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政治人物)

加拿大政治人物

李博Bob Rae PC CC OOnt KC,全名Robert Keith Rae,1948年8月2日),是加拿大律师、政治人物和外交官,现任加拿大常驻联合国代表英语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of Canada to the United Nations。他从2011年至2013年间任加拿大自由党临时党魁,并于2008年至2013年间任加拿大国会下议院多伦多中选区议员。他曾于1978年至1982年间以加拿大新民主党党员身份出任国会议员,后从1982年至1996年出任安大略新民主党党魁,并从1990年至1995年间出任安大略省省长,成为曼尼托巴省以东首位新民主党党籍省长

李博
Bob Rae PC CC OOnt KC
2019年李博
加拿大常驻联合国代表
现任
就任日期
2020年8月1日
前任布朗夏尔(Marc-André Blanchard
加拿大国会下议院议员
任期
2008年3月31日—2013年7月31日
前任葛利衡(Bill Graham
继任方慧兰
选区多伦多中
加拿大自由党党魁
临时
任期
2011年5月25日—2013年4月14日
前任叶礼庭
继任贾斯汀·杜鲁多
第21任安大略省省长
任期
1990年10月1日—1995年6月26日
州长林肯·亚历山大
哈尔·杰克曼(Hal Jackman
前任大卫·彼特逊(David Peterson
继任迈克·夏理斯(Mike Harris
安大略新民主党党魁
任期
1982年2月7日—1996年6月22日
前任米高·卡西迪(Michael Cassidy
继任霍华德·汉普顿(Howard Hampton
安大略省议会议员
任期
1982年11月4日—1996年5月23日
前任当奴·麦当奴(Donald C. MacDonald
继任谢拉德·肯尼迪(Gerard Kennedy
选区约克南
加拿大国会下议院议员
任期
1979年5月22日—1982年5月2日
前任(新成立选区)
继任利恩·麦当奴(Lynn McDonald
选区百乐汇-坚活
任期
1978年10月16日—1979年5月22日
前任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
继任(选区被废除)
选区百乐汇
个人资料
出生Robert Keith Rae
(1948-08-02) 1948年8月2日76岁)[1]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
政党加拿大自由党(1974年前;2006年至今)
其他政党加拿大新民主党(1974年至1998年)
配偶阿尔琳·佩尔利(Arlene Perly
儿女Judith
Lisa
Eleanor
母校多伦多大学
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

早年生活

编辑

李博于安大略省渥太华出生[1],父亲是加拿大外交官索尔·雷(Saul Rae)。他年幼时跟随父亲派驻华盛顿日内瓦等地[2],后到多伦多大学进修现代历史。后来与他争夺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职位的叶礼庭曾是他的大学室友[3]。1968年,他先后为角逐联邦自由党党魁的杜鲁多和争取国会议席的自由党党员卡其亚(Charles Caccia)助选,首度涉足政治[4]

李博于1969年从多伦多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并赢取罗德奖学金,后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进修,其师为以赛亚·伯林[5],1971年毕业[6]。他在英国期间深入社区,为在伦敦非法占领房屋的居民寻找居所。这些经验启发他对社会公义的信念,而他亦于1974年返回加拿大后加入具有社会民主背景的加拿大新民主党[7]。他回到多伦多大学修读法律,1977年取得法学士学位[8],1984年成为御用大律师[6]

初进国会

编辑

1978年,李博在加拿大国会下议院补选中,以420票之差击退进步保守党候选人汤姆·克利福德(Tom Clifford),首度成为国会议员,代表多伦多市的百乐汇选区(Broadview[9][10]。1979年联邦大选中,李博顺利连任,代表新成立的百乐汇—坚活选区(Broadview—Greenwood),并成为新民主党在国会的财政事务评论员。1979年12月,李博在执政进步保守党提出的财政预算案中加入附带动议,指执政党已失去下议院的信任[10][11]。动议获下议院通过,导致克拉克少数政府上任不足一年便倒台。

李博在随后举行的1980年联邦大选中再度连任,数天后再与阿尔琳·佩尔利(Arlene Perly)结婚[12]。在此届国会中,他联同党魁博特宾(Ed Broadbent)支持加拿大从英国取回立宪权[13],又批评加拿大中央银行的高利率政策[14]

