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 (佛教)
(重定向自有漏)
漏(梵语:āśrava,巴利语:Āsava),佛教术语,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在佛教中,将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四者,合称四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有漏的意思,是会让人“产生烦恼”者,追根究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体本身。从最简单的例子来看,当身体不适时,我们会感到各种不悦,更会因为感到自己身体的越来越衰退,而心情上大受影响[1]。
字源
编辑《大毘婆沙论》解释漏的字义,有留住,淹贮,流派,禁持,魅惑,醉乱等意义在[2][3]。这个术语的起源很早,与瀑流、轭、结缚有类似的意义[4][5]。在佛教中,漏通常被解释为“向外漏泄”之意,是由心中的染污向外漏泄,所造成的烦恼[6][7][8]。在耆那教中,也使用这个术语,但是耆那教解释为“漏入”,认为染污是由世间流入体内,附着在我(Ātman)中。
漏的反义字为无漏,在汉传佛教经典中,为了符合汉语文法,当漏与无漏同时出现时,漏有时会被译为有漏。
佛教认为,漏来自于五蕴[9],世间法皆为有漏,出世间法则为无漏[10]。观察无常,修行戒定慧,可得到“漏尽”[4][11]。成为阿罗汉,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染污的圣者,他们心中没有我慢,超越我与我所,即为漏尽[12]。
在阿毘达摩论典中,多半采用烦恼来统摄漏这个术语。
分类
编辑二漏
编辑《大毘婆沙论》记载,譬喻师唯立二漏,即无明漏,有爱漏[13]
三漏
编辑说一切有部,主要分为三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14]。其主要根据为契经所说[11]。
四漏
编辑《大毘婆沙论》记载,分别论者提出四漏,分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15]。
七漏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罗卓仁谦. 往生論之二:淨土之身,為何更好?. 罗卓仁谦. 2019-07-08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台湾)).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7:“何故名漏。漏是何义?答:留住义,淹贮义,流派义,禁持义,魅惑义,醉乱义是漏义。”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0:“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或令流转于生死中,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
- ^ 4.0 4.1 《杂阿含经》卷8〈201经〉:《杂阿含经》卷8〈201经〉:“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耳、鼻、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
“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8:“有四轭: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此轭自性如瀑流说而义有异。谓漂溺义是瀑流义,和合义是轭义。谓诸有情为四瀑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命系碍,便能荷担生死重苦,如牵捶牛置之辕轭,勒以秋鞅,能挽重载。故一切处说瀑流已,即便说轭,义相邻故。”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7:“流派义是漏义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从六处门诸漏流派。”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0:“若善释者应作是言: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
- ^ 《大乘义章》卷5:“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
- ^ 《杂阿含经》卷2〈35经〉:“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 《杂阿含经》卷8〈229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 ^ 11.0 11.1 《长阿含经》卷2〈第一分游行经〉:“尔时,世尊于罗阅祇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园。’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 《杂阿含经》卷22〈581经〉:“尔时,世尊即说偈答:‘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尔时,世尊说偈答言:‘已离于我慢,无复我慢心,超越我我所,我说为漏尽。于彼我我所,心已永不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7:“譬喻论师但立二漏:谓无明漏及有爱漏。二际缘起之根本故,谓无明是前际缘起根本,有爱是后际缘起根本。”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7:“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分别论者说有四漏: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