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联齐

(重定向自杜颖陶

杜联齐(1908年3月22日—1963年5月2日),字颖陶,曾用名杜璟联斋,以字行(即杜颖陶)。笔名有:绿依野鹤北婴伯英剑啸云生云士涩斋清商雷南等。天津杨柳青镇人,父亲杜彤

杜联齐在新疆迪化(即乌鲁木齐)出生,7岁回天津,在杨柳青镇上小学(那时学制是四年初小,三年高小)。中学在天津南开中学上课,与万家宝(即曹禺)、刘嘉祥(入读清华)是同班好友。1925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1929年转北平民国学院经济系学习,并于民国大学毕业。为中国戏曲研究学者、戏剧史家,长期从事戏曲史研究。

杜联齐中学时期先对话剧、外国戏剧发生兴趣。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倾心于话剧,并为批判旧剧而潜心研究旧剧,结果却深刻认识到中国旧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其后兴趣转向旧剧。曾从红豆馆主包丹庭学京戏,并从戏剧前辈曹心泉学昆曲。对于皮簧昆曲都有心得。能拉胡琴二胡。杜认识陈墨香京剧名角程砚秋;并为程砚秋整理《玉霜簃藏曲》,印成一本目录小册。

家庭 编辑

1929年9月前居于杨柳青、天津城区,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刘氏)、四姐(联溎)、幼姐(联喆)迁北平,住西城旧帘子胡同十五号。1932年与俞淑芸女士结婚。

事业 编辑

1932年在程砚秋金仲荪主持的南京中国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后改为中国戏曲音乐院)任研究员兼图书馆主任。1949年任程砚秋剧团秘书,并到西北各地调查民间戏曲。

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处资料室主任、戏曲史组组长。一直坚持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及研究工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及资料收藏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初,与程砚秋等赴西北调查戏曲。该次到大西北的重要收获是在南疆首埠喀什发现一位硕果仅存的维族老音乐家哈西木,他是当时尚精通木卡姆十二套古曲的极少数人之一。后来哈西木老人被接到迪化录音,将隋唐时代燕乐中的疏勒之部,北宋以来已渐失传的维族传统古典乐保留了下来。

1951年随剧团秋声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区,先后演出于武汉重庆昆明。并为宜昌建新剧场捐款,又在汉口志愿军荣誉军人演慰问戏。期间杜颖陶和程砚秋的主要的大部时间放在对汉、楚、越、川剧巫师戏滇剧及云南花灯等地方戏曲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上面。

论述、著作 编辑

曾署名、笔名于1930年代在《剧学月刊》上登载过文章,1940年代也在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登载过文章 。 曾编著有《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秦腔源流质疑》(与程砚秋合写)。解放前发表论著有《二黄来源考》、《二黄的起源及其与宜黄、四平的关系》、《北曲音韵考》、《论阴出阳收》、《论务头》、《南曲的乙凡》、《十三辙》、《尖团字及上口字》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解放后出版的著作有1955年的《董永沉香合集》和1957年的《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杜联喆撰《旭林存稿》(1978年2月,台北:艺文印书馆),前言。
  • 《中国艺术家辞典》第四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Page 120-121。
  • 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史辞典》1991年8月第一版,218页关于杜颖陶的词条。ISBN7-208-00890-6/K.183
  • 魏广洲撰 “追述《石头记》(庚辰本)发现与过程”1984年《古旧书讯》第5期。
  • 《南开周刊》第82期, 1924年1月3日-3月19日,由全体职员公选新剧委员五人,筹备周年纪念新剧。当选者-王衡、魏恩昌、王希仁、周恩寿、杜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