转投省政

编辑

李博担任国会议员的同时,米高·卡西迪(Michael Cassidy)领导下的安大略新民主党则面临内讧。该党于1981年省选中表现欠佳,卡西迪因而请辞,而支持李博接任该党党魁的呼声亦陆续浮现[15]。李博起初婉拒此请求,但经过前安大略新民主党党魁史提芬·刘易斯(Stephen Lewis)等人游说后则改变初衷。

李博在1982年的安大略新民主党党团会议中当选该党新任党魁。当时他在安大略省议会中没有议席,需待该党前党魁当奴·麦当奴(Donald C. MacDonald)辞去其约克南选区(York South)议席后才能透过补选晋身省议会[16]

与自由党合作

编辑

在李博带领下,安大略新民主党在1985年省选中赢取省议会125席中的25席,较上届省选略有进账。进步保守党在米勒(Frank Miller)带领下则失去其多数党优势,较筹组多数政府所需的门槛还差11席,比彼特逊(David Peterson)领导下的自由党也只多四席。在无论如何皆会出现少数政府的局面下,第三大党新民主党便扮演着关键角色。李博分别与米勒和彼特逊就新民主党的取向进行磋商后,决定与自由党签订合作协议。新民主党同意在往后两年支持自由党少数政府,而自由党则同意就一系列由新民主党倡议的政策展开立法程序。李博本来倾向与自由党筹组正式的联合政府,但没有就这一点跟其党员争持,而彼特逊后来也表示他亦不会接受联合政府的安排[17][18]

1985年6月18日,李博向进步保守党提出的不信任动议获省议会通过,该党遂失去其执政地位,并由彼特逊领导的自由党少数政府取代[19]。在新民主党支持下,自由党政府就男女同工同酬和竞选开支上限等议题展开立法程序[20]。李博仍不时在不同议题上批评彼特逊,但两年间也没有尝试拉下自由党政府[21]

1986年初,安省部分企业高层获准从员工退休金中提取款项的消息传出后,李博倡议改革退休金制度[22],但未被自由党政府受理。同年李博又表示自由党政府应在安省人权法规中加入条款,让省民免受集体诽谤和系统性歧视[23]

官方反对党党魁

编辑

自由党少数政府在执政首两年间民望高企,该党因此决定与新民主党的协议届满后便解散政府,并于1987年省选中顺利赢取多数政府地位。新民主党却只赢得19席,而李博更在自己的选区中仅以333票之差险胜自由党的候选人。另一方面,进步保守党的表现更差,在省议会中只剩16席。新民主党遂成为省议会内第二大党,而李博亦随之成为官方反对党党魁。

博特宾于1989年辞去联邦新民主党党魁一职后,外界一度盛传李博会参与角逐,而党内多名资深党员和工会代表也鼓励他竞选党魁[24]。然而,李博弟弟于同年6月因癌症去世为他带来沉重打击[25],他亦于同年10月5日表明他会留任安大略新民主党党魁,并无意重返联邦政坛。

1990年初,李博到立陶宛为当地首次举行的多党派选举担任国际观察员。本为反对党的立陶宛改革运动党在这次选举中获胜,而李博其后指他也受到该党的精神所打动[26]。他又对克里姆林宫因该党获胜而作出的强厉回应表达批评[27]

省选获胜

编辑

安大略自由党于1990年解散省议会并提前举行省选。当时自由党在民意调查中仍然领先,新民主党因此不存厚望。李博后来也指他当时计划在来届省议会会期之内退出政坛[28]。然而,不少选民把自由党提前举行省选的做法看成傲慢的表现,令自由党的支持度在竞选期间下跌。另外,米治湖修宪协定(Meech Lake Accord)普遍不获安省选民支持,对于高调参与撰写协定的彼特逊不利。这时亦有迹象显示经济衰退即将到来,部分选民认为自由党提前举行省选也是为了尽量减低经济不景气对该党带来的冲击[29]。另一方面,进步保守党则由经验尚浅的夏理斯(Mike Harris)领导,该党竞选期间亦过度着重税务政策,而没有好好利用自由党的挫折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令李博领导的新民主党成为自由党失势下的最大得益者。李博本人亦较上两次省选时显得自信,又处处追击彼特逊和自由党[30]。竞选尾段一次民调显示新民主党的支持度略胜自由党[31]。新民主党最终赢得74席,成功筹组多数政府,而李博亦成为安大略省省长。

