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楼

台北大稻埕一間已不存在的酒家

江山楼英文:KANG SAN LAU、台罗:Kang-san-lâu),建于1917年,是日治时期台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饭店,旧时此类包含酒肆与艺旦的饭店亦称“艺旦间”。大稻埕经常有政要、商贾、文人、名流往来汇聚,使得名声响亮的江山楼更显气派,也标志了台湾早期上流社会活动的浮华时代。“江山楼”、“东荟芳”、“春风楼”、“蓬莱阁”并称为四大酒楼,江山楼居首,有“江东春蓬”之称。[1][2][3]

江山楼
日治时期的江山楼
表记
汉字 江山樓
白话字 Kang-san-lâu
台罗拼音Kang-san-lâu
方音符号ㄍㄤㄙㄢㄌㄠˊ

历史 编辑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设址通商,当时以艋舺大稻埕为实际装卸口岸。艋舺因日久淤沙,行船改停泊至大稻埕,自此一跃成为北台湾贸易要冲。酒家、食肆应运而生,须眉、脂粉相顾徘徊。

“东荟芳”创于1884年(光绪10年)是大稻埕最早设立的大型酒家,内有艺旦弹唱招待,并有乐师伴奏,蔚为风潮。东荟芳的大股东吴江山因派系斗争而退股,一怒之下开设了江山楼与东荟芳“拼对场”,于1917年(大正6年)独资设立江山楼[4],专营台菜

江山楼位于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今台北市大同区重庆北路保安街、归绥街与甘州街所围成的区块),为四层楼红砖建筑,设置有女侍服务与饮空间,以“台湾第一之支那料理”做广告,吸引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连。当时一句俗谚“登江山楼,吃台湾菜,听艺旦唱曲”,极言江山楼之美盛。直至台湾战后时期才歇业,廖锡恩作《题江山楼》诗:“城廓知非昨,江山賸此楼;纷纷诗酒客,谁识个中愁?”以为咏叹。[3]

特色 编辑

日治时期无论民房或商行大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楼的建筑,吴江山的江山楼却高达四层,有地标性的立面与广阔的面积,媲美当时之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与儿玉后藤纪念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

现况 编辑

江山楼在设立32年后走入历史,建筑于1976年拆除,原址改建为住宅大楼。

相关条目 编辑

影剧作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魚腸劍譜:唉,江山樓支店(魚夫).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2. ^ 渭水歸根紀念酒發表.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3. ^ 3.0 3.1 大稻埕江山樓.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4. ^ 研究生:张爱敏. 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侷限與開展——以吳瀛濤為討論對象.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6. 

外部链接 编辑