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城台湾清治时期于今天桃园市桃园区,以景福宫为中心兴建的民修城池[1]。于嘉庆年间兴建土城,道光年间改筑石城[1]。道光时的桃园城,范围大约是春日路、成功路、三民路三段所围成的范围[1][2],相当于桃园区的文昌、文化、民生、长美、中和、北门等里[3]。另说桃园城东界到东门溪(今加盖为东门绿园),西边到西庙一带,北界到桃源街附近的北门口,南界到中正路115巷、102巷一带[4]:53

桃园城在台湾日治时期时遭到拆除,原本的城内地区称为“旧街”,而桃园城到桃园车站之间的街区则称为“新街”[1]

沿革 编辑

发展背景 编辑

今桃园区曾是凯达格兰族南崁社的势力范围,约到清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有汉人移民进入[注 1][3]。由于当时该地长满茅草,如虎伤人,故聚落命名为“虎茅庄”[1][3]。后来虎茅庄约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因为与龟仑社原住民密切交易,人口聚集,开始有了店铺街道[3]。此外由于官道的经过[注 2],使得虎茅庄(桃仔园[注 3])的发展更加繁荣[3]

而随着聚落发展,桃仔园一带发展出以开基福德祠(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为顶点,由公馆头街(今民生路)、桃仔园街(今中山路)组成的丁字型干道为中心的聚落型态[3]

筑城 编辑

嘉庆十一年(1806年)桃仔园北边的南崁、龟仑口一带发生漳泉械斗(泉州方取胜[2]),波及到当时以漳州裔为主的桃仔园聚落,店屋多半被烧毁[4]:53。为了强化防御,嘉庆十四年(1809年),桃仔园聚落开始兴筑土城,之后城内也兴建了“三快外馆”[注 4]、景福宫等衙署与庙宇[3][4]:53。景福宫南边后来发展出了新的街市,称为“长南街”,即现在的中正路[3]

后来因为仍有械斗事件,道光十四年(1834年)桃园城改建为石城[3][4]:53[2]。另据说筑城经费是由当地富商姚盖友所捐[4]:53[2]。改建后的桃园城有四座城门,可通往今天的大溪(南门)、南崁(北门)、新竹(西门)、台北(东门)等地[3]。而到了光绪末年,城内又发展出武陵街、长美街、公馆街等街道[3]

拆除 编辑

进入台湾日治时期后,为了扩大城市发展范围进行了“市区改正”[3]。桃园城的城墙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被拆除,并在城南开发“新街”(中山路以南到桃园车站之间的区域)[3]

宗教信仰 编辑

 
桃园西庙

桃园城以桃园景福宫为信仰中心,该庙被称为“大庙”,周边市街则称为“大庙口”[3]。另外在四城门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土地公信仰[4]:51。北门土地公是中和里保德祠、东门土地公为民生里的厚德福德祠(亦有认为是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南门是南华里的镇南宫、西门则是长美里的元德宫[4]:56

城内还有西庙(供奉观世音菩萨)[4]:51文昌宫、关帝庙[注 5]、鸿福岩(今鸿福寺)[注 6]等庙宇[3]

注释 编辑

  1. ^ 乾隆二年(1737年)有广东籍垦首薛启隆从台湾府城一带(今台南市)北上到桃园地区开垦[1][4]:45。他所率领的闽粤移民屯垦的的范围东到龟仑岭(龟山),西到崁仔脚(内坜),北到南崁,南到霄里(八德区[4]:50、51
  2. ^ 雍正十一年(1733年)龟仑岭道是竹堑城新庄的要道(中间途经桃仔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道,更了缩短交通时间[3]
  3. ^ 据说是后来漳泉移民来此居住时,当地已变成桃树成林的样貌,故将地名改成“桃仔园”[4]:45
  4. ^ 是总理地方治安与协调公共事务的衙署,掌管桃涧堡海山堡[3]
  5. ^ 徐氏家族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于公馆头街南段[3]
  6. ^ 林氏家族于道光廿八年(1848年)建于公馆头街南段[3]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09: 页76-77. ISBN 978-986-6731-00-6. 
  2. ^ 2.0 2.1 2.2 2.3 戴震宇. 《圖說台灣古城史 烽火三百年的台灣築城歷史與砲台滄桑》. 远足文化. 2014-02: 页177. ISBN 978-986-5787-27-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郭大玄. 〈地方的書寫:桃園區空間關係與城市地景的轉化〉. 《桃园文献》 (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2017-03-31, (第三期): 页43-78. ISSN 2414-7729.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王雅慧、许丽芩、黄进仕 撰文. 《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 桃园市公所. 2009-07. ISBN 978-986-01-8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