于灵性生活的小圣堂。

1897年3月19日,即安托万·达巴迪参加了他最后一次科学院会的第三天,他离开了人世。遗体安葬于达巴迪亚小圣堂的地下墓室。极简的墓上刻着他个人名言:“实象胜于表象”(Plus estre que paraistre) 以及“幸福在于工作”(Dans le travail le bonheur)。四年后妻子过世,葬于他的身旁。[3]

遗赠

编辑

安托万·达巴迪没有子嗣[注 16],但期望个人在城堡所建立起的科学研究能在身后持续下去[注 17],因此决定将城堡赠送给国家科学院。科学院接手后也一直没有违背安托万·达巴迪的遗愿:天文台一直运作到1975年内部仪器无法跟上时代时才结束了它的百年贡献。[注 18]

科学院在决定停用天文台时,为表纪念特别设置了“安托万·达巴迪奖”(Prix d'Antoine d'Abbadie),轮流颁赠给在天文学地球物理学两门研究中的杰出者。[13]达巴迪亚城堡及其周边绿地原本面积近430公顷,安托万·达巴迪为身后城堡天文台的费用支出预先变卖了部分土地,因此在科学院接手时只有280公顷。[1]1977年,科学院在响应法国“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保护协会”英语Conservatoire du littoral理念下,让出地产70公顷。[1]

现况

编辑

1996年,科学院决定将城堡-天文台开放给民众参观,且采专人导览服务。[14][注 19]也为此,科学院在寻得法国文化部、城堡附近省区以及私人等多方协助与赞助下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城堡及内部装潢的修复工作。[15]科学院逐步将城堡-天文台规划为一个具有历史性兼具艺术价值的科教与资源中心。[15][注 20]

2010年起科学院将城堡-天文台的经营权转交于其所属的昂代市。[1]但在专业上持续提供支援与协助,如专业学者定期至城堡演讲、扩充科学仪器等等。较近期的添置是在天文台的屋顶架设了一具侦测流星的侦测器。

目前“达巴迪亚城堡-天文台”一年有53000访客,已成为巴斯克海岸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点。[16]

荣誉

编辑
  • 2012年,达巴迪亚城堡荣获第一届法国文化部“名人之家”英语Maisons des Illustres标章。
  • 1984年,达巴迪亚城堡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定级“历史遗迹”。
  • 2001年,城堡的天文台以其历史价值单独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定级“历史遗迹”:天文台的子午仪及其附件都以十进制为计算单位,是世界唯一采用此法的天文台,也是世界唯一以此法设计的子午仪。虽然日后证明安托万·达巴迪的想法并没有成功,但其精神值得记录。
  • 2003年,堡内装潢、家具等等物件也单独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定级“历史遗迹”。[14] [注 21]

图片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家庭”这一段落主要参考资料相同,故将不再一一做注,除另有不同出处。
  2. ^ 伊丽莎白·汤普森出自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富裕家庭。
  3. ^ 当时还被称为“阿比西尼亚”。
  4. ^ 安托万·达巴迪曾于1839年回法国补充仪器设备。
  5. ^ 上列“日食”参考来源同此。
  6. ^ 上列“勋章”之参考来源同此。
  7. ^ 上列“头衔”之参考来源同此。
  8. ^ 参考多笔资料的总结。
  9. ^ 部分相关手稿已于1860年代赠送给法国科学院。
  10. ^ 上列3本与巴斯克语及其方言相关著述在法国图书馆都有数字化版本。
  11. ^ 巴斯克人有优异的即兴诗之传统。
  12. ^ 安托万·达巴迪夫妇无论在建筑或是装潢上都曾付出极大心力。
  13. ^ Abbadia是与Abbadie相对应的的巴斯克语。
  14. ^ 此处“东方主义”是指艺术方面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e),起源于18世纪西欧国家因对东方 – 中东马格里布 – 文明深感好奇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与艺术潮流。至19世纪达到颠峰。
  15. ^ “达巴迪亚城堡-天文台”官网上可欣赏到以13、14世纪古法绘制、以埃塞俄比亚风俗民情为题的壁画。
  16. ^ 安托万·达巴迪年近50时才与年近30、出身贵族的维琴妮– 梵森·德·圣博内(Virginie Vincent de Saint-Bonnet)相识并结婚。婚后无子女,被认为可能是因双方晚婚所造成。
  17. ^ 天文台一直有六位受聘于安托万·达巴迪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在天文台内工作。
  18. ^ 科学院与昂代市分别以不同角度建置的“达巴迪城堡-天文台”网站上都有内容并不重叠的说明。
  19. ^ 现今可自由参观。
  20. ^ 安托万·达巴迪的天文台内除天文仪器外,还有他热中的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测斜仪英语Inclinometer等方面的设备。
  21. ^ 上列“荣誉”诸项之参考来源同此。

参考引文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Jean-Baptiste Hiriart-Urruty. Antoine d'Abbadie (1810-1897) : d'Irlande au Pays basque, en passant par Toulouse, l'Ethiopie et bien d'autres contrées (pdf). Université Toulouse. 2011-06-09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5) (法语). 
  2. ^ 2.0 2.1 Antoine d'Abbadie, mécène de la culture Basque. CHÂTEAU-OBSERVATOIRE ABBADIA.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法语). 
  3. ^ 3.0 3.1 3.2 3.3 3.4 Viviane Delpech. Antoine d'Abbadie (1810-1897). archives-abbadia.fr. 2014-08-0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4. ^ PatriUrkizu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AureliaArkotxa-ScarciaetFerminArkotxa. Pensées, études et voyages en 1835 (Carnet inédit) (pdf). Euskaltzaindia,L,G,. 199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7-04) (法语、巴斯克语). 
  5. ^ Dictionnaire de l'Observatoire de Haute-Provence. D'ABBADIE, Antoine (1810-1897) (pdf). Observatoire de Haute-Provence.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8) (法语). 
  6. ^ 6.0 6.1 Céline Davadan. La Lettre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Automne-hiver 2017 (pdf). Académie des sciences. automne-hiver 201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8) (法语). 
  7. ^ Viviane Delpech. Virginie d'Abbadie, la Dame d'Abbadia. www.archives-abbadia.fr. 2014-08-0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法语). 
  8. ^ Antoine d'Abbadie d'Arrast. L'Institut national de l'information géographique et forestière (IGN). Automne 1892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9. ^ 9.0 9.1 9.2 Viviane Delpech. Abbadia, le testament de pierre d'Antoine d'Abbadie. Fondation Napoléon. Novembre 2015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法语). 
  10. ^ 10.0 10.1 10.2 10.3 Viviane Delpech. Les fêtes basques d'Antoine d'Abbadie. www.archives-abbadia.fr. 2014-08-0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法语). 
  11. ^ 11.0 11.1 Les affiches des fêtes basques d'Antoine d'Abbadie. Portail des fonds documentaires basques.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法语). 
  12. ^ 12.0 12.1 Viviane Delpech. La construction du château d'Abbadia (1858-1884). www.archives-abbadia.fr. 2014-08-0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13. ^ ANTOINE D'ABBADIE (Sciences de l'univers) (PDF). academie-sciences.fr.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8) (法语). 
  14. ^ 14.0 14.1 Viviane Delpech. Le château et son domaine de la Belle Epoque aux années 1990. archives-abbadia.fr. 2014-08-07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15. ^ 15.0 15.1 Le château-observatoire d'Antoine d'Abbadie à Hendaye. Académie des sciences.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16. ^ Scénographie. CHÂTEAU-OBSERVATOIRE ABBADIA.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法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