省长生涯

编辑

1990年10月1日,李博宣誓就任为安大略省首位新民主党党籍省长。他上任头六个月内仍颇受省民欢迎,而1991年3月一次民调亦显示省新民主党的支持度达52%[32]。然而,省新民主党没有执政经验,其执政时期却适逢经济衰退,令其管治面临重大考验。该党无法兑现数项竞选承诺,当中包括引入公营汽车保险,而此举却被不少党员诟病。新民主党的民望随后开始下跌,其支持度到1992年末更跌至三大政党中最差。

新民主党政府亦于1993年重新磋商省府雇员合约,冻结员工薪金并逼使员工放无薪假;这被称为“李日子”(Rae days[10][33]。这些措施为省府节省近20亿元,省府亦无需裁员,却令新民主党失去传统来自劳工组织的支持[25][33]

纵使新民主党执政遭遇挫折,该党仍推行了数项受欢迎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向面临清盘的安大略省北部企业提供紧急财务援助以稳定当地就业情况、推行公共房屋政策、以及在多伦多兴建西艾灵顿路地铁线(不过此项目被后来上台的进步保守党政府取消)。

告别省政

编辑

到了1995年,李博的个人支持度已略为回升,但仍保不住新民主党的执政地位。在当年省选中,由夏理斯领导的进步保守党重夺执政权,而只赢得17席的新民主党则被打回原型至省议会内第三大党。李博成功保著自己的议席,却于1996年2月29日辞去其省议员和安大略新民主党党魁职位。党魁一职由霍华德·汉普顿(Howard Hampton)继任,而约克南选区议席则归自由党候选人谢拉德·肯尼迪(Gerard Kennedy)。

李博于1996年成为多伦多古德曼律师事务所(Goodmans LLP)的合伙人[34],1998年被委任为保安及情报检阅委员会(Security Intelligence Review Committee)成员后退出新民主党。他曾协助加拿大红十字会和多伦多管弦乐团重组,并出任皇家音乐学院董事局主席[10][34]。他协助成立国际联邦论坛英语Forum of Federations,并曾任该组织主席[10][34][35]。他也曾为安省自由党政府撰写报告,审视省内的专上教育制度[10][34][35]

他于2000年获颁加拿大官佐勋章[36],再于2004年获颁安大略勋章[6]

2005年4月,李博获副总理和联邦公共安全部长麦利兰(Anne McLellan)委派出任顾问,为联邦政府应否就印度航空182号班机空难的调查和检控程序举行公众咨询会提供建议[37]。李博于同年11月发表报告[38],而新任总理哈珀则于2006年5月按报告建议成立调查委员会[39]

重返政坛

编辑
 
2006年加拿大自由党党魁选举会议首天,李博接受传媒访问

加拿大自由党于2006年联邦大选中失去其执政地位后,马田宣布辞去其党魁职位。李博于于同年4月5日申请加入该党,再于同月24日宣布参与角逐该党党魁职位[40]

党魁选举于同年12月1日至2日在蒙特利尔举行。李博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率为第二高,仅次于叶礼庭,而狄安则排名第三。三人的得票排名在第二轮投票后亦维持不变。然而,第二轮投票后排名第四的谢拉德·肯尼迪的支持者转投狄安,令狄安后来居上,在第三轮投票中获得最多选票,而李博则屈居第三并被淘汰。狄安最终在第四轮投票中压倒叶礼庭,当选党魁[10]

2007年3月7日,李博宣布角逐来届联邦大选的自由党多伦多中选区候选人提名[41],并于同月26日以532票对267票压倒对手,顺利出线[42]

回归国会

编辑

在2008年3月17日举行的多伦多中选区国会议员补选中,李博获得59.2%的选票,顺利当选[43]。他再于同月31日正式就任国会议员,并获任为自由党影子内阁的外交事务评论员[1]

