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窑厂,北宋时期在汝州创办,并以其生产地命名。
北宋晚期,原为民间生产印花青瓷的汝窑被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因此汝窑包含汝官窑和汝民窑两部分。汝官窑烧制的时间短暂,不久后就毁于宋金战火,所以汝瓷极为罕见。南宋时期就有人感叹其难得,后世更进一步将汝官窑列为北方青瓷之首、五大名窑之冠,故今天多以汝窑作为汝官窑的代称。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陆续有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州市张公巷和文庙等3处被认定为汝窑可能的窑址[1],其中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瓷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营镇、肖旗乡、商酒务镇、赵庄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桥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文献纪载与发展历程
编辑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农业生产力复苏、手工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尤其以陶瓷业为最,在宋王朝达到了巅峰。在此背景下,陶瓷业竞争激烈,各名窑相继活跃于舞台上,而为因应皇族的需求,北宋皇宫选定技术精湛的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由中央直权控制并派值官严格监制,民间不可使用。
其中汝窑以产地河南(故称汝州)而闻名,而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的即是汝官窑,出土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而汝官窑烧制贡瓷的时间前后约为二十年,从宋哲宗元祐元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规定民间禁烧。传世的汝窑瓷器不足百件,可见其珍贵。而除了宝丰县清凉寺为官窑外,其余之窑口皆用作烧制民间之日用瓷。
价值
编辑对后代瓷器的影响
编辑南宋与清朝时期的仿汝
编辑北宋汝窑之天青、卵青、粉青瓷器之典范,经常成为后代瓷器仿制作品的对象,南宋官窑、元、明、清御窑[2]等皆有仿制之作品,甚至影响部分高丽青瓷制作,其中又以清朝仿制为大,乾隆曾命唐英以汝窑为典范进行仿制[2]。
建于北宋汝窑之后的南宋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有很多是学习汝窑的,包含器底有小支钉,薄胎,追求满釉,天青的釉色等。例如青瓷三足尊釉色,外型上就与汝窑相似,也有开片,但除了模仿以外还蓄意多层施釉,产生釉层开片堆叠的层次变化。
讲到最喜爱汝窑的皇帝,非清朝乾隆皇帝莫属。他收藏了很多汝窑的作品,而且多附有乾隆的御制诗。他还将钟爱的陶瓷珍品绘成图、编成册,并加上亲笔对作品的描述。除此以外,他亦要求自家的窑坊追求汝窑,把汝窑当作理想官窑的典范,如仿水仙盆。
现代瓷器
编辑现今常见仿汝窑作品分为三大类:一为台湾陶艺家的陶瓷工作室烧制,二为中国大陆仿制,三为界于哥窑及汝窑之间的青瓷仿汝。
在现代的瓷器制造上,有些会进行仿汝,并将之作为其作品的特色。开片部分,陶艺家透过控制釉料和胎土的冷热收缩比例去达成不同的开片效果,在开片还没完成的时候可以加以染色,强化开片的效果,把“瑕疵”放大,作为作品特殊的风格。支钉方面,现代仍然有陶艺家使用支钉,让作品尽量满釉。但即便有现代仪器的辅助以及陶艺家多年的经验,还是会因为无法准确预估胎土烧造时的变化而出现许多失败的作品。
另外,为了弘扬汝瓷文化,1950年代以来,中国河南当地政府十分关心恢复汝窑作品。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恢复宋代汝窑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仿汝窑天青釉以及汝窑豆绿釉推版窑一次烧成获得成功。但在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掘证实之前,所有仿汝作品均不知道汝窑烧制过程中釉内掺有玛瑙,因此现代仿汝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宋代汝窑有较大差异:宋代官汝为“寥若晨星”,新仿品则为“繁星密布”[3],而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
其他
编辑汝窑更不只作为瓷器制作的榜样,它的特色,尤其是开片的纹路,也影响了现代的建筑。一些传统建筑把冰裂纹(开片的其中一种纹路)加在门窗、椅背、栏杆上,这在台湾林本源园邸中可以看到。
拍卖价值
编辑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其中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2012年4月,日本藏家收藏的汝窑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刷新了宋瓷的拍卖纪录[4]。2017年10月,联电名誉董事长曹兴诚将其所珍藏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于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经过近三十口叫价,僵持近二十分钟,最终以2亿9430万港币的价格拍出,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在世界上的新纪录[5]。
特征与生产工艺
编辑釉色
编辑汝窑之不凡在其釉色,釉色以天青为主要颜色,亦包含天蓝、粉青、月白等色,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美誉[3]。
汝民窑的釉色则丰富多彩,不同釉色间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同种釉色的汝瓷主要由某一地区所生产[3]。
器形
编辑从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汝官窑瓷片分析,器型主要有碗、盘、钵、瓶、洗、盏、水仙盆、尊、盖等几类。采用手拉坯的方法制作,技法熟练[3]。
碗、盘为日常生活器皿,故造型简单大方,仅以十瓣瓜棱形或莲口式予以点缀,美观实用。钵造型成敛口,下有凹圈足或矮圈足,小巧典雅,富有生趣。
瓶、洗两类造型多样,线条流畅。茶盏托造型讲究,富于装饰。而水仙盆分椭圆形和海棠式两种,设计精巧,显示了皇家的审美意趣[6]。
