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民变
明末民变,又称晚明民变、明末农民战争,或称李自成、张献忠之乱等,是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叛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结束的一场民变。大部分官方史料认为晚明民变是由于拖欠军饷、给养不足及强迫征兵所致,加上连串的饥荒,促成民变越演越烈。
背景
编辑天灾
编辑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气候显著变冷,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2]。
政治
编辑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3]。而此时皇权旁落,中央和地方离心离德,社会各阶层和朝廷之间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4]。
军事
编辑明后期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5],例如:克扣粮饷;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军纪败坏,杀良冒功[6];再加上军队由于缺饷而哗变的事件,也是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也先后发生兵变,还有援辽军队哗变于河北玉田县的事[7]。
经济
编辑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8]。明末期间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又不合时宜地增收三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9]。
过程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初期
编辑万历末年,在陕西地区开始出现小规模民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定调为农民起义,但人数往往不多、缺乏声势,许多的民变领袖也不为所知。这一阶段的民变曾经被部分地方志记录,如《汉阴县志》记载“四十三年(万历),流贼劫掠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患”。陕西附近的山西和四川也遭到民变的影响,四川巡抚尹同皋曾经上言“陕西流盗由保甯[注 1]入川,蹂躏广元、神宣之间”。[10]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叛乱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归附的民众有约十万[11]。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叛乱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叛乱失败[12]。之后的民变继续维持小规模,主要以打劫抢掠、打家劫舍等方式进行,通常将富户作为目标,还没有攻城掠地的情况发生。[13]
大规模爆发
编辑在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地区发生旱灾,米贵民饥[13]。爆发民变的澄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该县在当时十分贫穷,史籍记载澄城土地贫瘠、赋税和徭役严重[10]。是以变动一触即发。
评价
编辑历史学家袁庭栋认为明末民变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民变[14]。
部分学者指出,民变军迫于生计,反抗暴政值得称扬。但是有文献指出,民变军的烧杀抢掠比官军更加让人发指,虽然统治阶级所写的历史对民变军有污蔑,但是也无法掩盖民变军借着反抗官府的旗号在各地作恶的事实[15]。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6页。
- ^ 气象记录参见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2册),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2〜1460页。
- ^ 张文木. 明末的人祸和天灾. 求是杂志. 观察者网. 2015-06-10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8).
- ^ 刘杰,《明末农民战争历史根源再探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7):164-166。
- ^ 余兰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华人时刊旬刊》, 2015。
- ^ 冯梦龙,《甲申纪事》:“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 ^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 ^ 余兰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华人时刊旬刊》, 2015。
- ^ 李可 ,《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01期 。
- ^ 10.0 10.1 顾诚. 第一節—陝西農民首建義旗. 明末農民戰爭史.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1228130.
- ^ 李文治. 晚明民變. 中华书局. 1948: 25—26.
- ^ 谷应泰. 第七十卷 平徐鴻儒. 明史紀事本末. 1658.
- ^ 13.0 13.1 李文治. 晚明民變. 中华书局. 1948: 26.
- ^ 袁庭栋,《关于张献忠农民起义的流寇主义问题》,《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1):53-57。
- ^ 何鹏毓,《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官军纪律的比较》,《史学月刊》, 1951(02):6-8。
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徐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与绅士阶层的反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