2008年10月联邦大选,李博顺利连任多伦多中选区议员。然而,自由党在该届大选再度失利,狄安遂辞任党魁,李博亦宣布再度角逐该职[44]。当他得悉对手叶礼庭已获足够党员支持后,李博于同年12月9日宣布弃选[45]

2011年联邦大选后,自由党沦为国会第三大党,而失去自己议席的叶礼庭亦宣布辞去其党魁职位。李博曾公开讨论自由党与新民主党合并的可能性,惹来部分自由党员不满[46]。自由党全国委员会后来宣布举行临时党魁选举,当选的临时党魁日后不能角逐正式党魁的职位[47]。2011年5月19日,李博宣布角逐临时党魁职位,并于同月25日击败来自魁北克的国会议员马克·加诺当选[48]。外界一直揣测李博可能会辞任临时党魁以角逐正式党魁的职位[49],但他于2012年6月13日宣布不会参与正式党魁选举[50]贾斯汀·杜鲁多于2013年4月当选自由党党魁,并委任李博为该党的外交事务评议员[51]

退出政坛

编辑

李博于2013年6月19日宣布辞任国会议员,并改为出任马塔瓦部落理事会(Matawa Tribal Council)首席谈判员,为该部族与安省政府商讨该省北部的采矿项目[52];他于同年7月31日正式告别国会[53]。他亦于同年7月成为多伦多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54],并加入倡议改革加拿大选举制度组织“加拿大公平选举”(Fair Vote Canada)的全国咨询委员会[55]。他于2014年成为奥德豪斯克利尔汤申德律师事务所(Olthuis Kleer Townshend LLP)的资深律师[34],2015年受勋加拿大同伴勋章[36]

2017年10月,总理杜鲁多委派李博出任缅甸特使,应对罗兴亚人危机[34][56]。杜鲁多再于2020年3月扩阔李博职能,成为加拿大人道主义及难民事务特使[34][56]

2020年7月6日,杜鲁多委派李博出任加拿大常驻联合国代表(即加国驻联合国大使)[57][58];他于同年8月1日就任。

2024年7月25日,李博当选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2025年会届第80任主席。[59][60]

荣誉

编辑

殊勋

编辑

    

绶带 勋章 注释
  加拿大同伴勋章(C.C.)
  • 2015年5月7日颁发
  • 2016年2月12日叙任[36]
  加拿大官佐勋章(O.C.)
  • 2000年11月15日颁发
  • 2001年5月31日叙任[36]
  安大略省勋章(O.Ont.)
  • 2004年颁发[6]
  伊丽莎白二世金禧奖章(加拿大)
  伊丽莎白二世钻禧奖章(加拿大)