汝民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造型多样,采用多种装饰技法。各窑口在装饰方法和装饰纹样上各有其长处[3]。
开片
编辑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瓷釉面的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而出现的开裂纹片,这本来属于瑕疵,但在文人眼里却成了艺术效果,皇宫贵族也相当崇尚[6]。
关于开片,文献纪载∶“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目前公布的汝窑传世品中,无纹片的只有一件,即是收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青瓷无纹水仙盆。
由于汝窑以玛瑙作为釉料,所以不管是冰状纹片、浅开片或白色短纹片等,皆为鱼鳞状开片,没有纹线较长的大开片,这是汝窑与其他瓷釉面开片不同的地方[3]。
支钉
编辑汝官窑施釉技法精湛,多采裹足支烧,支钉很小,因此有“芝麻支钉”之说,使器表和器底全施满釉。另外也有少数采用垫饼垫烧法,器表和器底均施釉,圈足底则露胎无釉。
支钉的多少因器形大小而定,多者五个,少者三个,惟椭圆洗、海棠洗和水仙盆采用六支钉,四支钉者极为罕见[3]。
汝民窑以垫饼烧制为主,少数为全满釉支钉烧制。相较之下,汝民窑的支钉稍大,如绿豆瓣[3]。
工艺原料
编辑汝官窑的胎釉特征、烧制工艺等与同时代的其他青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胎料所含的二氧化硅(SiO2)和氧化铝(Al2O3)偏高,胎土淘炼精细,土质细腻,胎骨坚致,呈香灰和浅灰色。胎体内有形状和大小不一的气泡,是手拉坯的自然现象。
釉层厚而润泽,犹如堆脂,且胎釉结合紧密,施釉讲究。汝州当地盛产玛瑙石,汝官窑以玛瑙作为釉料,釉色纯正,更显光亮莹润。如果在阳光下观察,会发现釉内散布微弱的红斑,是与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征。
考古发现
编辑宝丰县清凉寺作为北宋官窑烧制贡瓷的时间相当短暂,仅约20年的时间。历代一直都对汝窑有着极高评价,却对其生产窑址所知甚少,所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就在河南临汝一带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严和店为中心先后对四十多处窑址进进行发掘。其中发现了由匣钵、耐火砖等叠砌而成马蹄窑炉,其结构由窑门、火堂、窑室、火道、烟囱几部分组成。而在1986年考古人员对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处窑址出土的瓷片进行化验,其化验数据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瓷的数据基本相同,在随后的发掘中,通过对出土的窑具和瓷片的制作工艺、胎釉特征等的鉴定,最终确定清凉寺窑址宝丰窑为北宋汝窑遗址[3],并在窑址中发现了一件完整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是存世汝窑瓷器中唯一一件来自考古发掘的器物,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名品介绍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注释
编辑- ^ 郑志海、虞天识:汝窑遗址三大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见《中国社会科学报》。
- ^ 2.0 2.1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 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4. ISBN 957-562-435-1.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赵文军、赵文斌著. 汝窯. 上海市: 文汇出版社. 2002.
- ^ 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二億天價拍出. 星岛日报. 2012-04-05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 ^ 陈宛茜,曹兴诚珍藏汝窑拍出11亿 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dn联合新闻网,2017-10-03
- ^ 6.0 6.1 赵青云、赵文军主编. 汝瓷珍賞.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1023653.
参考书目
编辑- 冯先铭. 汝窯. 冯小琦 (编). 馮先銘談宋元陶瓷. 大家研究与鉴定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3–10. ISBN 9787800478963 (中文).
- 赵文军、赵文斌著. 《汝窯》 第1版. 上海市: 文汇出版社. 2002年1月. ISBN 9787805318837 (中文).
- 赵青云、赵文军主编. 《汝瓷珍賞》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11月. ISBN 9787501023653 (中文).
- 纪泽. 〈仿品擾亂汝窯市場〉. 《藝術市場》. 第二期. 艺术市场杂志社. 2007 (中文).
- 赵青云主编. 《宋代汝窯》 第1版. 郑州市: 河南美术. 2003. ISBN 7540111801 (中文).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馆、宝丰县文化局. 《汝窯的新發現》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1年10月. ISBN 9787800471223 (中文).
- 石守谦、冯明珠主编.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 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4年. ISBN 957-562-435-1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汝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关于汝窑的典藏与图片
- 对焦国宝3 汝窑莲花式温碗公共电视制作小组制作
北宋五大名窑 |
---|
汝窑 · 官窑 · 哥窑 · 钧窑 · 定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