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

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位于台湾桃园市桃园区,该庙所供奉的土地公是桃园区的“开基土地公”,因此这间土地庙就祭祀历史来说可算是桃园区最古老的土地公庙[3]:47[4]。1985年重修后成立管理委员会并向桃园县政府登记时将祠改为宫,正式使用“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的庙名[2]

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
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桃园市桃园区中山路2号[1]
坐标24°59′44″N 121°18′47″E / 24.995516°N 121.312991°E / 24.995516; 121.312991坐标24°59′44″N 121°18′47″E / 24.995516°N 121.312991°E / 24.995516; 121.312991
主神福德正神
例祭廿月初二、八月十五[2]
建立时间清乾隆五年(1740年)[1][3]:48
地图
地图

2008年桃园灯会举办“桃园好神最佳人气土地公”活动中,荣获第三名[1]

沿革 编辑

相传过去有漳州人“阿英师”来台,随身携带一尊福德正神神像,在后来的桃园东门一带落脚,于“桃园十五街庄[注 1]”行商[3]:47。阿英师左担福德正神,右担谋生工具,遇事便请示福德正神[3]:47。而每到黄昏要休息时,会选定一户人家投宿,将福德正神暂时供在该户人家的神堂[3]:48[2]。阿英师去世后,地方仕绅在公馆头盖了一间草厝来供奉这尊福德正神[3]:48。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地方仕绅建议在草厝右畔建立一座坐东向西的庙宇,是为“福德祠”[3]:48[2]

台湾日治时期实施道路拓宽时(1936年),因为旧庙庙址在路中央而被拆除,之后该庙福德正神寄祀桃园景福宫内,中元节则联合普渡[3]:48[2]。二次大战后,地方仕绅杨锦等人在民国40年(1951年)发起重建,而原庙旧址附近热心人士周火炉、周火旺、林进财、林松春、林金龙等人献地做为庙基(该处在旧庙原址北边)[3]:48。工程约耗时半年,完工信徒遂从景福宫迎回神像[2]。之后在民国60年(1971年)张富等人发起重建委员会,增建拜亭[3]:48[2]。民国74年(1985年),许潮英等人基于正殿年久失修,且拜亭高过正殿不符礼制等因素发起重建[3]:48[2]。重建完工后,庙方成立管理委员会,并向桃园县政府登记并更改庙名[3]:48[2]。民国76年(1987年)12月,庙名正式改为“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2]。民国78年(1989年)举行建庙250周年纪念五朝祈福法会[1][2]

宗教活动 编辑

该庙在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会庆祝福德正神圣诞,举行三献法会[2]。七月十五中元节则会举行普渡、放水灯等活动[2]。据说清代建庙时,依照民俗一连3年举办法会及普渡,并举行抢孤仪式[2]。但后来发生纠纷,后由桃仔园壮丁维持秩序才将事件平息[2]。之后壮丁组成了“和合兴”社团,并决定从第4年起废止抢孤,而中元水灯会则由和合兴继续维持举办[2]

另外在正月廿七起连续5天,庙方会前往关渡宫淡水清水岩竹围福海宫进行请神仪式,将关渡妈祖、淡水祖师公辅信王公请回庙中供信众继续参拜[2]

其他 编辑

在嘉义县朴子市有分灵庙圣福宫

注释 编辑

  1. ^ 大庙口庄、大树林庄、大桧溪庄、小桧溪庄、水汴头庄、埔仔庄、北门埔仔庄、中路庄、茄苳溪庄、山仔顶庄、小大湳仔庄大湳仔庄、新中福庄、新庄仔庄、大竹围庄[3]:47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杨逢元. 《福德好神》. 晴易文坊. 2012-06: 56–59. ISBN 978-986-84358-7-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黄运喜 编纂. 《新修桃園縣志【宗教禮俗志】》. 桃园县政府. 2010-09: 148–150. ISBN 978-986-02-4369-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王雅慧、许丽芩、黄进仕 撰文. 《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 桃园市公所. 2009-07. ISBN 978-986-01-8503-4. 
  4. ^ 郭大玄. 〈地方的書寫:桃園區空間關係與城市地景的轉化〉. 《桃园文献》 (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2017-03-31, (第三期): 43–78. ISSN 2414-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