名誉学位

编辑
地区 日期 院校 学位
  安大略省 1998年 上加拿大法学会 法学博士(LL.D)[63]
  安大略省 1999年6月 多伦多大学 法学博士(LL.D)[64]
  安大略省 2001年 圣母升天大学 法学博士(LL.D)[64]
  安大略省 2002年11月14日 亨廷顿大学 圣书博士(DSL)[65]
  安大略省 2005年11月11日 范肖学院 应用研究学士[66]
  安大略省 2006年5月25日 女王大学 法学博士(LL.D)[67]
  安大略省 2006年6月 麦克马斯特大学 法学博士(LL.D)[68]
  以色列 2010年11月14日 海法大学 哲学博士(PhD)
  安大略省 2014年4月11日 卡尔顿大学 法学博士(LL.D)[69][70]
  安大略省 2014年 湖首大学 法学博士(LL.D)[71]
  魁北克省 2014年 主教大学 民事法博士(DCL)[7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Profile - Rae, Bob. 加拿大国会图书馆.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2. ^ Rae, Bob. From Protest to Power: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a Life in Politics. Toronto. 1996: 18. 
  3. ^ Rae, Protest to Power, p. 28.
  4. ^ Rae, Protest to Power, pp. 34–35.
  5. ^ Rae, Protest to Power, pp. 38–40.
  6. ^ 6.0 6.1 6.2 6.3 Luke, Kim. Bob Rae joi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多伦多大学. 2013-07-04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7. ^ Walkom, Thomas. Rae is back where he belongs. editorial (Toronto Star). 2006-04-24 [200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8. ^ Alumnus Bob Rae, LLB 1977, join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Governance. 多伦多大学. 2013-07-04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9. ^ Rae, Protest to Power, p. 57.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Whitehorn, Alan; Cooper, Celine. Bob Ra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20-07-07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11. ^ Wherry, Aaron. Parliamentarian of the Year: Bob Rae. editorial (Maclean's). 2011-11-21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4). 
  12. ^ "Prize awaits Rae, regardless of what happens today", The Globe and Mail, February 18, 1980, p. 8.
  13. ^ Rae, Protest to Power, pp. 75–76.
  14. ^ "Critics offer amendments to Bank Act", The Globe and Mail, June 3, 1980, p. B4; "Lower rates in U.S. hurt Canada, MP says", The Globe and Mail, July 11, 1980, p. 1.
  15. ^ Rae, Protest to Power, pp. 78–79.
  16. ^ Rae, Protest to Power, p. 85; Sylvia Stead, "Rae expects tough fight from Tories, Liberals in by-election", Globe and Mail, 7 July 1982, P5.
  17. ^ Rae. Protest to Power. : 94. 
  18. ^ Steve Paikin (host). 1985: The Year Politics in Ontario Changed Forever (documentary). TV Ontario. 
  19. ^ Rae. Protest to Power. : 96. 
  20. ^ Scott White, "Campaign expense limits part of Liberal-NDP pact", Globe and Mail, March 10, 1986, A5; Denise Harrington and William Walker, "'It's an historic day for Ontarians', Rae says; Extra-billing is banned", Toronto Star, June 20, 1986, A1; James C. Simeon, "Two years later, NDP-Liberal pact proves a success", Globe and Mail, April 28, 1987, A7.
  21. ^ For instance, see Robert Sheppard, "Rae says he can live with 'extremely modest effort'", Globe and Mail, October 25, 1985, A12. Despite his concerns about the Peterson government's first budget, Rae announced that his party would support it.
  22. ^ Regina Hickl-Szabo, "Black owes apology to his workers, Wrye says", Globe and Mail, February 7, 1986, A4. Black later described the store's workers as "slovenly".
  23. ^ Erika Rosenfeld, "Rae calls for reform of human rights laws", Globe and Mail, April 14, 1986, A15.
  24. ^ William Walker, "High-profile New Democrats endorse Rae", Toronto Star, September 28, 1989, A15.
  25. ^ 25.0 25.1 Bob Rae's rise and fall as Ontario's first NDP premier, as told through Maclean's archives. 《麦克林》. 2018-05-29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6). 
  26. ^ Rae. Protest to Power. : 110–114. 
  27. ^ Bob Rae, "Kremlin response to Lithuania says nyet to freedom", Globe and Mail, March 29, 1990, A7; Bob Rae, "Canada should support Lithuania", Toronto Star', May 4, 1990, A27.
  28. ^ Rae. Protest to Power. : 109. 
  29. ^ Rae. Protest to Power. : 120–123. 
  30. ^ William Walker, "NDP turned on by Rae's new style", Toronto Star, August 5, 1990, B4.
  31. ^ "Ontario NDP tops Liberals in latest poll", Globe and Mail, September 1, 1990, A4.
  32. ^ Kathleen Kenna, "52 per cent back NDP, Ontario poll shows", Toronto Star, March 28, 1991, A5.
  33. ^ 33.0 33.1 Brennan, Richard J. 'No regrets' about days that bear his name, Rae says. Toronto Star. November 6, 2009 [July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The Honourable Bob Rae. 加拿大总理办公室. 2020-07-06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35. ^ 35.0 35.1 Paikin, Steve. Another mission for Ontario's one-time boy wonder. TVOntario. 2020-07-13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36. ^ 36.0 36.1 36.2 36.3 The Honourable Robert Keith Rae. 加拿大总督府.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37. ^ Bob Rae to advise Ottawa on Air India inquiry. CBC News. 2005-04-26 [2021-01-20]. 
