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普利策

美國大眾報刊的標誌性人物,普利策獎創始人
(重定向自普立茲

约瑟夫·“乔”·普利策(英语:Joseph "Joe" Pulitzer/ˈpʊlɪtsə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
美国众议院议员
来自纽约州第9选区
任期
1885年3月4日—1886年4月10日
前任约翰·哈迪
继任萨缪尔·科克斯
个人资料
出生普利策·约瑟夫
Pulitzer József

(1847-04-10)1847年4月10日
 奥匈帝国匈牙利毛科
逝世1911年10月29日(1911岁—10—29)(64岁)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
民族匈牙利裔美国人
政党民主党
配偶凯瑟琳·戴维斯(1878年成婚,1911年夫故)
职业出版商、慈善家、记者、律师
宗教信仰犹太教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美利坚合众国
服役联邦军
服役时间1864年–1865年
部队纽约第1骑兵团
参战美国内战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中产家庭,父亲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马扎尔犹太族的后裔,母亲是奥地利人,婚前名为路易斯·杰伯。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1853年他父亲退休,便举家搬到佩斯,并请家教教小孩德文法文。后来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他想借由从军之路移民美国,但未实际达成, 1858年他抵达美国

1864年, 他17岁到波士顿,当他知道绝大部分的募兵捐款都进了招募者的口袋后,他从鹿岛溜走, 在纽约加入了林肯骑兵队,获得了$200,一开始是加入谢里登的部队。虽然他会三种语言,但是他的英文学到很少,因为从军生活的9个月中,他所加入的是德国移民者所组成的部队。

报人生涯

编辑

1867年普利策入美国籍,后获得律师资格。

1868年在圣路易遇到一位有助与他的人——卡尔·舒尔茨(Carl Schurz,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任美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被舒尔茨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 Post)记者,一年后当选州议员,设立“反贪污法案”。

1872年改入民主党

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 Post Dispatch),从而开始了它的办报生涯。在经营此报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三年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

1882年以34万6千美元向杰伊·古尔德购得《纽约世界报》,招募名记者内莉·布莱(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Richard F. Outcault等人,让报业销售情况改观,销数达10万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报》和其本人的策动下,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1889年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六十三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世界报》办公大楼。同时视力下降,1890年完全丧失。在新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世界报》宣布其辞去总编职务。从此告别报刊事业。

1892年早晚两刊共计34万7千份,并吸引大量的广告来源。普利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Yellow Press)的起源。1892年也是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

1901年普利策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2]。被公认是19世纪70—80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身后

编辑

1911年去世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导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后来《纽约世界报》离开历史舞台,世界大楼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评价及影响

编辑

报业

编辑

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

正是通过耸人听闻的报道内容、简洁明快的文风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配合社会运动,使他的报刊读者日益增多,销量日益扩大。同时,报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提升。鼎盛的标志就是1890年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的落成。

新闻教育

编辑

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3]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4]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

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

编辑
  • 1917年,根据其遗愿设立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美]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展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ISBN 7-300-04983-4
  2. ^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28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ISBN 7-302-11346-7
  3. ^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24页,殷小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 ^ 同上,23-24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