  38. ^ Lessons to be learned. 加拿大公共安全部.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39. ^ Prime Minister Harper announces inquiry into Air India bombing. 加拿大政府. 2006-05-01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40. ^ Brautigam, Tara; Canadian Press. Former Ont. Premier Bob Rae formally enters Liberal leadership race. National Post. 2006-04-24 [200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1. ^ Canadian Press. Rae officially announces bid to run for Liberals. Globe and Mail. 2007-03-07 [200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9). 
  42. ^ Isabel Teotonio. Rae wins Liberal nomination. Toronto Star. 2007-03-27 [2009-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43. ^ Rae, Hall Findlay breeze to byelection wins in Toronto. CBC News. 2008-03-17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3). 
  44. ^ 'Changed' Ignatieff enters Liberal leadership race. CBC News. 2008-11-13 [2021-01-20]. 
  45. ^ Rae drops out; Ignatieff to be named Liberal leader. CTV News. 2008-12-09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46. ^ Stinson, Scott. Scott Stinson: Bob Rae's merger comments hang over Liberals. National Post. May 9, 2011 [May 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0日). 
  47. ^ Liberals delay decision on finding interim leader. CTV. May 11, 2011 [May 1, 2012]. 
  48. ^ Bob Rae named Liberal interim leader. National Post. May 25, 2011 [May 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49. ^ Bryden, Joan. Rae to decide soon on Liberal leadership bid. Global News. 6 June 2012 [7 June 2012]. [永久失效链接]
  50. ^ Ibbitson, John. Rae won't seek Liberal leadership. The Globe and Mail. June 13, 2012 [13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51. ^ Trudeau appoints Rae as Liberal's foreign affairs crit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Politics 2013 April 17
  52. ^ 李博辭任國會議員 退出政壇 專心助原住民與省府談判採礦項目. 《明报》加东版. 2013-06-20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53. ^ Wingrove, Josh. Bob Rae sets departure date as First Nations work picks up.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11 July 2013 [11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54. ^ Bob Rae moves to U of T. Toronto Star. July 4, 2013 [July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55. ^ Bob Rae joins Fair Vote Canada's National Advisory Board. Fair Vote Canada. 13 July 2013 [17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56. ^ 56.0 56.1 李博獲委人道及難民事務特使. 《明报》加东版. 2020-03-11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57. ^ Prime Minister appoints Bob Rae a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加拿大总理办公室. 2020-07-06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58. ^ 李博獲委出任加駐聯國大使. 《明报》加东版. 2020-07-07 [2021-01-20]. 
  59. ^ New ECOSOC President to focus on safe migration, AI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美国纽约: 联合国新闻部. 2024-07-25 [2024-08-03] (英语). 
  60. ^ Rae, Bob. A Critical Moment: Ambassador Bob Rae on Being Elected ECOSOC President. Policy Magazine (美国纽约). 2024-07-25 [2024-08-03] (英语). 
  61. ^ The Golden Jubilee Medal: The Honourable Robert K. Rae. 加拿大总督府. [2021-01-20]. 
  62. ^ The Diamond Jubilee Medal: The Honourable Robert Keith Rae. 加拿大总督府.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5). 
  63. ^ Honorary LLD. 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64. ^ 64.0 64.1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s (PDF).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5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1). 
  65. ^ Huntington to give Bob Rae degree. Northern Life.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6. ^ Forbes, Diana. Former Premier Bob Rae officially a Fanshawe graduate. Fanshawe College. November 14, 2005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67. ^ Honorary Degrees (PDF). Queen's University. 2011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7). 
  68. ^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s (Chronological) (PDF). McMaster University.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02). 
  69. ^ Honorary degrees awarded since 1954. Carleton University.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1). 
  70. ^ Carleton University Bestows Honorary Degree on Bob Rae – Carleton Newsroom Archives. newsroom.carleton.ca. [May 28,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9, 2018). 
  71. ^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s (PDF). Lakehead University.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13). 
  72. ^ Convocation 2014 (PDF). Bishop's Magazine. 2014 [August 7,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March 4, 201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